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0年我市政府系统承办政协建议案和提案137件
  • 发布时间:2021-01-22 10:00
  •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府督查室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以来,市政府共收到3件建议案、134件提案。截止2020年12月30日,市政府承办的建议案正在落实;提案全部办理完毕,办结率、答复率均达到100%。134件提案中,所提意见建议已解决或基本解决的61件,占45.5%;正在解决或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71件,占53%;留待后续解决的2件,占1.5%。从反馈意见看,政协委员对133件提案办理表示满意,占99.3%;对1件提案办理表示基本满意,占0.7%。

一、建议案办理情况

(一)《关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建议案》办理情况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聚焦重点难点,持续攻坚,全市剩余的6040贫困人口全部完成脱贫验收,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1、坚持慎终如始,工作力度持续强化一是扛实扛牢政治责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市级领导包保5个县市区和46个镇办。二是压实压紧主体责任。市县两级主要领导遍访贫困对象均达到100%。市级领导督办整改问题187个。三是落实落细帮扶责任。选派409名工作队员进驻非贫困村攻坚拔寨。培训扶贫干部2968人次,全面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聚焦攻坚重点,疫情影响逐步消除。一是全力以赴抓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香菇、优质稻等特色产业20多个,累计带动3.94万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行“村集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方式,密切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村经营主体覆盖率达100%,村均培育致富带头人5名以上。二是千方百计促就业。全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5.76万人,较2019年增长14%;利用村级光伏扶贫收益设置公益性岗位1.1万余个;16家扶贫车间带动就业252人。三是齐心协力促消费。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超过29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带动近万户贫困户增收。四是提速增效抓监管。全市扶贫项目均实现全过程监督,目前已完工1183个,累计投入3.57亿元。新增小额信贷6597户、2.9亿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完善长效机制,脱贫成果不断巩固。一是加强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对2390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疫因灾户明确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有效防止返贫。二是坚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市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做到了一个不漏、一个不少。三是提高健康扶贫质量。加大健康政策宣传,全面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有效降低政策外医疗费用支出。四是不断提升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全市贫困户住房安全认定率、安全饮水达标率均达100%。

4、抓好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一是做好观念衔接。组织基层干部开展“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和观摩,凝聚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思想共识。二是做好规划衔接。精准对接《随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427个村编制了村庄规划,占比46.82%。三是做好政策衔接。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扶贫队伍与人才振兴、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扶智扶志与文化振兴、脱贫支撑体系与组织振兴的有效衔接。

5、加强基础工作,脱贫成色不断提升。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26个,11个村党组织基本实现从“后进”到“先进”的转变。二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倡导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发展模式,推出资金、人才等5条政策支持,建立监管、奖惩等4项运行机制,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2019年,126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51.6万元。三是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举办全市就业脱贫优秀代表宣讲等活动,激励引导更多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发展增收脱贫。随州博裕生态养殖公司黄文博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四是持续关心关爱扶贫干部。2019年以来,共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职级晋升干部94名。五是提升扶贫数据质量。加强督办,确保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档案资料与系统数据“三一致”。严格执行“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识别退出程序,确保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多轮次、滚动式暗访督查,截至2020年11月份,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03个

(二)《关于加强我市城乡污水处理的建议案》办理情况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指示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实化工作措施,持续攻坚克难,我市城乡污水处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积极争取中央、省项目和资金支持,2020年争取到位污泥无害化处理厂建设、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资金9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将本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与本级中期财政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资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为项目实施提供长期信贷支持。

2、加快项目建设,补齐污水治理设施短板。一是新建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全市累计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7座,日处理能力27万吨,对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升级,均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运营。37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联网运营,完成接户管网近13万户,日处理能力5.85万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预计2021年上半年投产。二是加快老旧城区管网改造。对建成区内所有沟渠按照雨污分流原则实施规范化改造,擂鼓墩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和白云湖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配套完善的雨污管网和收集系统正在形成。加快城市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三是深度治理黑臭水体。投资近6亿元,整治长度15.42千米,中心城区14条黑臭水体全部整治完成。启动县市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督促各地开展城市河道、沟渠等水体排查,制定整治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实现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目标。四是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加快推进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网信息化和厂、网、河湖一体化管理目标,落实排水管网实时监测制度。严格落实污水排放许可制度,规范污水排放行为。整治白云湖排污口73个。

