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文化铸就城市之神——随州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纪事
  • 发布时间:2017-04-26 14:5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陈斯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4月23日,杨坚故居内,陈列布展加快推进,将在寻根节前对外开放,随州又一文化符号得到彰显。

    炎帝、舜帝、编钟、季梁、杨坚、鹿鹤……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均可寻见,成为一个个显著的标志。

    神韵随州,神在铸文化之魂,韵在绘山水之美。文化入城,让随州成为一个有故事可说的城市,人们记得住的地方。


文化“嵌”入城建

    提及文化,随州自信满满。炎帝、编钟等文化,让世人惊叹。

    随州,一个内陆小城,建市晚,基础薄。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让人们记住?市委、市政府提出,彰显文化、山水个性,塑造自身特质,告别“千城一面”。

    从道路建设到公园命名,处处透出文化气息,以城弘文,深入人心。舜井大道、鹿鹤大道、炎帝大道、编钟大道……一批城市主干道有着文化因子;回龙寺公园、杨坚故居、擂鼓墩遗址公园……众多公园被赋予文化符号。

    炎帝神农,随州文化的标志。我市不仅高标准地建设了炎帝故里风景区,使之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圣地,还在中心城区建造神农公园,彰显炎帝功绩。

    古乐编钟,随州文化的瑰宝。市政府一侧,高16米的“乐都旋风”雕塑成为地标。今年开始,我市重点建设编钟音乐之都,建成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

    2014年1月,千亩的随州文化公园开园。炎帝文化、季梁文化、编钟文化、大洪山佛教文化、胡紫阳道教文化……集随州文化之大成。

    去年,我市邀请文化学者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建言,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城市故事。


保护与建设并重

    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探明不可移动文物2200多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4处、市级221处。

    这些文化遗存,如何保护?市委、市政府给出答案:保护与建设并重,力求做好加法,绝对不做减法,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弘扬随州文化。

    随州古城,“琵琶”造型,其不对称格局在古城池建设上少有。东、西护城河,河道多占用。我市花大力气疏浚河道,打造文化节点,重现昔日生态文化韵味。 

    市规划局局长刘光海表示,名城保护要像爱护眼睛一样,视历史资源如珍宝,在规划上凸显历史文化,严控红线,守住紫线。

    近几年,我市修缮与恢复青护城河段现存的部分古城墙,餐霞楼、汉东楼、张衡读书台等重现视野,“两城四墓群”(安居古城、淅河庙台子遗址、擂鼓墩、义地岗、羊子山和叶家山古墓群)得到很好保护,增加城市文化厚重。

    大洪山建设“传世之作、不可复制”的经典工程,金顶创造了多个全国之最,单体高度为全国第一。随州文化公园,文化与生态并重,在全省少有。曾侯乙古墓群、随州博物馆、炎帝故里景区,联合申报国家5A级景区,有望获批,进一步擦亮随州文化名片。

    今年,随州在“杨坚文化”上做足文章,其故居内按“子承父爵,与随结缘”、“外放随州,蓄势待进”、“顺势而上,一统天下”、“创立隋制,后世遵循”等四个单元布设,彰显其功绩。


有故事可说之城

    厚重文化,有说头。现代城市,有看头。二者合一,讲好城市故事。

    我市高举炎帝、编钟两张文化名片,弘扬佛教、道教文化,重塑随州历史遗迹,使得文化浸润建筑,建筑彰显文化。

    连续8年举办寻根节,叫响了炎帝文化品牌。“随州神农祭典”,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钟演绎《东方红》,成为传世经典,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编钟奏响,向世人展示其乐音的神奇。

    随州文化公园,通津桥、姑嫂桥、紫石桥等名桥,龙居山、仙居山、圣山等名山,餐霞楼、慕连亭、舜井亭等楼亭,擦亮着城市文化名片。

    现在,炎帝景区已成,编钟之都在建,古墓遗址修缮,回龙寺再现,慈恩寺恢弘……在高楼林立中,在道路纵横间,历史文化元素彰显,讲述着一段段过往,勾起人们文化记忆。

    市住建委主任熊忠海说:“文化弘扬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既打造经典传世之作,也让城市有故事可说。”

    不错,城东文化大观园,城西曾侯乙遗址,城南杨坚故居,城北明珠和鹿鹤,城中神农和古城,城市处处有文化。

    深情俯瞰随州大地,文化浸润的数千年古城更加雄浑厚重,神韵尽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