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从配合支援全国解放大局,看—— 桐柏战役和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
  • 发布时间:2021-03-20 12:5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李先念(左)和郑位三(右)  

1946年6月23日桐柏战役后,中央关于同意立即突围致电中原局,毛泽东手稿。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鄂豫独立游击支队南下浆溪店。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广水市(原应山县)吴店镇浆溪店位于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地理位置特殊。1945年10月,按照中央部署,李先念、王震、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等在这里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1945年、1946年,组织、发动了震惊世人的桐柏战役和中原突围。  
  桐柏战役、中原突围的胜利,有力地配合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特别是中原突围,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起点,对于取得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战略转变策划发动桐柏战役  

    1945年8月1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电示新四军五师:“苏联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你们所处地位不可能夺取大城市,而应乘机扩大地区,夺取武装,夺取小城市,发动群众,准备对付内战。”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军区开始加速实行战略转变。陆续由平汉铁路东之大悟山,转移至平汉铁路西鄂豫两省交界的四望山浆溪店一带,准备应对内战。  
  9月28日,面对国民党军不断进攻,鄂豫根据地大部被侵占的严重局面,李先念、郑位三以鄂豫皖中央局名义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夺取桐柏山地区”的作战计划。  
  1945年10月10日,就在《双十协定》签订的当天,刘少奇致电郑位三、李先念明确指出:“日本投降,你们以后作战的对象,将是国民党军队……”  
  10月17日,新四军五师野战纵队在应山浆溪店和吴家店举行反内战誓师大会。20日,发起桐柏战役。  
  桐柏战役震惊了蒋介石。12月中旬,国民党第五、第六战区以主要兵力共11个军24个师,以及8个游击纵队,向桐柏山区推进,企图进行南北夹击。为争取主动,中原军区主力部队于17日开始向平汉铁路以东移动。至此,历时两个月的桐柏自卫反击战役遂告结束,共歼敌9000余人。  

战略坚持延缓内战赢得时间  

   1946年1月8日中原军区部队恪守停战协定,停止东进,在以鄂北宣化店为中心的地区集结待命。  
  自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后,针对国民党破坏停战协议的罪恶行径,中原解放区军民在坚持自卫原则的同时,与国民党进行了和平谈判斗争,先后签订了关于停止中原地区武装冲突的《罗山协议》《应山协议》和《汉口协议》。然而,国民党没有诚意,继续向中原解放区进犯。先后调集11支正规军共30万人的兵力,大搞军事蚕食与经济封锁,企图彻底消灭新四军五师。  
  为了全面战局发展的需要,遵照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原军区部队在桐柏山、大悟山进行了长达十个月(1945.8—1946.6)的战略坚持。特别是在宣化店一带,面对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原军区数万部队已到无米为炊的境地。李先念、郑位三等带领部队开荒种地、砍柴烧炭、打鱼摸虾,常常以野菜、稀饭充饥,终于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中央赋予的战略牵敌重任,为全党全军的战略重点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战略转移中原突围牵制敌军  

    1946年6月23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复电中原局:“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全面内战。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26日晚,我中原军区部队抢在敌人“围歼”前分路开始了战略转移。其中,由皮定均、张体学等率部分别在东、西、北线行动,以迷惑和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向西突围。由王树声率南路突围部队向鄂西北突围,并于7月19日顺利突围到鄂西北建立根据地。由李先念、郑位三和王震率北路突围部队向陕南突围,经与敌激战,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7月1日,到达吴家大店、浆溪店一线就地休整。  
  随后,北路军日夜兼程越过天河口、青苔第二道防线,抢渡白河、唐河,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缩小部队目标,分散敌人兵力,李先念与王震兵分两路强渡丹江。王震率部杀开一条血路,最终进入陕西境内。李先念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等部血战南化塘,冲出重围,击败了胡宗南所谓的“天下第一军”,进入陕南,创建豫鄂陕根据地。  
  除北路军右路王震一部返回陕甘宁边区外,其余部队仍在鄂豫皖川陕五省机动灵活作战,把国民党30万大军牵制在陕南和鄂西北广大山区。

战略胜利中央给予高度评价

   古往今来许多战局都说明,要想取得全局的胜利,不在局部作出牺牲,往往是难以达到目的的;而为了全局的胜利去牺牲自我的局部,是光荣的,也是胜利的。对桐柏战役和中原突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均作出了高度评价。  
  1945年11月28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致电中原局,对桐柏战役的战略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电报说:“你们最近在豫南、鄂北的行动已取得重要胜利,吸引了刘峙五六个军对着你们,这就大大帮助了刘伯承在平汉线北段的作战(即邯郸战役),使他们在打破蒋军第一次进攻后,得有休整机会,至今顽军不能集中兵力北上。虽然最近你们自己的胜利不大,但在整个战略配合上作用是极大的。”  
  1946年5月8日,周恩来看望了中原5万英雄儿女。他说:“同志们在敌人围困进攻和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在宣化店,拖住了几十万蒋军,毛主席曾多次表扬过你们。你们不要小看了你们坚持斗争的意义,有你们在这里,蒋介石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们支援了东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你们都立了大功。”  
  1946年7月15日,毛泽东致电中原军区郑位三、李先念等,高度评价中原部队胜利突围的意义:“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1947年1月,刘少奇在延安干部大会上肯定中原突围的胜利:“今天已经起了战略作用,不比到华北编几个纵队打几个胜仗作用小。”  
  1947年11月,陈毅在淮阳对原新四军第五师部分干部讲话时说:“中原部队牵制蒋介石30万主力部队达十几个月之久,这就为华北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的七战七捷,创造了有利条件。我敢说,如果没有中原部队的战略牵制,那就可能没有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和华东七战七捷的胜利。中原部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完成了战略牵制任务,对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对配合各个解放区作战,对党的革命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11月2日,刘伯承、邓小平称赞:“没有一年前的中原突围,也不会有一年后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些论断,充分肯定了桐柏战役和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高度评价了中原部队顾全大局、坚定不移执行中央意图的精神,热情赞扬这一壮举延缓了内战的进程,为我军作好反内战的准备赢得了时间;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斗志,较好地配合了各兄弟解放区;有效阻滞了国民党军队向华东、华北及东北战场的调动,并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军队,为最后夺取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