3、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充分发挥住建部门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牵头作用,压紧压实各成员单位职责,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强水质监测。强化对污水处理厂运营、尾水达标排放、在线监测、行业指导等方面监管措施,加强现场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三是健全运营机制。对城市污水处理企业实行月百分考核制度。将乡镇污水治理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探索推进污水处理使用者付费机制,建立县域统筹、市场运作、政府补贴、使用者付费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4、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借助网站、新媒体、手机客户端等媒介,积极营造共建共享治理氛围。统筹安排治理工程,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尽可能减少施工扰民,广泛争取群众对治理工程的理解支持。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向公众开放。设立公众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城市黑臭水体、违法排污行为等进行监督和举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关于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案》办理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抢抓政策机遇,加快补齐短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力度前所未有。

1、抓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将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纳入2020年度改革任务之首,主要领导牵头挂帅、领衔推进,出台了《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及5个配套文件。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及完成时限,积极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和目标考核机制,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精准对接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超前谋划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172个,其中103个纳入省工程项目清单,实施后预计可新增床位7687张。争取到位各类债券资金21.32亿元,市中心医院传染病大楼、市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妇女儿童呼吸专科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全市48个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项目春节前全部完工。

3、提升救治能力。加快推进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和一体化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无缝对接。加强转运保障,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配备急救车171辆,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1辆救护车。积极做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市、县两级定点救治医院、后备医院均已完成升级改造,并加强设备配备和物资储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

4、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巩固完善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工作对接、信息互通、措施协同,建立监测、排查、预警和防控一体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建立网格化社会面防控机制。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全市已建成覆盖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监测网络,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完善免疫接种门诊建设,国家免疫规划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市核酸检测机构增至14家,日检测能力7.65万份。畅通公共卫生信息,实现随州区域医疗数字一体化平台与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互联互通。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全市组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9支,制定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13个。组织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查”活动,加强医疗救治及防控队伍准备,各地均组建了流调、消杀队伍。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纳入各级党校培训体系。以“神农名医”造就工程为引领,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加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选拔力度。积极争取基层服务项目,计划招聘基层医技人员166名。

二、提案办理情况

2020年,市政协委员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了高质量的提案。市政府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狠抓落实。概括起来,重点做到了“五个着力”:

(一)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深化提案办理。充分发挥相关产业基础优势和文旅资源优势,克服疫情影响,用好市场、创新和服务的力量,深化、细化、实化产业布局,推进专汽之都、现代农港、谒祖圣地等建设,奋力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如结合郑小铃等委员有关提升中国专汽之都影响力的提案,我市高起点谋划、宽领域推进、多产业共建,出台了《关于推动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建设机场地勤装备产业园等“六大园区”、专用汽车研发中心等“四大中心”,实施强链延链补链等“六大工程”,以专汽产业耦合更多关联产业,航空物流装备制造项目顺利落户随州,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建成运营,2020年成功申报专汽资质企业10家,齐星集团、程力专汽、东风随专、湖北楚胜四大专汽龙头企业产值均过10亿元,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程力专汽产值达到75亿元,同比净增14.5亿元。结合邹阳等委员有关加快推进香菇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我市出台了《关于促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从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建设、创新融合发展、香菇产业平台建设等方面,真金白银助力随州打造成为服务全国的菌种研发推广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化香菇种植基地、全国领先的香菇出口基地和国家级的香菇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地。2020年,我市香菇产业发展实现逆势上扬,种植规模突破2.6亿袋,干菇产量7万吨以上,出口可达6亿美元以上,同比均大幅增长,稳居全省同行业第一。结合周毅文委员有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提案,我市多举措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经济转化,先后投入2.6亿元提档升级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太白顶田王寨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千年银杏谷等景区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目前,我市4A级景区达7家、3A级景区达8家,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

