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8月 在应山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国民党应山县政府遵照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的应山方案和动员法令,成立了“应山县抗敌动员委员会”,并联络各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党员,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2月下旬 随西双河地区土地革命时期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自发地组建支部,由高定一负责,恢复组织活动。
1938年
1月中旬 从武汉返随度寒假的大、中学校学生100多人,在张时超、詹希昆的鼓动下,与随县城关组织随县抗日救亡宣传总队,县长罗宣社兼任总队长,下设4个大队;每个大队30多人。王振邦率一大队到随西,张时超率二大队到随南,黄绍明率三大队到随北,四大队留在随中淅河一带,通过演出和演讲发动抗日救亡运动。
8月14日 中共鄂中特委派到随县工作的特委委员陈秀山与先期到达的地下党员张宜府、吕谨等会和,在环潭上阪任家油坊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共随县工作委员会,陈秀山任工委书记,工委以下先后建立环潭、均川、古城3个区委。
9月 中共随县工委通过统战关系,促使随县常备第五中队成立,共有100多人,由张宜府任中队长,吕谨任指导员。五中队名为国民党环潭区署武装,实际上除一分队(原区中队)受区长李新生控制外,县工委在队伍中秘密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并建立了支部,成为随县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11月10日 由中共豫南特委领导的桐柏山区七七工作团留下一部分在桐柏县开展工作,另一部分随团部转至随北王子城双楼子湾。工作团在农村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农民参军,收编土匪队伍,壮大抗日力量;同时与当地区署及开明士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举办训练班培养抗日骨干,组建抗日武装。
11月17日 通过党的上层统战工作,经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同意,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于随县均川镇杨氏祠成立,石毓灵为主任委员,李范一为副主任委员,陶剑寒(陶铸)以共产党员的公开身份被聘为顾问。抗委会下设政治指导部和游击总指挥部,主要任务是在豫鄂边区发动和武装民众,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并组织生产,实际成为管辖天门、汉川、应城、孝感、云梦、安陆、京山、钟祥、随县、枣阳、应山、信阳、桐柏等13个县的抗日联合政府。
11月 汤池临时学校(前身为汤池训练班)的部分人员迁移到随县均川镇,经湖北省第三专署专员石毓灵同意,在附近招收一些学员,继续培训抗日骨干。抗敌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临时学校改名为“第五战区豫鄂边区抗日游击军政干部训练班”,由石毓灵兼班主任,李范一任副班主任,陶剑寒主持日常工作。训练班设教导、军训、总务3个处,学员统编为一个大队,学习政治、军事两门课程,还有军事演习、政治野营、社会调查、抗日宣传等项目。训练班在均川镇贺氏祠堂开学,后转移长岗店熊氏祠,前后共办2期,培训学员400多人。
11月 经抗敌工作委员会政治指导部主任李范一做工作,绿林武装大洪山支队改变为大洪山抗日游击支队,苏庆扬任支队长,由抗敌工作委员会游击总指挥部统一指挥。
12月中旬 长岗店农民抗日救国会成立,彭祥云任会长。月底前相继成立青年抗日救国团、妇女抗日救国会、商民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
1939年
1月17日 李先念(豫鄂边区党委军事部长)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对外番号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周志坚)及随行干部从河南竹沟南下四望山,进驻浆溪店,执行中原局关于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2月中下旬 李先念从浆溪店前往随县,与国民党第三专员公署石毓灵商谈合作抗战事宜。
2月15日 李先念(李威)在陶铸的陪同下,到达随县均川镇,以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司令的名义同第三专署专员石毓灵谈判,经据理力争,石被迫默认共产党在鄂中地区活动的合法性。
2月16日 抗敌工作委员会政治指导部随南工作队和随北工作队分别于随县长岗店和均川杨氏祠成立。随南工作队由张时超任队长,白守静任副队长,兵分两路赴浪河、何店、柳林店、洛阳店、贯庄店、古城贩、圣场市、刘店等地开辟工作;随北工作队由徐达三任队长,李力任副队长,到塔儿湾、万家店、高城、殷店、天河口一带开辟工作。
2月21日至23日 在钱瑛主持下,中共鄂中区委员会于长岗店熊氏祠召开扩大会议,区党委委员及地、县委书记50多人参加。会议宣布鄂中区党委正式成立,钱瑛任书记;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建立政权”及中原局关于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定;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总结湖北党组织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确定建立武装,恢复沦陷区政权,大量发展党的组织,发动游击战争等项任务。
