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万店镇设施农业模式值得推广
  • 发布时间:2021-07-22 11:23
  • 信息来源: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打印

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期,市政府研究室深入曾都区万店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该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以期探究推广成功经验,推动全市特色农业增效增收。

一、设施农业的主要特点

设施农业,通常是指围绕农业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地理区位、自然光温条件,借助工程技术手段,建设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主要包括设施园艺设施养殖设施园艺一般分为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四类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设施农业防雨抗风、排灌系统等功能不断完善,使用寿命也更长,稳定性

发展设施农业,至少有五大综合优势:一是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以1亩农地为例概算,以传统方式年种植粮食作物纯收入不足1000元,种植蔬菜年纯收入约3000-5000元。而采取日光温棚设施种植蔬菜,年纯收入在万元以上,收益成倍增加。如果种植其它高效经济作物,效益可能更大。二是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生产。在守牢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撂荒的土地资源,既能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又能有目的地发展主导品种,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有利于节省生产成本和农村劳动力。以日光温棚为例,其主体及配套设施建设为一次性投入,后期维护成本低,农村老年人也可以胜任。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发展设施农业,可以由村集体主导,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与农业生产、分享经济收益;可以引进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土地投资建设,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吸引农民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双赢。五是有利于精准对接消费市场。由村集体或者经营主体主导,可以组建营销团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防范生产经营风险。我们认为,发展设施农业,是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有效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向和支点。

二、万店镇设施农业的有益探索

曾都区万店镇距主城区15公里,东与广水市吴店镇、余店镇相望,南与随州高新区淅河镇相连,西与曾都区开发区、北郊办事处接壤,北与随县高城镇、殷店镇毗邻,素有“随北门户”之称。全镇版图面积245平方公里,共有21个村(社区),人口4.5万。

(一)科学布局,组织实施“百千万”工程

万店镇南部大多为冲积平原,气温适宜、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连块成片,由于区位优越,该镇镇区及塔湾、兴隆等三大片区蔬菜产业发展有着近30年的历史,特别是菜豌豆产业享誉全国,是全省首批命名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和全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近郊优势,结合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因势利导、优中生优,推动“老树发新芽”,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2019年以来,多次组织相关村(社区)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蔬菜种植能手等,前往山东寿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和实用技术。经过科学谋划、充分论证,编制了发展规划,以100亩的现代设施农业为示范、5000亩的田园综合体为样板、2万亩的蔬菜产业园区为目标,分期滚动实施“百千万”工程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1万亩,年产黄瓜、青茄、辣椒、圣女果等农产品近5.5万吨,年销售额近3.5亿元。

(二)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新模式

为推动设施农业试点示范,万店镇选择在地质结构较为适宜的小河沟村,引导村集体和种植大户,累计投资近500万元,打造了一期“百亩示范”项目,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的扶贫产业基地。产业基地的主要设施,为20个第八代冬暖式蔬菜大棚,并配套建成高标准的阳光大棚和育苗温控大棚。第八代冬暖式大棚为传统塑料大棚的“升级版”,每个大棚投资约15-17万元,占地近2亩。棚长约100米、宽约10米,棚内下挖约0.5米,朝阳一面为土垒夯实的墙体,高约3米、宽1.5米,具蓄热功能;棚顶为斜面钢架结构,覆盖塑料薄膜;棚头棚尾分别布局在南北两侧,便于最大限度承接日光照射。采用合理朝向的土坯墙体如同保温层,充分吸收太阳能后,能够更为持久地减少棚内热量散失,保持温室效应,延长作物生长期。

第八代冬暖式大棚较传统大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两3年左右可收回建设成本。目前市场行情较好,种植青茄的一个大棚,年生长周期达10个月(在每年时令产品上市时进行休耕),年产量4万斤左右,每棚收益6到8.5万元;种植黄瓜的一个大棚,年产量3万斤,每棚收益6到8万元左右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万店镇加大推广力度,今年全面启动了二期“千亩样板”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4000亩,在全镇建成220座第八代冬暖式大棚,该工程被寿光方面评估为华中地区规模第一,被省农办列为全省20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之一。

