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穷村子何以“种”出“优质股”
  • 发布时间:2018-07-10 09:5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随县环潭镇柏树湾村没有区位优势,没有政策“优待”,没有外来企业。他们开挖荒山“种股份”,滚动做大,历时10年打出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被称为乡村振兴的“柏树湾模式”。

5万元滚出两亿资产
  步入柏树湾产业基地,生机盎然,金银花、大白桃、油茶、芍药让人目不暇接;绿树掩映中,别墅、民宿错落有致,文化中心、健身广场、环卫设施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一度是个债台高筑的穷村子。
  2008年,村集体负债67万元,295户村民,常住村内的不到四成。村集体的“家底”是8000亩荒山,因土壤贫瘠,无人承包。
  村支书张洸沦外出考察一圈回来,要在荒山上“种股份”,村民自愿参股,办金银花基地100亩。可是,大小会开了十多次,老百姓就认一个理,“几十年,没见荒山上种出一分钱。”最后决定:村集体出资建基地,再无偿分给农户,等于集体舍本送给村民馅饼。
  村里没钱投资。11名村组干部人人垫资,筹齐5万元启动资金。种下苗子立马分地,张洸沦担心“夜长梦多”。
  “现在回头看,当初的选择是对的。”69岁的张志忠说,他分到1亩地,当年创收800元,第二年净收3000元,“吹糠见米,活儿也轻,男女老少都能干。”
  基地扩大到300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要建金银花加工厂,再次向全村募集股金。本打算凑齐50万元,却一下子聚来80万元。黄正兵参股6万元,他说:“一亩金银花,五亩庄稼田。”
  至2012年,金银花扩展到周边5个镇,总面积5000多亩。采收旺季,柏树湾的烘干设备火力全开,每天加工鲜花上万斤。
  做大金银花的同时,柏树湾找到“创富宝典”:村集体出资建基地,再分散承包给农户。张洸沦说:“这样搞,基地有规划、有规模,管理也能精细化。”
  很快,村里又冒出油茶、桃子、芍药基地。四大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到7000多亩。一亩承包费每年200元,比一般土地流转费还要低很多。
  2014年,新成立的水产合作社也以参股方式,筹集300万元启动资金,建起随州市首家鱼苗繁育基地和500亩养鱼基地,打开一条水上致富路,全村特色产业形成“四种一养”新格局。
  去年,该村“四种一养”占地8100亩,经专家评估总资产达两亿元。

“优质股”优在哪儿
  吃罢早饭,柏树湾村民吆五喝六,去桃园摘果子。
  “桃子摘完,第二茬金银花就开了,秋天一到,油茶果又熟了。”张志忠除了4亩农田,还有金银花、油茶、桃树共5亩,创收项目接上茬。
  柏树湾发行股份3次,募集股金588万元,股民148户,常住村民“家家有股份,人人有活干”。股份制把大家的利益绑在一起,大伙只有一个目标“把产业搞好”。
  61岁的齐立财,持股两万元,金银花、油茶各1亩,还是合作社聘请的管理员。骑上摩托车,围着基地转一圈,信息随即发出:四组的芍药要除草、五组的金银花要浇水……在他看来,山上的一花一果,都牵连红利多少。今年桃子滞销,股东们分头联系客商,把50万斤桃子卖到武汉、北京。他们认为,合作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水产合作社也通过股份制攥起拳头,4年来,资产总值从300万元翻到3000万元,年产鱼苗1亿尾、成鱼300吨。
  村民张治理说,柏树湾股份是金色的。他2009年参股5万元,2015年首次分红5万元,一次回本。今年,5万元股本又升值到25万元。多数股民愿意把红利留在合作社,滚动做大。
  张洸沦说,柏树湾股份是绿色的。588万元股本,撬起“四种一养”大产业,全村奔上绿色致富路。今年,4000亩油茶开始丰产,等于又开一座“绿色富矿”。
  随县县委书记毕道丽说:“柏树湾股份还是红色的,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所有产业归村民,所有股份归村民,所有收入全村共享。老党员黄美安说:“在柏树湾,每一寸土地都是村民当家。”返村养鱼的青年农民黄军说,在外只是打工仔,回到村里当主人,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变。
  2015年,合作社给59家贫困户赠送股份,每户2000元,至今分红两次、5.9万元。从2014年开始,村集体年均创收70万元,全村的医疗、养老保险村集体包干,还投资1000万元打造美丽乡村。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村里计划再次扩股,创办茶籽油加工厂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好班子才能种出好股份”
  盘点柏树湾“四种一养”,干一个、成一个,奥秘在哪?
  在村办公室,有一份针对班子成员的规定:合作社事务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所有工程必须经过招投标程序,基地承包绝不许亲朋好友插手。张洸沦坦言:“好班子才能种出好股份。”
  10年前,村里修路的水泥有人偷,新栽的树苗有人拔,新组建的村班子感觉压力山大。
  打铁必须自身硬。一名施工老板送来两箱烟酒,要求在工程监理上“松一把”,张洸沦当即回绝:“送烟酒,不如送个好质量。”有人想私下承包林场,提来一袋子钱。张洸沦规劝说:“你要真想干,就把资金花在基地上。”送钱者把钱交到财经所,作为承包定金。
  在班子建设中,张洸沦注重吸纳品德过硬、能力又强的党员担任干部,现任班子成员都是致富带头人。先富必须带后富,游加高除了服务合作社,还包保3个村民小组,10年来给村民借款累计40多万元。
  公生明,廉生威。一次开挖油茶基地,监理代表收了一包烟,被责令付烟钱,施工方被罚多干20分钟。基地分下去并非撒手不管,按照合同规定,管理不达标的要收回,至今有3户因草荒严重被取消承包权。
  村里的事,必须人人出力才能干好。“五级考核制”有200多条细则,对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信息员、村民划红线、提要求。在“村两委+合作社+基地+股东”架构中,村两委领导合作社阳光运作,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大小事务,在基地管理上,细化到每一条水管,都有人负责。
  今年春季,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实地考察柏树湾两次,他说:“柏树湾走出一条自力更生、集体发展的路子,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种模式值得很多偏远落后村学习借鉴。”
  现在,“柏树湾模式”在随县传开,成为379个村借鉴参考的样板之一。

编者手记:
  很多地方想干却没干成的事,柏树湾村干成了。
  尽管没有区位优势,没有政策“优待”,没有外来企业,他们依然在8000亩荒山上“种”出优质股。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种养基地,告诉人们一个穷村振兴的秘诀。
  秘诀之一,自力更生的志气。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柏树湾人没有“等靠要”。村干部带头打破传统思维,垫资5万元启动新项目,勇敢迈出第一步,打破了“荒山种不出一分钱”的魔咒,从而推开致富大门。
  秘诀之二,全民共享的理念。干部公心办事、一心为民,集体建基地,村民收花果,不搞“一家独大”,避免“富老板、穷乡亲”。所有产业归村民,所有股份归村民,所有收入全村共享,自然激发群众活力。
  秘诀之三,科学发展的思路。选准金银花特色产业,从传统农业中闯出一条生路,“吹糠见米”点燃村民希望;按照“统一建设、分户管理”模式,规模化、集约化,化解村民风险,深受欢迎;坚定绿色发展的定力,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历时10年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