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以心换心 甘做村民“提鞋人”——记土家“愚公支书”王光国(3)
  • 发布时间:2016-06-30 11:26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记者 刘娜 谢慧敏 李彦睿


    上桃源、下桃源……云雾缭绕的店子坪,有很多美丽的小地名。

    可是,哪有世外桃源?

    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村民心里都憋着气儿。前些年,村里连会都开不拢。好不容易组织放电影,就有人跑到前面,大声叫骂。“村干部就是村民的‘提鞋人’”,王光国说,以心换心心贴心,把村民当亲人,一心一意为村民办事,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遇上急难事,村民首先想到的是王书记。

    对新项目想不通,王书记一番话就能说通。

    邻里纠纷、利益之争,王书记出面,准能调停。

    从“百呼无一应”到一呼百应,当村支书14年,王光国甘做村民“提鞋人”。


  巧解民惑,思想深处拔“穷根”


    19日的一场大雨,让店子坪的乡亲们更加佩服王光国的“远见”。“屋里干爽得很,一滴都没漏!房顶的水泥瓦,压脊镶边,派上大用场!”一组村民刘太章自豪地领着记者在他新房里参观。

    既好看,又实用,刘太章这回服气了。“以前,一下雨,既要担心里面漏雨,还得操心外面垮塌!”

    话说建房之初,刘太章可给了王光国不少脸色。

    特色民居改造,是2014年王光国从州里争取到的试点项目。新建土家民居补贴3万元,改建补贴1.5万元。

    听说国家补贴建房,手头宽裕的村民暗地较量,看谁家新房更洋气。“房子要统一样式,还要保留土家木厢房,将来,村里要搞土家休闲游。”王光国一席话,给村民泼了盆冷水。“压脊镶边,花格子窗,净花冤枉钱!”店子坪人向往的是玻璃窗、混凝土的“洋房”,没人愿做土房。

    王光国拿着图纸,挨家挨户上门,设计改造方案,计算成本。一番经济账算下来,一些村民意识到,改建房子,花费不大,还能保留木房子的冬暖夏凉。

  六组村民周光文家先试验,房子改好了,除去补贴,才花费两千多元,效果跟新房一样。

    思想疙瘩解开了,村民纷纷跟着改建。

    黛瓦白墙,飞檐翘角,如今,土家小楼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韵味十足。

    房子建好了,环境变好了,村民也开始憧憬着发展旅游了。“盼着农家乐早开张,我家婆婆烧饭可好吃了!”刘太章对记者说。

    “其实,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村民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观念和思维方式。”王光国说,这些年,村里修路、种猕猴桃、改建民居,每件大事,都是从改造村民的传统观念开始。

    店子坪要脱贫奔小康,首先要拔除村民思想深处的“穷根”,怎么拔?王光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村民的想法赶不上趟很正常,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替他谋划。”

    “白天不行就晚上,要舍得下气力、想办法,理说不通就先干给他看。”


  善解民难,他有一颗滚烫的心


    年近五十的村民张世荣精神头很足,完全不像个肝病患者。“没有王书记,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张世荣一边刨洋芋,一边向记者忆往事:2002年,他被县医院诊断为肝腹水,住院半个月,两万块钱花光了,病情却没有好转,医生判断“只有5年光景”,绝望的张世荣决定返回店子坪。

    走了一天的山路,流了一路的眼泪。回到家,张世荣倒在床上,奄奄一息。得到消息后,王光国连夜赶到张家,“我一定想办法治好你的病!”

    晨光微曦中,王光国带着干粮出发了,找乡里、找县里,找帮扶单位,软磨硬泡。那时,农民还没有新农保,医药费成为横在张世荣面前的一道坎。

    一个多月后,医院答应把张世荣列入帮扶对象、免费救治。

    命保住了,不挣钱怎么过活?一年后,张世荣又到附近煤矿打工。繁重的劳动迅速压垮了他并不强壮的身体。他的肚子鼓得像篮球,双脚肿得穿不上鞋,工友们把他送到医院。

    没有家属、病情危急,医院拒收!情急之下,工友们拨通了王光国的电话。“字,我来签,钱,我先垫上!”

    出院后,张世荣坚持服中药,身体逐渐好起来。

    把王光国视为恩人的村民,店子坪村还有不少。81岁的“留守”老人刘太白,一部老式手机里,仅存3个号码,儿子、女儿和王光国,“有事就找国娃子”。

    七组村民谭大志先天性下颌骨发育不全,被列为重点贫困户。2014年种植烟叶时,因为没钱买肥料犯愁。王光国为他担保贷款1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去年,他种植了20亩烟叶,收入4万多元。“村民有难处不找我,我的心里才难受呢!”王光国说,店子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谁家有点啥事,他都放不下。

    前些年,王光国出门时,包里总是鼓鼓囊囊的,装着为村民代办的各种证件。为解决更多农民办证难,2014年7月,在王光国的多方奔走下,店子坪在全乡率先开通了网上党群服务中心,如今,村民交电费、办社保、开证明,“轻轻一点”就能搞定。


  化解民怨,甘做村民的“出气筒”


    村民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办公家事,得摆平各家利益,难!

    上任之初,王光国曾经因为农网改造跟村民动过手。

    “这是为大家好的事,别人家的地都让了,就他顶着不让,耽误了几天工期,我就急了。”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初的年轻气盛,王光国还有点不好意思。

    那天回到家,父亲王从新告诫王光国,“群众永远是对的,村里的事,要心平气和跟大家讲清楚。”

    从此,这句话深深印在王光国的脑海。

    此后,凡是涉及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召开组级村民会议讨论,提交村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会决定;定期公开村务党务,及时公开低保和各种惠农政策补贴。

    当村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书记的天平怎么摆?

    饮水问题是困扰店子坪多年的老大难。2014年,王光国争取到项目资金,启动饮水工程,村民很支持。可是,建蓄水池要占用几家的地,村民有怨气。

    二组蓄水池要占王从文两个儿子的地,地里红小豆长势正好。王光国找到王从文,他推说让找自己的两个儿媳。一家家上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征得同意后,王光国主动到地里帮他们拔掉豆苗。

    江苏援建幼儿园,占地六七亩,涉及四家人。王光国召集他们开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贫穷,不能代际传递”,道理掰开揉碎讲,最终达成补偿协议,幼儿园顺利开工。“村民骂你几句,有啥子要紧?”王光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当了村民的‘出气筒’,过几天,村民想通了,没准还会给你赔个不是。”


  短评

  用挚热的情温暖人心

  □ 刘娜


  “干部就是给群众‘提草鞋’的”,村支书王光国朴素的话语,带着山风和原野的味道,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群众的真挚感情。

    村支书虽然是个没有级别的“官”,但王光国很珍惜店子坪父老乡亲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自家的事,设身处地排忧解难;群众思想不通的时候,他在深夜打着火把走村串户,用一颗温暖的心照亮老百姓的心;群众有怨气的时候,他心平气和、不怨不恼,甘做群众的“出气筒”。

    用滚烫的心对待群众,王光国甘做“提草鞋的人”,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谋福祉上。

    用赤诚的情引领群众,王光国像磁铁一样把群众吸引在身边,引领群众跟着党员走,党员跟着支部走,支部跟着党走。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力量的源泉。脱离了群众,我们终将一事无成。扎根群众,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党员干部学习王光国精神,就是要对照标杆找差距,践行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六民”要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千方百计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