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0年市政府系统办理议案和建议126件
  • 发布时间:2021-01-22 09:50
  •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府督查室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一、办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2020年,市政府系统需办理市四届人大一次、四次、五次会议议案共3件,五次会议建议123件。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系统创新办理方式,完善办理机制,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12月31日,议案办理正在积极推进,123件建议已全部答复代表,其中,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54件,占43.9%;正在解决的61件,占49.6%;列入规划解决的6件,占4.9%;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解决的2件,占1.6%。从代表反馈意见看,对办理结果满意的122件,占99.2%;基本满意的1件,占0.8%。总体上看,市政府系统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质量再次提升。

二、议案办理的具体情况

(一)《关于改善城区交通环境的议案》办理的具体情况

对照《改善城区交通环境四年行动计划》,克服疫情影响,积极谋划推进了135个项目建设,其中:已完工88个,已开工26个,持续推进6个,剩余15个项目正在加快完善前期手续,待条件成熟后立即启动建设。

1.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实落地。争分夺秒、抢抓机遇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桃园西路、桃园大桥、明珠东路等一批群众关注的交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汉东路改造、擂鼓墩大道改造、沿河大道改造、涢水大道、涢水三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疏散城市功能,五丰学校、鹿鹤学校、吾悦广场投入使用,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妇幼保健院新院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等老城区功能疏散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2.突出精细治理,提高城区行人车辆通达能力。一是开展城区公共区域综合治理。综合整治城区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周边、校园周边环境,先后下达整改通知书800余份,规范马路市场摊点1900余处。累计拆除私设的地桩地锁1640余套,隔离石墩2000余个,取缔私设道闸收费5起。二是提升公共交通运输能力。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条,新建电子公交站牌,开通定制公交,推广应用“掌上公交”出行查询APP和乘客手机扫码支付系统,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三是畅通城市道路微循环。投入资金3357万元,综合整治浮缨巷、亚通东巷等14条背街小巷,预计春节前全部完工。四是完善交通组织设施。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信号灯40处,人行横道灯19处,安装护栏20.5公里,更换标识牌900余块,施划标线5.5万平方米。安装大型诱导屏4块,标示牌诱导箭头30套,引导市民避堵出行。

3.加强长远谋划,科学编制城区交通发展规划。抢抓中央支持湖北发展的政策机遇,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神韵随州补短板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谋划道路建设、设施配套、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智慧交通、停车系统和交通管理等七个方面项目50项,总投资约77亿元,将通过三年的努力,从根本上缓解我市城区交通环境拥堵问题。

4.广泛宣传引导,提升市民交通文明意识。开展现场执法、以案说法,推出“平安荆楚交通秩序整治”网络大直播活动,吸引15万网友在线观看,获10万网友点赞。全年共查处交通违法47万余起,其中不礼让行人4.6万余起、违反禁止标线2万余起、违停15万余起。加强市民交通文明教育,开展重要节假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网、电、微、端、抖”全媒体公开曝光各类交通违法120余次。随州日报社刊发改善交通环境宣传整治稿件200多篇,广播电视各频道(频率)滚动播出文明出行广告2500多条次。

(二)《关于打造生态绿城 推进品质随州建设的议案》办理的具体情况

按照《随州市打造生态绿城推进品质随州建设2019-2021年行动计划》安排,2020年应完成的35项工作任务中,已完成26项,正在推进9项。

1.强化规划引领,提升生态品质。一是全面启动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目前,规划方案已形成初稿,方案完善后进行专家评审。二是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将全市18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10个,已通过市级评审,工作进度位列全省前列。三是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根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优化调整,已报省自然资源厅和省生态环境厅审核备案。

2.推进绿化增量,擦亮城市底色。一是持续推进绿化提质增量。完成人工造林 3.90万亩,封山育林1.86 万亩,退化林修复4.12万亩,乡村绿化0.44万亩,治理沙化土地0.68万亩,完成精准灭荒 9.27万亩,建设国家森林乡村19个。投入资金5400万元,完成美国白蛾防治面积8.17万亩,松材线虫病飞防12.2万亩,清除疫木65.2万株。二是开展飞絮治理。对城区大型意杨树和法国梧桐树进行整枝修剪,减少飞絮传播,促使树木健康生长。三是扎实推进园林绿化。完成东西护城河生态景观项目,实施白云湖水环境园林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府河两岸1.8公里滨湖风光带,让新的“一湖两岸”风光带成为随州生态绿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3.强化污染防治,推进环保攻坚。一是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分类整治131家“散乱污”企业,完成化工、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钢铁、建材等行业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二是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市14条黑臭水体全面整治完成,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加大非法采砂打击力度,立案55起,取缔非法采(囤)砂点23处;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白云湖78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全市37个乡镇生活污水厂建成运营,管网入户率达92%以上。三是扎实做好生态修复。开展矿山复绿,累计完成“三区两线”范围内矿山复绿面积893.6亩。强化固废污染治理,建立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完成2家固废堆存场所和2家尾矿库环境治理工作。四是强化环保执法。配合湖北省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生态环境部门立案119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72件,处罚金额447.79万元。