2月下旬 鄂中区党委在长岗店罗家台子举办新党员培训班,在长岗店训练班入党的5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培训,区党委的负责人杨学诚、夏忠武、陶铸等讲授党的基本知识、党的纪律、抗战形势与任务等课程,为随县培养了一批党的干部。
2月 抗敌工作委员会机关报《大洪报》在长岗店创办,实际成为中共鄂中区党委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武器。报纸为油印,一张四开,在创刊号的一版头条位置登载了题为《为建立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而斗争》的短评。
2月 在中共枣(阳)北区委的指导下,三合店支部成立,沈玉良任书记。中共双河支部改建为特别支部,李子英任书记。
3月下旬 中共环潭区委成立,胡秀清任区委书记。建立环潭中心地下交通站,胡秀清兼任站长,负责鄂中区党委与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鄂西北区党委的交通联络工作。
3月 随北工作队在高城活动月余后转移至万和店,建立中共随北特别区委,徐达三任书记。区委通过随县第三区区长周伯勋,开展抗日宣传,开办训练班,组建抗日武装。
4月 根据中共豫南特委指示,四望山中心区委书记郭纶带领20多人的工作队到达随北草店双楼子湾,配合七七工作团开展地方工作,建立与发展党的组织。同时建立草店区委(不久改为中心区委),郭纶任书记。
5月中旬 根据随县工委“抓武装”的指示,中共均川支部将三君和龙凤两乡的联保武装改编为随南人民自卫团,打击土匪武装,维持社会秩序,配合党组织开展抗敌工作。自卫团由共产党员詹希昆任团长,王振邦任政治部主任。
5月 中共随北特区委利用与国民党华中游击总指挥张较、随县第三区区长周伯勋的统战关系,在三区区中队的基础上建立华中游击总指挥部第三支队,周伯勋兼任支队司令,徐达三任副司令。支队下设6个大队,共2000多人,其中随北特区委掌握的有五六百人。
6月 根据信应地委指示, 在草店中心区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信(阳)随(县)工作委员会,郭纶任书记。
6月 中共三合店区委员会成立,沈益民任书记。
7月底 中共鄂中区委驻随北特派员姜纪常随同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杨学诚赴中共中央中原局汇报工作,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对随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统一战线工作和组织敌后抗日武装情况十分满意,决定将3名警卫人员派到随北,以补充随北特区委所急需的军事干部。
10月 中共随县工委由环潭撤至均川,改组为随西县委,张时超任书记,下设环潭、均川、古城3个区委和双河特支。
11月 中共安随工委成立,胡山任书记。工委在安陆和随县交界地区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于同年12月建立安随大队和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安随留守处。
11月16日 “竹沟惨案”发生后,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在四望山召集鄂中、鄂东、豫南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撤销鄂豫皖、鄂中、豫鄂边三个区党委,组建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陈少敏代理书记,下辖鄂东、信应、随枣、天汉4个地委。同时组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志斌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
1月3日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八字门正式组建,李先念人纵队司令员,下辖5个团和三个总队。其中信应地方武装编为信应游击纵队,张裕生人总队长,刘子厚兼政委;鄂东地方武装和应山地方武装一部编为鄂东游击总队,熊作芳任总队长,程坦兼政委。同时成立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朱理治任书记。
6月14日至20日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率主力进军白兆山,安陆国民兵团被迫缴械,安陆游击兵团第二支队投诚,丁巨川、谢占奎带领的两支伪军被歼,创立了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
6月下旬 中共随西县委的大部分成员撤往随南白兆山根据地,随西县委随之撤销,留下的部分干部在环谭组成随西工委,陈伯乾任书记,坚持顽军占领区的地下斗争。
11月中旬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及随南军政联合办事处在洛阳店联合召开“呼吁团结,联合抗日”誓师大会,通过《反内战,反摩擦,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呼吁书。
1941年
1月下旬 豫鄂边区党委派彭仲远到随南主持工作,于洛阳店梭罗树湾成立中共随南工委,彭仲远任书记,下设洛阳、古城两个区委。
