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三里岗镇新菇农开创菇业新天地
  • 发布时间:2024-06-11 16:54
  • 信息来源:随县三里岗镇政府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碧绿的青山,鼻息中满是植物的清香。潺潺的清泉,汇集成奔向远方的河,河中清澈的流水,鱼儿欢快畅游,将河水搅成一块块不规则的镜片。一只只白色的白鹭,正在对镜梳妆打扮,一会儿站立张望,一会儿飞起,一会儿从水中钓起活蹦乱跳的鱼儿,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其实,那是一片山区,被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沟,分割成一块块。土路像一条条棕绳,串起一个个菇棚、一座座工厂、一箱箱整装待发的香菇食品……

这里是位于随县最西端的大山区,与楚北天空第一峰大洪山毗邻。曾因三里一道岗,年年闹饥荒而闻名,因此,人们将这里称为:三里岗。

上世纪70年代末,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来到三里岗,在这里人工科学利用栎木种出了第一朵香菇,打通了一条条进入广东、香港、东南亚、欧美的香菇渠道。在这里,三里岗人战天斗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种菇故事,所以这儿也被称为“人工科学利用栎木种植香菇的湖北第一镇”。四十多年来,“第一镇”上的栎树长出一茬又一茬,栎叶绿了黄,黄了绿;三里岗的香菇人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坚守在这方香菇“产地”。

在老区湖北省随县三里岗镇,经常可以看到穿着一身工服的蔡述洪,一头短发,每天清晨,没等工人上班,第一位进厂,检查设备的安全运转情况,进菇棚和培养室查看养菌和香菇的生长情况,严格把控每个生产环节,走起路来箭步如飞,精神抖擞,充满青春的活力,脸上写满了一个企业家的成熟和干练、责任和担当。

身为“菇二代”的蔡述洪是土生土长的三里岗人。小时候,他时常跟着父母进菇棚。菇棚是用竹棍撑起,盖着塑料的孤形大棚,棚内用木料、竹杆做的菇架,菇架上整齐地码放着甜睡的菇棒,菇棒上规则的打着眼,眼里点上菌种,盖上木盖封眼,或用蜡封眼,经过半年的孕育,菇朵“破茧”而出,一根根白色的菇脚,头顶着褐色、圆润的菇帽,菇帽上有刀砍斧凿的雪白花纹,美丽极了,父母每次见到这朵朵香菇,脸上都会自然地露出开心的笑容。

慢慢长大后,蔡述洪经常听父亲讲种菇的故事。种香菇有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有专家进棚进行技术指导,尽管放心地种。有一年遭遇水灾,但搭在山坡上的菇棚却安然无恙,而且香菇出的特齐整。在政府的支持下,加上香菇丰收赚的钱,盖起了3间3层洋楼房,才有你今天安稳的住房。

每次听完故事,蔡述洪都热泪盈眶。三里岗用于长香菇的栎树和千山万水一直在他心头涌动、碰撞。他暗暗发誓,长大了要做一名父辈那样的种菇人!

2006年,正当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菌种生产与香菇种植产业小有起色时,父亲却遭遇不测,意外去世,刚刚20出头的蔡述洪,此刻只感觉天都快塌了下来,以前都是父亲手把手地带着自己种香菇,如今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这个家的顶梁柱自然落到了蔡述洪的肩头上,家里有母亲要瞻养,还有个刚上大学的弟弟需要完成学业,成家立业,唯一的生路就是继续把香菇产业做起来,才能把家庭撑起来。

蔡述洪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菇产业这负重担,为改变父母凭经验、靠感觉种菇的理念,他毅然决定依靠科技兴业,到华中农业大学学习与实践,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让他拥有能干事的“宽肩膀”、干成事的“真本领”,迅速成长为一名食用菌工程师。

2012年蔡述洪学成毕业后,选择继承父业种香菇,经过一年的打拼后,尝到了种菇的酸甜苦辣,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被这片山野荒凉、寂寞冷却了。与一起回乡的几名同学,座上了南下广东打工的列车。有一位同学脚没沾地,就打了退堂鼓。蔡述洪却像一棵栎树把根扎下。一路向北,眼前是一片浩瀚的栎树林海。再向西,绵延起伏的大山视野开阔起来,茫茫青山一望无际,空气清新,活脱脱天然大氧吧。放眼望去,沟壑纵横,山峦叠嶂,数不尽的菇棚鳞次栉比,活象一棵棵宝石勘入其间,蔚为壮观……