(三)  创新方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万店镇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统一流转土地,整合扶贫项目资金,调动农户积极性,由原本农户自主小规模种植,转变为推行蔬菜大棚集中连片种植,打造了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带动基地。生产组织上,实行公司化经营,由镇政府委托镇农业中心管理牵头,成立蔬菜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业发展。管理上,健全农户风险防范和收益保障机制,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运营上,采取“基地+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牵头组建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和参股经营收入,带动全镇5000余户农户参与蔬菜产业化经营。

、主要启示

万店镇设施农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典型样板,其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诸多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万店镇党委政府围绕市、区两级关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全力打造“全市蔬菜第一镇”,争创“现代农港排头兵”,进行合理规划、滚动推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二)试点推动。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先行先试,高标准建设阳光大棚、育苗温控大棚和第八代冬暖式蔬菜实种大棚,打造小河沟村“百亩示范”基地成功后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树立先进典型该镇发挥扶贫项目资金引导作用,无偿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引导小河沟村种植大户郭自超、周芬带头参与取得良好效益。该村设施农业年收入600万元,解决近200人就近就业,人均每月增加务工收入1000元以上,形成了试点效应。

(三)产销一体。发挥合作社的生产组织和服务功能,密切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建立种苗引进、栽培种植、田间管理、销售运输等全链条服务。该镇小河沟村、双河村分别成立了农之丰、润东等合作社,形成“合作社+经销商+农户”的产销模式,参与农户达80余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黄瓜、青茄种苗由合作社从山东和武汉等地统一订购,产品由经销商统一销售,日出货5万斤,通过物流远销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并安排专人驻点各地建立销售网络、对接市场,产品覆盖率不断拓宽。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高标准蔬菜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农产品加工和物流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四)科技支撑。万店镇第八代冬暖式蔬菜大棚,引进了山东寿光的全套技术,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施农业种植技术。这种大棚安装了智能设备,配套完善了水肥一体化、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轨道运输等技术装备,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减少了人力投入。同时,曾都区、万店镇农业部门种植过程积极提供测土培肥、无残留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帮助生产基地提高产品品质,发展了绿色、无公害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对策建议

我市发展设施农业有基础、有传统。万店镇通过积极探索,取得了典型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规模效应尚未形成。目前仅在地势平坦、地质条件适宜、沿240国道交通相对便利的村推广,要扩大规模,还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光照条件、农民意愿等因素。二是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目前试点的双河村、小河沟等村,主打产品仍然为青茄、黄瓜,属于大路货,主要依靠产品采摘周期长、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以及前期建立的市场网络优势占领市场,还没有建立产品深加工链条,名优特、高附加值品种有待丰富三是投资风险值得警惕。第八代冬暖式蔬菜大棚投入相对较高,一旦出现种植产品同质化竞争、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则投资回报周期将会延长,影响经营收益和群众积极性。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民科学种养知识有限,测土培肥等需要农技部门支持;适宜设施农业生长环境的高质、高效种苗培育尚未破题,还需要从外地引进。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我市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万店镇设施农业仍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为此建议:

(一)提升规模效应。我市是农业大市,地处丘陵地带,水利条件好,日光充足,交通便利适合发展设施农业。建议推广万店镇经验,按照扩大试点、逐步推广的思路,在相关乡镇因地制宜规划布局,积极发展第八代冬暖式蔬菜大棚,打造一批质量优、品质好、效益高的示范镇、示范村。

(二)推广实用技术。加强技术引进,注重学习吸收新技术、新模式,探索推进技术本土化,使设施农业充分适应我市环境条件。强化技能培训,发挥农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民技术骨干,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本地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着力攻克种苗培育难题,加强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

(三)打造特色品牌。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支持设施农业种植的青茄、黄瓜等无公害特色产品申报地理标志,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拉长产业链条。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紧盯市场导向,优化种植结构,探索培育附加值高、效益好的新品种,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依托设施农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设施农业比较效益。

(五)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发展设施农业。引导策划包装和对上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土地整理、水利设施、规模化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支持设施农业项目融资。支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落实用地用电相关优惠政策。对发展设施农业规模较大、农户参与较多的示范镇、示范村给予适当奖补,调动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市政府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