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召开整体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 发布时间:2025-04-23 15:5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陈刚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4月22日,我市召开整体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

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随州金融监管分局等相关部门出席发布会,就各自领域在营商环境 “十大行动” 中的推进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各部门围绕政策惠企、亲商暖商、服务提质、审批提速、市场便利、执法规范、融资促进、降本减负、聚才引智、监督护航等方面展开工作,力求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中国网、湖北广播电视台、随州日报、随州广播电视台、随州市政府网、随州论坛、云上随州等新闻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


市委组织部“聚才引智行动”相关工作情况介绍


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主任 范邹


优化制度设计,拓展引才路径


优化“公聘民用”制度设计,2023年出台引才办法,给予引进人才年薪 30%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企业1-3万元引才奖励;2024年将生产制造型混合所有制企业纳入支持范围,重点企业实行 “一事一议”,放宽引才人数限制。依托随智公司(随州人才集团)设立 “人才飞地”,用好专项事业编制引才,联动开展科技副总、专业型退休干部服务企业等创新举措。


注重借力引智,集聚紧缺人才


对接省“专业人才智汇基层” 活动,会同经信、人社、科技、团委等部门,争取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等省级专家 160 余人服务重点企事业单位。推动市县单位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互派干部挂职,畅通柔性引才渠道,深化市校合作与成果转化。


抢抓有利契机,强化政策宣传


借公务员、事业单位笔试契机,会同市人社局和引人聚人工作专班联合开展了2025年 “才智相随・州聚英华” 青年人才政策宣传活动,现场发放手册 7000余份,解答问题 1000余人次。考试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向2万余名考生推送了我市主要人才政策和咨询电话,扩大政策覆盖面。


提升服务保障,创优人才生态


今年会同市人社局研究制定了23场高校招聘计划,重点拓展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高校资源,已举办武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9场招聘,收到简历 2700余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70余人。


会同相关单位做好人才公寓申报审核和日常管理工作,市国投集团 200 套人才公寓基本配租完毕,市产投集团首批102套启动配租。谋划开展人才政策入企宣传推介活动,收集企业诉求,推动政策知晓率与人才生态优化。


2

亲商暖商行动以及相关工作情况


市工商联副主席 毛家锋


市工商联紧扣市委市政府“十大行动” 部署,牵头实施亲商暖商行动,通过大调研、恳谈会、解难题、聚乡情等举措,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 75个,合同金额656.8亿元(增长 183%),亲商暖商成效显著。


大调研走深走实


深入开展“进企业、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四下基层”、政企“面对面”、“千企万户大走访”等系列调研走访等活动,形成针对性调研成果:专汽产业专项调研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推动制定转型方案,约谈违规企业 10余家,查处假冒伪劣案件 20余起。

联合市政协开展营商环境专题调研,梳理 5大营商环境问题,提出 5方面对策建议;联合税务、人社等部门走访收集企业问题 19条、建议 29 条,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督办。


恳谈会亲商暖商


围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会同市发改委制定政企双月恳谈会方案,已举办 2期,24家企业提出 42条意见建议,全部列入督查台账跟踪落实;后续还将按照时间节点举办以文旅、服务、商贸、房地产和建筑等产业发展为主题的政企双月恳谈会,打造政企交流 “直通车”,政商沟通“连心桥”。


解难题见功见效


建立市领导包保服务重点培育企业工作机制,对全市规上企业、重点招商项目建立 “市领导 + 主管部门 + 联络员” 帮扶专班,明确 119 家培育对象,完成培育进规企业 23 家;健全企业诉求交办办理机制,充分发挥12345热线作用,“营商环境专席”服务企业630多次,非公投诉平台解决难题 100 余件;引入人工智能方便群众办事,AI助手“小随”接入政务事项2000余项,实现政策精准匹配、材料自动生成;选聘26名营商环境观察员动态监督,解决企业用工2090人,融资412亿元,为企业减征失业保险费1366万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1笔2.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2%。


聚乡情筑巢引凤


建立随州楚商信息库,推动“楚商+校友”“楚商+产业链”融合,设立回归绿色通道及 “楚商服务专班”,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抢抓春节、清明等有利时机,一季度举办楚商回乡活动 92 场,收集楚商信息900余条,签约回归项目 57 个、金额390.7亿元。



《随州市整体提升营商环境执法规范行动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及相关工作情况


市司法局副局长 袁昌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市司法局牵头实施《随州市整体提升营商环境执法规范行动工作方案》,通过 “三个聚焦”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现将重点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聚焦队伍执法能力,夯实执法基础


以 “全员大轮训” 提升执法水平,全市 57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年均接受不少于 60学时的公共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2024 年参训率达 97%。严格执法主体资格管理,机构改革以来,收回、注销行政执法证 385个,申请吊销证件3个,组织 324人参加执法资格考试,确保执法队伍 “持证上岗、依法履职”。


聚焦监督管理水平,提升执法质效


联合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靶向整治企业反映强烈问题:


市发改委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涉企政策听取经营主体意见机制,杜绝歧视性政策。司法行政部门通过案卷评查、明察暗访等方式,评查案卷 179件,发现问题线索 65条,下达整改建议书10份;市公安局梳理自查重点案件 239件,整改问题案件32件,坚决纠正 “小过重罚” 等行为;市法院开展 “荆楚雷霆” 执行行动,移送拒执罪21人,司法拘留 260人次,执行到位金额7593万元,2101件终本案件 “出清”,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聚焦包容审慎监管,创新执法方式


全面落实行政处罚“四张清单”制度,推行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实行“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模式。曾都区试点推行 “五张清单”(新增公益减罚事项),公布首次违法不罚 186 项、从轻处罚 267 项、公益减罚 36 项等,实现 “首违不罚 + 公益减罚 + 轻微速罚”。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牵头对市级88项需要证明的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并在网站公布了《市级实行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清单》,真正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路。

04

随州市市场监管局市场便利行动情况


市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 宋长儒


落实负面清单,以 “减法” 激活市场 “乘法效应”


负面清单制度是深化 “放管服” 改革的重要抓手,我们坚持 “非禁即入” 原则。

一是加强制度宣传,通过市场监管局网站、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等渠道,向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联合市发改委、公安局、商务局等部门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情况联合核查,公开曝光违规设立准入许可等行为的典型案例。

三是优化备案流程,对需备案管理的事项,简化流程、明确时限、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备案效率。

四是强化涉企收费检查,开展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治理,查处强制服务收费等价格违法行为。


畅通市场准入,以 “服务升级” 破解 “隐性壁垒”


针对企业准入易、准营难问题,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 “一网通办” 提效率,依托湖北政务服务网,实行 “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 制度,企业设立环节一日办结率达 99.26%。

二是 “承诺即入” 破堵点,深化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在便利店、网吧、药店等20个业态推行该制度,实现 “承诺即准营”。

三是 “平等待遇” 促公平,配合省局开展反垄断执法,组织第三方评估专班和交叉检查专班,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和交叉检查。


拓展一业一证,以 “一证准营” 实现 “准入即准营”


一是优化行业综合许可审批服务流程,编制发布 “一业一证” 办事指南,推行 “一表申请”,设立综合窗口,实行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截至目前发放 “一业一证” 2779个。


二是推动行业综合许可办理向变更、单项许可证增减延伸,变更事项实行 “一表申请、一次办结”,增减单项许可证实行 “并联审批、同步办理”。


三是优化注销流程,注销行业综合许可证时,同步启动营业执照和必备单项许可证注销程序,实行 “一表申请”,截至目前办理 “一业一证” 注销 57个。


优化营商环境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市场监管系统将破除制度藩篱、创新服务模式、夯实质量根基,打造要素聚集的 “强磁场”、投资兴业的 “首选地”,为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随州市整体提升营商环境融资促进行动情况


随州金融监管分局副局长 曾波


融资促进行动八项重点任务


支持重大部署落地:加大 “两重”“两新” 领域金融支持,围绕专汽、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及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建立融资要素保障机制,实现市级 149 个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全覆盖。


普惠金融增量扩面: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扩大无还本续贷至中型企业,2025 年计划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 500 户以上,优化跨境金融服务与尽职免责制度。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保障:落实科技金融质效提升方案,探索知识价值、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推广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开展 “专精特新” 企业金融支持行动。


深化数字金融应用:推进 “信易贷” 平台建设,推广 “301”“政采贷” 等纯线上信用贷款模式。


鼓励发展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专汽、香菇产业为核心,支持链上企业开展存货、订单、应收账款等动产质押融资,推动产业链融通发展。


优化担保服务模式:做大新型政银担业务,推广 “科担联合贷” 等专项产品,实行 “见贷即保” 批量担保,小微企业及 “三农” 担保平均费率不高于 1%。


强化上市服务保障:挖掘培育 “金种子”“银种子” 企业,全周期跟踪上市攻坚,引导资源向重点后备企业集聚。


守牢金融安全底线:巩固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成效,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一季度融资促进行动成效


一季度全市融资促进行动成效显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呈现 “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 态势:


一是信贷投放超预期。3 月末,全市银行业贷款余额 1420.17 亿元,较年初增加 87.29 亿元(增长 6.55%),同比增幅9.32%,超额完成一季度 “新增贷款 60 亿元以上” 目标,实现 “开门红”。


二是重点领域精准施策。与市发改委联合建立“金融+重点项目”融资对接机制,保障 149 个重点项目融资;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保持融资整体稳定;支持“白名单” 项目21个,融资8.38亿元;深化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走访企业17.3万户,累计授信101.28亿元,放款率98.42%。


三是融资成本持续下行,减费让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督促辖内银行机构落实好财政金融联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积极推广“产供强链贷”“产业升级贷”“科技创新贷”“农业龙头贷”四项惠企贴息产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月末,全市新增融资担保费率保持在1%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22%,较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向市场主体让利超2900万元,真金白银惠企利民。


四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精准发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2025年增补省级上市后备 “金种子”企业1家、“银种子” 企业2家;3月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2.33%,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28.24%、13.17%,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162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35.28%、42.08%。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