有了金钢钻,敢揽瓷器活。蔡述洪坚定信心,立志发展壮大香菇产业,注册成立随州森瑞农业有限公司。创业艰辛,谈何容易!首先是需要流转土地80亩,其次是项目投资筹集困难。面对困难蔡述洪也想打退堂鼓!这件事镇领导知道后,找上门来做小蔡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一定把香菇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还带着银行、土管、种菇专家现场办公,镇农技中心主任张祖东和刘军,冒着大雪带着小蔡一起去县有关部门汇报,依据相关政策,协调吉祥寺村流转土地80亩,办理了设施农业用地相关手续,建立香菇基地,农业专家负责规划和技术指导,金融部门负责资金支持 。当年年销售收入就达到700多万元,合作社社员每户纯利分红六万多元,让公司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随后,在镇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强力支持下,公司从食用菌制种、菌棒加工与种植、销售,到末瑞的香菇深加工,与市场紧密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香菇产业,蔡述洪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地操控每个生产环节,酷暑里,蔡述洪白天,为菇棒注水降温,汗水湿透了工衣;夜晚,成群结队的蚊子轮番攻击,身上一层层红疙瘩又疼又痒。严冬,凛冽的寒风卷着雪花,像一支支白色的利箭射向菇棚。蔡述洪和菇农们为给菇棒温暖的家,为菇棚加盖塑料膜保暖,棚内生上炉火。干完活后,腿脚被冻得像木头似的不听使唤……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在他看来,真正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首先要对香菇生长规律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正是采用了科学管理,把原来菌种成活率由90%提高到98%以上,让产量增加了5% ,先后与种植户签定八十万棒菌棒销售合同。2019年与韩国达成战略协议,年出口菌棒100万棒,让菌棒飘洋过海,成了爆款产品。在制棒的同时,公司加大了菌种的科研投入,建成标准化的养菌车间和实验室,检测仪器以及品种出菇实验棚,为优质高产香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蔡述洪先后获得了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产销菌种200余万斤,销往湖北,陕西,河南等周边市县,年综合产值3000余万元。辐射推广服务周边种植800余户,促进种植农户增收9000万元。蔡述洪2018年入党,先后获得了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黄天骥虽然出生在城市,但农民出身的父母亲希望他学农。2007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黄天骥对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非常感兴趣,填报并成功被录取。开学第一课,当看到老师用自主研制的高速微生物显像机的视频时,黄天骥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进对门、入对行了,一定要像前辈们一样干出一番事业来!”黄天骥暗下决心。大学4年,他除了去自习室学习,就泡在实验室。他不满足于掌握一个个知识点,而是下功夫梳理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后来,黄天骥攻读硕士时,开始接触“微生物”这一重要学科,“微生物科学是各个学科的交汇点,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相较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对任意菌珠在活体条件下进行连续追踪,对于生物菌种研究意义重大。但长久以来,国家专业的菌种研究相对薄弱。

2011年,黄天骥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两张通知书将这个年轻人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张是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的聘用通知书,一张是武汉知名企业录用通知书。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选择了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对于那方天地,他有许多美好的遐想。

上班第一天到了公司,看到四周高高矗立着的大山遮天弊日,一片孤寂,心里凉了一大截。他登到山顶给父亲打电话,哭着要辞职。“别人能干的,咱照样能干!你先安下心来,好好向师傅学习一些真本领。”父亲急得一头大汗,反复给她鼓劲。

黄天骥被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任命为技术员,领衔组建20多人的研发团队,从事菌种研发,不断探索菌种的密码和核心技术,拉长香菇产业生命的菌种链条。黄天骥的任务,是观察菌种在各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测量、记录试验数据并统计分析,最终挑选出最优品种。在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一间简朴的菌种研究室里,黄天骥时而快速打开菌种保温箱,记下相关数据参数,时而翻阅有关资科,盯着书中的理论凝神思考,寻求解决菌种筛选、培育、保藏的答案。菌种研发和生产是食用菌产业的生命,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山风轻轻吹,吹开了一朵朵菇花。黄天骥的师傅龚长久也像一朵绽放的花菇,头顶伏着一朵柔软的白云。每天,龚师傅乐呵呵地开着一辆白色轿车,拉着黄天骥穿梭于菇棚之间。这辆轿车可是师傅的宝贝哩,不但放着香菇种植书籍,还存放着他购买的各种劳动工具,个个擦得光光亮亮,摆在工具箱里。黄天骥飘摇的心像空中的风筝,慢慢被师傅攥在手中的丝线拽了回来,踏踏实实落回地上。他跟着师傅,学到了不少“真功夫”,架大棚,安数码空调机、观察菌丝走向、为菌棒注水、通风增氧……师傅经常教育他:“香菇这东西,你越了解它,你就会越爱它!咱们虽然只是普通的菇农,但干着世界上天大的事,绽放在人们味蕾上的山珍美味,责任重大,所以必须干得像个样子!”