4.发展生态产业,助推绿色转型。一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年粮食产量达145万吨以上,认证“三品一标”18件,总认证面积占全市农产品面积30.7%。二是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2020年在建亿元文旅项目45个,总投资350亿元,1—11月共投资13.9亿元。原石部落、神农部落景区基本具备开园条件;西游记漂流和西游记公园等一批景区提升项目已经完成。三是做好绿色建筑发展。新建节能建筑108.62万平方米,占省定目标的103%。6个项目取得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占省定目标的236%。3个绿色建筑集中示范项目通过省住建厅验收。

(三)《关于加快提高随州中心城区供水质量的议案》办理的具体情况

对照《关于加快提高随州市中心城区供水质量的议案》工作要求,我市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完成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百吨千人”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划定工作,全市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入推进城东应急水源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建设,加速供水管网改造,开展供水报装“321”服务,供水服务和供水质量实现双提升。今年来,市政府着重推进供水体制改革。

1.领导重视,强化办理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确定了通过改革供水保障机制,彻底解决城区供水质量和供水安全问题的工作方向,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随州市供水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随州市城区供水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时间任务分解表》,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督办、工作专班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议案办理落实到改革工作之中。

2.宣传政策,统一思想认识。为深入推进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多次通过与玉龙供水主要负责人单独谈话、与董事会成员集体谈话、与全体股东直接对话、与企业经理层以及中层干部面谈等方式,做好改革过程思想沟通和政策宣传工作。经过反复沟通交流、磋商协调,双方达成改革共识,尤其是10月份以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分管领导具体督办、政府各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加快了改革进程。

3.摸清底数,全面掌握情况。2020年5月9日起,聘请中介机构开始尽职调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按照“一日一结账、一周一调度”的要求,以2020年3月31日为基准日,对供水板块的四个公司自成立以来的各类债权债务和收入支出资料进行了规范整理和分类登记,对各处取水口、水厂、管线设施等进行了现场实物盘点和取证调查,逐项逐条进行了核实和认定,客观全面地掌握了供水公司财务、经营、管理情况。

4.实事求是,推动改革落实。截至2020年12月27日,中介机构先后出具了《随州市玉龙供水有限公司等水务板块四个公司专项审核报告》《随州市玉龙供水有限公司等水务板块四个公司财务审计报告》。《随州市玉龙供水有限公司等水务板块四个公司资产评估报告(初稿)》正在按程序和财务准则完善最后确认手续。市委市政府将根据各报告反映供水公司状况和资产情况,结合我市实际依法作出改革方案决定。

三、建议办理的具体情况

2020年,市人大代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壮大、实体经济发展、城市品质提升、民生保障等方面,提出高质量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议落实。

一是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建议办理。坚持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持续攻坚,全市剩余的6040贫困人口全部完成脱贫验收,18.4万人如期脱贫,1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如,结合甘军林代表提出的保障和改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建议,市水利和湖泊部门划定全市34处“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开展了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进行水源地畜禽规模化养殖专项整顿。同时,科学谋划水资源配置规划工程,总投资87.02亿元,规划对农村供水实行“大水源配置、大水厂建设、大管网延伸”。全市贫困户饮水安全达标率达100%。结合沈宝栋代表提出的利用邮政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的建议,市政府加大对农村电商扶持力度,全市所有乡镇均建有物流配送网点,村组覆盖率达90%以上,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2020年,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达20.2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突破9.4亿元,带动贫困户2410人就业、增收3000万元。结合靳明享代表提出的协调解决交通事故造成受害者致贫、肇事者返贫问题的建议,市民政、医保部门积极回应,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临时救助。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为农村人口购买防贫保险,将因病、因灾、因交通事故等因素纳入保险范畴,有效防止致贫、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聚力乡村振兴深化建议办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目标,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结合何方丽代表提出的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我市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2020年来,为农业经营主体担保260笔、金额2.3亿元。帮助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贷款贴息1207万元,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结合肖明代表提出的保护流转土地农民权益的建议,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工作顺利完成,确权农户41.95万户,确权面积245.5万亩。结合胡享艮代表提出的出台清收集体债权政策、促进化解集体债务的建议,我市已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年度清查和农村债务摸底工作,建立了明细台账,为控债、化债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张桄沦代表提出的关于农村通信、电力、网络与美丽乡村同步规划建设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突出村庄规划科学编制,强化电力供应保障,推进信息进村,整治空间乱象。目前,全市已完成3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完成村庄布局规划517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54.78%。