3月 中共随南工委于洛阳店桥湾召开社会贤达、乡保长和驻军三方100多人参加的代表大会,通过选举成立随南行政委员会,郭北鹏任主席,军政联合办事处撤销。
4月5日 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率全师将领于随南九口堰通电就职。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重整新四军军部,“将全军扩大整编为7个正规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变为第五师,先念就师长兼政委职,于湖北随南统帅万众”,“为讨伐日寇、汉奸、亲日派而奋斗到底”。
5月1日 桐柏山抗日游击大队于三合店北大仙庙正式成立,沈玉良任大队长,郭欣任指导员,在随枣地区的代布山、晃山寺、柴家山、鸡鸣山一带开展游击斗争。
5月上旬 随南工委撤销,中共随南县委成立,彭仲远任书记。同时成立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张时超任县长;组建随南县独立营,柏守静任营长。全县设洛阳、古城、阁家河、贯庄4个区。
7月15日 中共随枣地委及随枣支队进驻随南白兆山根据地,随南县党政军机构由边区直属改为随枣地委领导。
9月 中共随南县委于随南古城贩罐子冲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支部书记、区委委员50多人,主要内容有党的纲领、党的组织原则、党的总任务、党员权利和义务、党的纪律等基本知识。
9月 彭仲远调离,陈任远接任随南县委书记。
11月 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处处长娄光琦,带领民主建政工作组到随南办民选政权试点。随南县政府组织十多个民主建政工作队,以洛阳乡为试点,召开选民大会,民主选举乡保长,然后向全县推广,有18个乡(占70%)通过民选产生了乡政权。11月高定一接任中共随南县委书记。
1942年
4月 信南县第四区改为信随边特区,直属信应地委。舒仲鸣任特区委书记,罗新民任区长。同时成立信随游击大队,吴厚民任大队长,舒仲鸣兼教导员。
5月 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正式组建一、二、三军分区,各分区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以提高独立作战能力,加强武装斗争及正规军和根据地建设。第二军分区,又称鄂中军分区,郑少文任司令员,文敏生兼政委。同时设立信(阳)应(山)罗(山)礼(山)军事指挥部,周映渠任指挥长,王光力任政委。
7月中旬 随南县委于应山平林改为中共随南前敌委员会,高定一任书记(后曹冰清接任);县政府改为随南行政委员会,曹冰清任主席;随南支队整编为随南独立团,曹冰清任团长,杨伯尼任政委。
1943年
3月下旬 中共应(山)随(县)县委和应随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钱鹊卿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在随县境建立了岩子河区。
7月 中共信随特区委改为信随工委,候太俊任书记;区政府改为信随办事处,潘勇任主任;游击大队改为信随游击支队,刘世耀任支队长,候太俊兼政委。
1944年
8月 边区行署召开首届临时参议会,随南县代表、随南行委会副主任孙志盖在大会上发言,宣读《为民请民书》,列数国民党第六游击纵队在随南烧杀抢掠的罪行,要求部队打回随南,收复白兆山根据地,以解百姓之苦,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1945年(1月—8月)
1月 赵炳梓接任中共应随县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邹亚农任县长,罗云镜任总队长。
3月 中共信随县委于随北祝林塔坡寨正式成立,郭纶任书记,信随工委撤销。同时成立信随县抗日民主政府,郭纶兼任县长。信随游击支队改为信随县大队,吴厚民任大队长,郭纶兼政委。全县共设立8个区,其中随县境有草店、祝林、朱店3个区。
4月15日 中共随南县委和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恢复,陈任远任书记,张时超任县长。同时成立随南县指挥部,齐勇任指挥长,陈任远兼政委。根据地的区乡政权和党的组织也很快恢复,建立古城、柳林、洛阳、閤家河、铁山6个区。
4月 中共信(阳)应(山)随(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游击指挥部、信应随游击总队成立,马兆祥任书记、县长兼指挥长、总队政委(同年6月由黄绍九接任),潘道武任指挥长(同年5月周植接任),吴秉安任总队长。全县设立7个区,其中随县境有天河口、岩子河、高城3个区。
5月 信随县领导机构调整,张家振接任县长;县大队扩编为独立团,张和智任团长,郭纶兼政委。
5月 中共随(县)桐(柏)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游击总队于桐柏县吴城成立,安克平任县委书记、县长、总队政委,牛德胜任总队长。该县未正式建立区委、区政府,管辖随县境淮河店、出山店、四十里冲、新城、晃山一片地区。
8月中旬 中共随南县委于洛阳店召开群众大会,欢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随南白兆山医院也召开了庆祝会,许多伤病员谈到抗战胜利来之不易,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县城关、环潭、厉山、安居、淅河等集镇都先后集会,庆祝中国人民8年抗战取得的伟大胜利。
(资料由市档案局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