为了突破“阿贝极限,”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天骥信心满满,放弃了大城市安逸的工作,毅然选择了中国香菇之乡随县三里岗镇民营企业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进行香菇品种和技术研发。

到了公司,看到四周高高矗立着的大山遮天弊日,一片孤寂,心里凉了一大截。他登到山顶给父亲打电话,哭着要辞职。“别人能干的,咱照样能干!你先安下心来,好好向师傅学习一些真本领。”父亲急得一头大汗,反复给她鼓劲。

“搞科研不能单打独斗,需要科学家们合力攻关”,天上挂着一轮残月,笑盈盈的,意在鼓励黄天骥突破“阿贝极限,”。他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团队和上海市农科院谭琦研究员团队合作,建起了“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在座十几年冷板凳菌种研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脑。

近年来,黄天骥参与完成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香菇对重金属镉的富集试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香菇栽培新基质的开发试验”、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食用菌新型栽培基质开发与菌渣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湖北省重大专项“食用菌精细栽培智能化装备研发与应用”、 “香菇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随州地区香菇栽培菌株杂交新组合的开发”、“香菇栽培菌株保藏方法以及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香菇新品种示范推广”主要从事食用菌菌种研究,承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万吨食用菌示范企业基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随州试验示范基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鄂西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国硒中心—富有机硒香菇种植示范基地”、“湖北随县食用菌科技小院(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担任湖北省重大专项“食用菌精细栽培智能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香菇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随州地区香菇栽培菌株杂交新组合的开发”、“香菇栽培菌株保藏方法以及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香菇新品种示范推广”、食用菌菌种研究与开发,等多个科研项目,使他所学“微生物”有了用武之地。2015年,他接手56个品种进入筛选程序,4年下来全部淘汰。  “搞科研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走过来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天骥参与研发的5个香菇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其中“久香秋7”和“秋香607”成为湖北省最先认定的两个新品种,实现随县自主研发香菇品种“零”的突破。“久香401”、“久香3号”、“申香1501”、“申香1504”“申香1513”等多个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香菇新品种,其中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两个香菇新品种“久香秋7”和“秋香607”通过了湖北省品种认定,开创了湖北省认定香菇新品种的先河。与此同时,黄天骥“竹屑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研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香菇栽培料中柠条屑添加量”等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菌种研究相对冷门,很多人中途改行了,但黄天骥选择了坚守,他想让菇农尽早用上优质高产菌种。

走进黄天骥的实验室,只见一排排专用冷藏箱里,存放菌株的玻璃试管整齐码放,共有300多个食用菌种质资源菌株在生长发育,隐约可见白色的菌丝;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4个,每年开展的香菇新品种试验菌株超过30个。可日产菌种6万袋、栽培菌包3万袋。  

星期天回不回?回不了!要做试验?这是黄天骥和爱人在周末时常有的通话。黄天骥以攀登珠峰作比方:“时间不待我,进入菌物世界只是刚刚出发,想到达登顶科学高峰的大本营,还有许多路要走。”

目前,他正在做50个品种的种植试验。“经过多年筛选淘汰,现有品种大多表现良好,必须仔细甄别,才能选育出更优质的品种。”  黄天骥还义务推广技术,曾远赴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湖南、陕西等地授课。至今累计培训技术80多场,培训菇农超5000人次。  “小香菇、大产业,也是我人生的大舞台。”也正是在菌种科研中,他的眼界和技能不断开拓,在他身上,折射着当代青年能吃苦、讲美德、有想法的光辉。黄天骥说,他将继续冲锋在香菇产业第一线,为更多菇农致富贡献力量。其实,他心里明白,他就是一朵菇,他的心和魂早已交给了“三里岗”。乡村青年人才的眼界和技能不断开拓。

他也因此获“随州市青年科技创新奖”、湖北省劳动模范。

代雨婷一家在三里岗镇种菇,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家里两代四口人,都在种香菇。父亲代泽忠虽然是一名普通的菇农,他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种香菇,是种香菇做行家里手,不但把青春献给了香菇产业,而且把一双女儿也教会了种香菇。2013年,九〇后大女儿代雨婷大学毕业,拒绝大城市单位、企业的高薪聘用,回到了三里岗镇,协助父亲种香菇,同在一个菇棚,父女俩成了“亲同事”,得到父亲的真传,在种菇实践中孕育成长,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拳脚。

