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望夫楼村觅“”乡愁 ——广水市十里街道望夫楼村文旅融合发展探访
  • 发布时间:2024-01-24 09:5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青山绿水良田,生态宜居人家。隆冬时节,行走在广水市十里街道望夫楼村,一幅和美画卷徐徐展开:蓝天白云之下,一条干净蜿蜒的公路通向村外,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如诗如画的景致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望夫楼村位于十里街道北部,“十(里)蔡(河)”公路穿村而过。全村348户,总人口1627人,拥有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望夫楼村名的由来,源自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村子里有对青年男女,从小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两家父母都觉得他们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姑娘十七岁那年他俩按传统风俗拜堂成了亲。婚后夫妻俩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十分幸福。
    可是有一天,村子里忽然来了几个衙役,手执一张纸,说皇上为了不让胡人(匈奴人)南下侵扰中原,要让全国老百姓去修长城。当得知丈夫被带走的消息后,新婚妻子急忙跳下织布机向村外跑去,但为时已晚。
    从此以后,这位活泼欢快的姑娘变得少言寡语。每天早晨她都要到屋后向丈夫远去的方向眺望。每次她都想站得高一点、望得远一些,就从附近用衣服兜土垫脚,从不停歇。一天,她正在运土,对面忽然来了个白发老太婆,对她说:“姑娘,歇会吧,我帮你弄吧。”说着老太婆用手捧了一捧土,不一会儿便堆成了一座山坡。随着岁月的流逝,丈夫杳无音讯,姑娘也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最后死在这座山上。为颂扬姑娘忠贞不渝的品格,加上此山形似楼子,故取名“望夫楼”,望夫楼村由此命名沿用至今。
    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总是让人向往。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抢抓十里街道在‘十蔡’公路沿线聚力打造全省和美乡村示范片试点建设机遇,望夫楼村将黄家湾、望夫楼湾作为示范湾进行综合打造,村湾建设与修建‘望夫楼遗址公园’同步推进,把厚重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和美乡村建设之中,留住乡风乡愁乡韵,提升和美乡村品质与内涵。”十里街道农业农村办党支部书记徐健鹏告诉记者。
    近年来,该村践行“五共”理念,以乡村合作公司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旅融合、乡村治理、农村美丽。村改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综合文体广场、福利院,完成15个自然湾人居环境“五清一改”,实现水泥路和自来水湾湾通。
    村庄环境因净而美,乡村产业因路而兴。
    在望夫楼村公路沿线,有一片金银花打卡地,那是村乡贤黄甫春返乡创业、广水欣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建的500亩金银花种植基地。
    “基地平时有10余人做事,采花时一天用工近百人,我在基地上打零工,已收入6000多元。”60岁的村民熊永刚对记者说。
    为扩大产能,黄甫春又投资20万元建起了烤房,购置了4台烤箱。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望夫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金银花之乡”。
    望夫楼村阙家沟湾,过去交通闭塞,21户村民就有19户在外买房或租房居住。为发展文旅产业,加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村“两委”将在外能人请回来共谋发展,其中15户户平筹资3万元,按现代乡居民宿标准实施旧房改造,还新建了10栋小别墅。同时实施了道路刷黑和小游园、小广场建设,阙家沟湾一举成为小有名气的美食和休闲目的地。
    “湾子里环境美化亮化了,有6家村民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很红火,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农家乐业主阙东华高兴地说。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让望夫楼村魅力四射。“乡贤能人捐款修路,村里一动员,大家都积极响应。”望夫楼村党支部书记陈方国介绍说,黄家湾乡贤捐资29万元,将一条通湾土路建成长800米、宽4.5米的水泥路。朱腰子湾乡贤捐资将一座危桥,建成6米宽的“放心桥”。
    守望乡情,留住乡音,铭记乡愁。如今,山水灵秀的望夫楼村,正书写着万千诗意。一幅幅“传统与现代、田园与生态”的和丽画卷,在绿水青山间铺展开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