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18年)对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第18024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19-08-21 00:00
  • 信息来源:市卫健委
  • 编辑:admin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黎泓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夯实“健康扶贫”网底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直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镇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投入4200万元,建成“四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五化”村卫生室48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达标率分别为97.5%、91.41%。二是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近两年投入2100万元,建成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国医堂”44个。各县(市、区)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在乡镇卫生院推广率达到100%,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率达到91%。联合人社、药监等部门制定《随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自2014年来,开展了3年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共免费培养400余名乡村医生,已陆续上岗,有效缓解了村医青黄不接的问题。继续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共培训389名全科医生,其中乡镇卫生院193人,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有4.82名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生220人,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3.14名全科医生。四是强化帮扶协同机制。巩固“三级帮扶、四级联动”成果,推进市帮县、县帮镇、镇帮村医疗服务联动协同,强化县镇、镇村一体化管理。3个市级医院对19个镇卫生院对口帮扶,8个县级公立医院与47个镇卫生院实行对口帮扶,47家乡镇卫生院对所属村卫生室实行机构、业务、人员、财务、绩效考核“五统一”管理。
  新一轮医改以来,虽然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但能力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发展,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解决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省政府去年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改革意见,完善运行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目标,下一步,我市拟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通过一些措施来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改革方案已提交市政府研究讨论。
  一是完善财政补偿政策。明确财政管理体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情况下,在县域内由卫生计生部门统筹使用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县域“医共体”内,实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简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程序,对专业性强、急需紧缺岗位或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招聘。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三是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配自主权,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考核结果自主分配绩效工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对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其工资待遇要给予适当倾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薪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
  四是优化医保支付政策。建立分级诊疗医保基金支付引导政策。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五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完善基层药品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下转患者病情需要和医嘱,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从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中遴选、采购非基本药物 ,增加基层用药范围和种类。
  六是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推进县级医院“三平台”(县域医疗服务技术平台、县域医疗服务协作平台和县域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病理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建设,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加快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按照“政府主导、自愿组合、区域协同、方便群众”的原则,以资源共享和人才下沉为导向,加快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县乡联动、乡村一体”为抓手,以医保基金为纽带,在医联体内部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健全管理、运行和考核等机制,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落实对口帮扶制度,精准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互通共享、业务协同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打通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和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实现区域医疗服务和医保结算信息互联互通,为实现连续、协同、整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环境,统筹安排预约、检查、诊疗、转诊、支付结算等环节,推进互联网预约分诊、移动支付、诊间结算、结果查询等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放大优质资源辐射作用,促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利用移动客户端、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医患交流平台,为健康咨询、患者反馈、健康管理等提供便利。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
  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内部活力,转变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基层卫生服务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