2021年夏天,大雨倾盆,代雨婷的十余个菇棚被冲垮,菇架被冲倒,菇棒被冲走了3万多棒,突如其来的洪灾,代雨婷的父亲一马当先,带着家人与洪水顽强搏斗。狂风暴雨中,手里的雨伞显得无力支撑。代雨婷索性扔掉雨伞,用一块塑料薄膜裹在身上,同父亲一起抢搭菇棚,抢修菇架,抢排棚内污物,抢洗菇棒上的污泥,抢为棚内消毒杀菌,抢为菇棒升温。夜色沉重,暴风吼叫,稀疏的灯光似被刮落的星辰颤抖闪动,整个人成了落汤鸡。代雨婷被冻得哆嗦不停:“爸,等风雨停了再干吧!”父亲却沉着脸,找来一些树枝丫和稻草,在一处土坎上点起篝火:“我们能等,但菇棒等不了。年轻人想把菇种好,必须学会吃苦这一关哩。”这句话在代雨婷的心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祸不单行,春节前的一天,大雪遍地,山风呼啸,寒气逼人。代雨婷与同是大学生的爱人程正茂,冒着凛冽的零风巡棚,发现棚膜有的被掀,刺骨的寒风直吹得菇架跟筛子似的颤颤巍巍,菇棒似乎冻的格格作响。他们想方设法补盖棚膜遮挡风雪,同时,从家里提来了取暖的电炉,做饭的煤炉,为菇棚加温。深夜,山风带雪又杀了个回马枪,继续狂叫着,拍打着菇棚。代雨婷与爱人咬咬牙,搬来了床和被子,誓与菇棚共存亡,同菇棒共凉热……二个多小时后,棚内的温度从零下7度,迅速回升到21度,菇棒的温暧得到保障,代雨婷与爱人这才安然入睡。

代雨婷年纪轻,有知识,脑子活。她明白,想要做好新时代的“种菇人”,仅靠爱种菇、能吃苦受累远远不够,还要懂技术、有真本领。每天,他挤出空闲捧着香菇种植技术读本学习,针对菇棒见缝插针地琢磨种植的技巧。结果大灾之年把损失降到最低,在众多的受灾菇农中崭露头角,从此走上了钻研、攻关新技术之路。

“数码种菇”是她的第一道攻关课题。代雨婷一边向技术人员请教,一边向书本“取经”,买来“数码种菇”理论知识书籍。夏夜,她忍着蚊虫叮咬,设计的数码菇棚图纸画了一大摞。有时睡着睡着,灵感像一只野兔突然闪现,她立马翻身起床,修改图纸。等他疲惫而满足地收起图纸,抬眼望窗外,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

“数码种菇”的研究像钻头一样不断深入,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经她设计的“数码种菇”大棚,可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以创新集聚发展新高地、锻造高质量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以实施技术改造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从引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再到聚焦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推进香菇数智化转型,以大数据中心为基础,让数字赋能香菇生产、管理、储藏、加工、销售、流通等全流程,由种菇拼人力,到种菇靠科技,让广大菇民共享“数字红利”助力合作社香菇产业行稳致远。

代雨婷针对香菇高质发展“六靠”的短板,在短板补长,危中寻机中。计划投资200多万元,兴建数字化香菇栽培示范工厂,采用物联网AI智能控制系统,科研实验数据云,物联网接口、微信端接口和移动端app等组成的智慧农业系统,通过手机app或操作平台实现菇棚内光照、湿度、温度和通气增氧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使数十万袋香菇在适宜的环境里生长,同时,每年可周转栽培3一4茬,提高效率2一3倍。不断产量多,质量好,市场俏,而且价格高,产出的花菇不再论斤卖,而是论朵卖。代雨婷正在深化研究,加持数智科技元素,创新、探索、破解出一整套科学种菇的密码。一改父辈手搬肩扛背驭,一年一人只能种2000袋的苦力活,还经常面临烧菌、烂袋,少者减产,多者绝收的不确定风险。去年,他们夫妻二人投资80万元,种菇20万棒,再无烧菌、烂袋之忧,而且质量高,品相好,花菇率达98%以上,产量增幅7%以上,价格自然高,不愁卖,收入是孙悟空的筋斗打着滚地往上翻。

代雨婷不满足于个人的致富,2020年,她领衔成立了随县正茂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5人,实行“五统一分”模式 , 即:统一粉料、制袋、消毒、供种、点种,分户科学管理,帮助53人种菇致富。(王磊 许为 石守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