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全国百强 聚力建设“四区” ——曾都区委书记姜皓访谈录
  • 发布时间:2021-12-20 08:55
  • 信息来源: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支持曾都区对标百强县,建设专汽之都核心区、现代农港引领区、城乡融合样板区、社会治理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效走在全省前列。
  ——摘自随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曾都,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区。
  市第五次党代会为曾都锚定发展定位:对标百强县,建设专汽之都核心区、现代农港引领区、城乡融合样板区、社会治理示范区。
  如何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让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2月18日,曾都区委书记姜皓在接受随州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说:“作为主城区,建设现代化新随州,曾都是责无旁贷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曾都将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积极引领全市‘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联动发展新局面,全面对标‘百强’,力争经济社会发展质效走在全省前列,为随州争当‘四个示范’,谱写‘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新篇章贡献主城区力量。”
 做强县域经济 助力大城崛起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认真落实“三百”战略,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引导激励县市区志向升级、产业升级、功能升级、环境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点对标、特色发展、财政增收、能级提升。
  姜皓说,作为全省县域经济一类县(市、区),面对县域之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如何打一场县域经济发展的攻坚战、突围战,曾都责重千钧、使命在肩。
  姜皓认为,县域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经济”,必须强化争先意识;不是贪大求全的“全能经济”,必须突出特色发展;不是封闭保守的“诸侯经济”,必须坚持开放理念;不是低端落后的“县级经济”,必须对标高质量要求。“要全面对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县’,站位全局审视谋划曾都,跳出曾都建设发展曾都,切实以一地一域精彩,为全局全域添彩。”姜皓说。
  镇域强,则县域强。曾都将坚持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开放化发展方向,把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区、人产城融合发展样板区。把曾都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全区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形成“一区多园”的园区发展布局。抓好㵐水河东岸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北片区向随州城市副中心迈进。按照“特色定位、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要求,以南郊柳树淌、北郊东岗、万店石桥等近郊工业集聚区为基础,打造一批主题突出、配套完善、质效优良的镇域增长极。
深耕特色产业 擦亮金字招牌
  专用汽车和农产品加工是曾都区的“王牌”产业。五年来,全区专汽年产量突破20万辆,抢占全国市场近10%份额;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6个,金银丰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挂面和熟食面生产基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增省级“隐形冠军”企业4家,润力专汽、金龙集团、重汽华威分别获评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
  让人振奋的是,曾都的两大特色产业,同时入列全省五大万亿支柱产业。“更加全面对接、深度融入全省及全市产业布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区域带动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姜皓说,曾都将坚定不移推动专汽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引领电子信息、软体新材料、氢能源等新兴产业突破式成长。具体从三个方面发力——
  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加快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技术迭代升级,培育更多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
  发挥项目投资支撑力。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深化“项目秘书”制度,全力推动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等重点工程项目建成投产、成势见效。强化链式招商,着力招引头部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力。以金龙新材料为龙头,大力培育软体新材料、新型建材产业;以泰晶科技为核心,大力发展晶体等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天一智能为引领,大力开拓精密设备产业;以新楚风重整为契机,大力突破氢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政府用好‘有形的手’,可以营造促推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舒适小气候’。”姜皓表示,曾都将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市场主体需求导向,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制度供给,让政务服务永远走在企业发展前面,全力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 
强化城区担当 提升城市能级
  主城区承担着提升城市能级、统筹城乡发展、优先保障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重要职责。
  曾都作为随州市主城区,如何强化主阵地担当、发挥主人翁精神,将城市治理好、将民生保障好,以城区之稳保障全市之治?
  姜皓认为,要通过改革破解难题,更好理顺优化体制机制;突出融合发展,打造更高颜值城乡环境;坚持民生优先,创造更高品质幸福生活;聚力共建共享,实现更高效能社会治理。
  加快市区发展战略融合、体制机制协同、工作推进联动,推动城市管理水平迈向现代化。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管执法力量下沉基层,让“看得见的管得了、管得了的管得好”。户外广告是城市整体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要求每个街道每个月拆除30块违章广告牌,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露出城市清朗“天际线”。
  市区一体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颜值气质、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抓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微改造”“快改造”,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推进背街小巷、城中村改造,疏通城区“微循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组建乡村“人民公司”,打造具有市场功能的集体经济、具有民生性质的市场主体,带动农村集体积累、农民增收致富。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突出文旅赋能,着力打造以银杏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以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研学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全域美丽乡村为支撑的乡村旅游。
  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红色物业”拓面提质,擦亮“逢事说事、逢四解事”“访议解”等活动品牌,探索建成一批“智慧社区”“智慧小区”,让社会治理更精准、为民服务更高效。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抓好促进百姓就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重点工作,让群众真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