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圆梦小康迈向“共同富裕”
  • 发布时间:2022-09-23 08:4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图为新建成的曾都区编钟小学和已经投入使用的编钟中学。
  

    孩子就近入学,在家门口享优质教育;小病不出村,大病去医院,出院就能报销,百姓就医更有保障;铁路通达四方,高速公路县县通,农村公路通组到户,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过去十年,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暖心成就,映衬出随州人民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帮扶体系,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
  

兜底保障不让一人掉队
  

    随州高新区淅河镇沙河村刘女士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丈夫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今年镇、村帮助她申办了低保,现在刘女士和丈夫每月有低保金782元,生活压力得以缓解。这户家庭获得帮扶救助,是我市社会保障造福群众的一个缩影。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好困难群众的民生帮扶工作,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作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幸福生活的关键支撑,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让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做好兜底保障,让困难弱势群体生活无忧。我市建立起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加大保障力度。截至目前全市保障城乡城市低保2.6万户、4.6万人,保障城乡特困供养对象1.4万人,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养尽养。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年调整一次社会救助标准,今年6月随州市调整2022年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全市平均保障标准较上年度实现稳步增长。
  守护“一老一小”,织密民生保障网。我市加强以支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立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加强各级儿童福利机构保护设施建设,健全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配备乡镇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初步形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格局,让老有所“依”、小有所“靠”。
  创新社会治理,让救助更及时高效。全市各类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广泛参与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助力民生事业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已经注册登记社会组织969家,分布在各个领域;投资建成41个社工站,覆盖75%的镇(街道)。社会组织特别是专业的社工机构,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项目服务,在提供养老、救助、儿童保护、残疾人福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让兜底民生服务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实事惠民为幸福“加码”
  

    孩子教育,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校;求医问药,要看得起病,还要看好医生好医院;劳动者就业,要好就业,更要就好业……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高质量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出台了系列鼓励就业创业政策,建立了多层面、多维度“稳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2万人以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扶贫车间带动就业、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等系列举措,帮助重点群体实现稳定就业;还因地制宜培育和打造劳务品牌,其中随县香菇种植工、曾都焊匠、广水不锈钢制品商等5个劳务品牌获批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有力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和群众高质量就业。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市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已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和综合型民营医疗机构,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2020年我市抢抓政策机遇,制定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一批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逐步落地落实,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同时,我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居民医保市级统筹。首创推出全省第1家普惠商业健康保险“惠随保”,逐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白云湖学校、五丰学校、鹿鹤小学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缓解城区入学难问题。2014年随州启动“全面改薄”工作,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我市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全覆盖”,还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内涵,实现了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重大拓展,让家境困难学生在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且“每个都要好”!
 

 共建共享创造美好生活
 

  走进曾都区北郊街道楚风社区,公共区域设置的定时定点垃圾智能投放站格外醒目,不仅干净,而且非常美观。“我们现在都会对垃圾进行分类……”保洁员和居民把打包好的垃圾分类投放至垃圾桶。楚风小区是我市规模较大的老旧小区,近年来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居民的文明素质也逐步提高。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一直是百姓心中最朴素的期待与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安居工程”,通过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以及新区开发建设,发放租赁补贴方式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有效解决城镇各类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自2016年开始,随州中心城区公租房实物配租保障率已达到100%,公租房供需基本平衡。2011年随州全域纳入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13年随州全面启动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我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擦亮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连续多年,老旧小区改造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内容,通过道路修补、雨污管道分流、增设停车位等改造,一大批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实施,农村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变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镇水环境、加强治安防控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生产生活更便利更舒适。
  共同富裕是人人参与建设、共同分享的富裕。我市着力做精做细城市管理,带领群众共建共享创造美好生活。全市不断推动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1000多个城市住宅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红色物业”示范小区达到120个,在党建引领下,群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全市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大规模市容环境大整治、大清理活动,累计参加人数已达1.6万余人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学校建设、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遴选、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示范村建设等活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如今,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已经成为随州人民的共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