(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提案办理。聚焦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和群众办事全流程,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将疫情给市场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让更多市场主体活下来、发展好。如结合刘天文委员有关加大我市政务数据共享力度的提案,我市强力推进“一网通办”,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市级部门自建业务办理系统与市级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等平台全部对接连通,6批429项国省垂事项正在对接,全市依申请事项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减少69%,即办件比例达30%,最多跑一次比例超96%,群众办事便捷度全面提升。结合徐世和委员有关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提案,我市各级金融机构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开展了“百名行长进千企”活动,128名行长对接1390家企业纾困解难,持续推进“企业金融方舱”建设,1226家“入舱”企业获得融资支持32.47亿元。市政府整合市县两级财力,做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向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1.25亿元,增加融资担保供给,截至12月21日,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604家企业担保贷款15.9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结合今月委员有关重视我市企业拓展内贸市场的提案,我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强化服务措施,引导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省市领导主动为随州产品代言,大力开展网络直播带货,组织优质地产品“进商超、进餐饮”,城区各大型商超开辟专区引进随州本地产品120多种。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类展会9次,累计参加企业100余家(次),助力企业拓展内贸市场,走出困境。

(三)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深化提案办理。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更大力度补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如结合刘翠萍委员有关加快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案,我市加快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整合“一宫+三馆+四中心”等项目建设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将其打造为集展示、会演、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市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结合王华奎委员有关持续推进老城区城市道路和背街小巷升级改造的提案,市政府先后实施了汉东路、沿河大道、擂鼓墩大道等道路升级改造,投入4357万元综合整治背街小巷14条。结合民进随州市委员会有关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提案,我市深化城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城管执法职责放在社区、人员沉在社区、工作干在社区,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建成运行数字城管平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结合周薇等委员有关加强和改进物业管理方面的提案,我市以107个“红色物业”小区创建为抓手,示范带动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省住建厅的充分肯定。市住建部门制发《小区物业服务“六公开一监督”公示栏》和《随州市物业服务和管理常见问题投诉指南》,畅通投诉渠道,开展大检查,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市场。截至目前,全市883个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5%。结合刘登华等委员有关科学设置红绿灯提高城市交通便利的提案,市公安部门在城区补建信号灯40余处,实现了城区主路口信号灯全覆盖,采取设置信号灯高峰、平峰、低峰和节假日远程调控等多种模式,优化信号灯配时,最大限度提高通行效率。

(四)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提案办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筑牢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用更实举措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结合戴武超委员有关加大力度稳步推进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提案,我市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依法确立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在有条件的村开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产权合作,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增加农民“按股份分红”等财产性收入。结合秦萍委员有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案,我市建立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转运体系,村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形成设施完善、管网配套、在线监测、运行稳定的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全市乡镇接入管网户数占任务的93%;建改农村户厕12.6万座、农村公厕869座,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97%的村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92%的村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农民参与机制。结合刘三运委员有关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的提案,我市以中兴食品、神农茶业为主体,整合茶场、茶叶合作社,实现15万亩茶叶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公园化,茶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出口连续六年稳居全省第一,份额占全省40%左右。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提案办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市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24.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如结合艾敏委员有关改善乡镇基础教育的提案,我市持续加大乡镇基础教育投入,2020年投入1.38亿元改善城镇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各地共招聘补充中小学教师310人;开展乡村高级教师专项评审,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农工党随州市委会筹委会有关推进分级诊疗实现“精准看病”的提案,我市抢抓政策机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组建城市医疗集团等四类医联体,鼓励大型公立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出台了分级诊疗惠民政策,将108个病种纳入了病种定额结算范围,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多措并举推动分级诊疗有序实施。结合蒋坤远委员有关解决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停车难”的提案,市城投公司新建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停车场,新增停车位230个。

虽然市政府在提案办理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但因政策等原因,所提提案留待后续解决的有2件,占承办总数的1.5%。委员提出关于争取把广水台商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台商工业园的提案,因广水市正常经营的台资企业数量未达到申报条件,且根据“动态调整”“退一进一”原则,目前申报获批条件暂不成熟。委员提出关于增加市级科研立项、科研奖励提案,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7〕55号)明确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设立由财政出资的科学技术奖,我市于2017年取消了市级科技奖励申报工作,市科技部门积极支持优秀科技成果申报国家和省科技奖励,并按照《炎帝人才支持计划》对获奖项目给予同等额度奖励。承办单位向委员们作了诚恳细致的说明,得到了委员们的理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