三是聚力壮大特色产业深化建议办理。市委市政府立足发展实际,突出战略引领,深入谋划项目,全力建设专汽之都、现代农港、谒祖圣地、风机名城。结合王杜豆代表提出的《进一步擦亮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名片的建议》,我市高起点谋划、宽领域推进、多产业共建,出台了《关于推动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建设机场地勤装备产业园等“六大园区”、专用汽车研发中心等“四大中心”。实施强链延链补链等“六大工程”,以专汽产业耦合更多关联产业,航空物流装备制造项目顺利落户随州,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建成运营,2020年成功申报专汽资质企业10家,齐星集团、程力专汽、东风随专、湖北楚胜四大专汽龙头企业产值均过10亿元,同比全部实现正增长。结合胡享艮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发展旅游业建设用地的建议,市政府召开了相关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编制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为旅游发展预留2.25—3万亩建设用地。结合李德善代表提出的关于设立应急产业关键技术专项的建议,我市于2020年8月启动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现已立项应急产业类项目17项,补贴476.8万元。结合雷于国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裕国公司加快走出困境的建议,我市出台了《关于促进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金融机构减免了裕国公司企业逾期利息13.99万元,并提供2400万元续贷资金,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四是聚力经济疫后重振深化建议办理。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经济发展趋稳回升。结合闵波平代表提出的为投资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建议,我市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35条,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暨述职评议活动,建成工程项目审批系统,实行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了“帮办代办”服务中心,为投资项目开展免费上门帮办代办服务,共计服务147家企业,办结325个审批事项,政务环境持续改善。结合杜向东代表提出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使用周期短问题的建议,金融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推动1400多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贷款意向协议。开展了“百名行长进千企”“企业金融服务方舱”行动。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883.03亿元,同比增长16.09%。引导银行调减贷款利率,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5%,同比下降0.87个百分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603家企业担保贷款16亿元,减免企业担保费1283万元。结合孙世军代表提出的关于盘活停产企业的建议,我市加强退规企业盘活工作指导,摸清退规企业底数,建立退规企业库,通过资产重组、招商盘活、破产重组等方式分类施策,加快盘活“僵尸企业”等闲置资产。目前,已有22家企业进入处置程序,完成处置5家,实现了存量盘活、增量扩大的双重效益。结合刘强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杨寨镇冶金产业园支持的建议,随州供电公司现场勘查,协调解决电力设施改造问题,帮助优化设计电路迁改路线,园区电路改造顺利推进。

五是聚力提升城市品质深化建议办理。坚持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集约利用土地、市民宜居宜业的发展目标,突出市域治理,开展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建设、白云湖水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等行动,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结合李先海代表提出的关于将舜井大道和汉东路纳入老城区改造的建议,汉东路段改造已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1月底完工。舜井大道改造已完成前期立项、可研和初步设计,正在争取资金支持,预计202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结合何建平代表提出的加强物业服务管理的建议,全市统一制发《小区物业服务“六公开一监督”公示栏》和《随州市物业服务和管理服务常见问题投诉指南》,畅通监督投诉渠道。对全市157个小区物业服务开展了专项检查,下发整改通知书34份。累计创建107个“红色物业”示范小区,物业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结合孙克石代表提出的关于花溪河烈山大道至沿河大道段临河侧安装护栏的建议,市住建部门投入300多万元安装临河侧护栏,解决了临河两侧周边群众长期反映的问题,得到群众点赞。结合梁傲霜代表提出的关于做好垃圾分类的建议,深入推进4个“示范社区”18个“示范村”建设,对城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定期检查通报,实现城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安装设备,预计2021年2月试运行。

六是聚力民生改善深化建议办理。认真落实“六保”任务,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0%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结合张华涛代表提出的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开工建设编钟学校,改扩建蒋家岗学校,建成了五丰学校、鹿鹤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900个。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招聘教师710名,城区义务教育实现了“起始班级无大班额、其他年级无新增大班额”目标。结合刘良春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曾都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的建议,我市抢抓政策机遇,投资3.63亿元的曾都区医院综合楼、门诊楼项目已于11月2日开工建设。同时,我市在疫情之后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补短板工程,争取到位资金21.32亿元,建设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市中医医院暨中西医肺科医院、市中心医院传染病大楼等项目,切实提高我市医疗卫生应急水平。结合王平代表提出的加强体育协会统筹指导,推进人人参与全民健身的建议,全市建立了统一的全民健身信息平台,财政预算20万元体育宣传经费。打造“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都精彩”的随州全民健身品牌,全市年均组织体育赛事100多场次,参加省级赛事10多项,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达1.6万人,每千人拥有量全省第一。结合李鸿斌代表提出的关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建议,我市进一步明确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和对象,全市新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全部落实。

虽然市政府在建议办理中全力而为、尽力而行,但因政策等方面原因,列入规划解决的有6件,留作参考的有2件,承办单位均向代表们作了诚恳细致的说明,得到了代表们的理解。代表提出的在随州市主干道设置非机动车辆并加设护栏的建议,受限于我市城市发展起步晚,主城区大部分道路狭窄、路网缺乏、无立体交通、多条道路汇入一条道路等原因,暂不具备实施条件。代表提出的解决随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在职人员的身份问题的建议,因省级层面无具体政策,恢复事业编身份暂不符合规定。代表提出的成立市、县两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工作办公室的建议,因省级文件明确规定,光伏电站管理相关工作由县级政府负责,县级政府已成立了光伏扶贫工作专班,不需另行设置市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工作办公室。代表提出的在随州推行“无税不申报”的建议,由于该政策只在海南省试点,我市暂不具备试点条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