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十二五”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 发布日期:2016-03-14
  •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府网站编辑部
  • 编辑:苏杰
  • 审核: 系统管理员

  “十二五”时期,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着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五年中,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我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
  一、“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主要特点
  (一)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5年我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63.42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7.69万吨,增长4.9%。油料总产量达到6.98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0.37万吨,增长5.6%。为适应连续干旱天气,及时调整了粮食结构,保障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旱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2.5万亩,上升到2015年的20.4万亩,增长716%。玉米占粮食总面积的比重由2010年的0.76%,上升到5.5%,提高了4.7个百分点。同时,优势农产品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与2010年相比,食用菌产量达到8.14万吨,增加了4.24万吨,增长108.7%;马铃薯产量达到5.57万吨,增加了1.84万吨,增长49.3%。
  (二)农业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2015年与2010年相比,我市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增加3.8个百分点;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3.7%,减少4.7个百分点。在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畜禽养殖呈加快发展态势。2015年出栏(笼)猪、牛、羊、禽分别是240.1万只、14.82万头、61.62万只、8443万只,比2010年末增长了20%、32%、31%、227%。“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场24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77个、市级157个,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7603户(场),猪、牛、羊、禽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80%、65%、60%、90%以上,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猪场达到30个。
  (三)渔业生产呈现特色化多元化
  “十二五”期间虽然经历连续4年的干旱少雨天气,但是渔业发展仍然实现了稳定增长。2015年末我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52.2万亩,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4.5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9.5万吨,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2.44万吨,增长34.6%。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名特优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大力发展新型模式,积极探索了“虾稻连作”、“藕虾混养”、“鳖蛙稻混养”等模式,促进了特色养殖的发展。目前,全市名特品种放养面积达19万亩, 稻田混养面积达到5.66万亩,其中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13万亩。随县均川镇胡家台村农户,流转土地建成高标准基地,亩产小龙虾150多公斤,规格都在50克以上,实现了粮食不减产,水产大丰收。
  (四)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
  201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19.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3:1,而2010年仅为1.3:1。“十二五”期间新申报农业“三品一标”22件,其中有机食品2件,绿色食品8件,无公害农产品12件。
  2015年与2010年相比,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0家,增加了65家。其中,省级33家,增加了20家;新增国家级2家。共有有效“三品一标”132件,增加了32件。其中,有机食品10件,增加了9件;绿色食品56件增加了14件;无公害农产品63件,增加了8件;地理标志3件,增加了1件。
  (五)创汇农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创汇农业迅猛发展,除食用菌、中药材出口外,茶叶、小龙虾、蔬菜、蛋品、水果罐头及饮料等品种陆续出口,也深受欢迎。传统的出口主力军香菇、木耳等产品的深加工也在不断推进,开发了一系列优质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2015年底,我市实现农副产品出口6.2亿美元,比2010年底增长63.2%。其中:食用菌出口5.4亿美元,比2010年底增长50%;药材出口1584万美元,比2010年底增长250.4%。茶叶出口从无到有到不断壮大,2015年底已经达到2570万美元,在全市农副产品出口中居第二位。
  (六)农业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
  “十二五”末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4万千瓦,农机原值达到8.64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的170万千瓦、6.54亿元增长了26%和32%。拖拉机总数为12.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747台,分别比“十一五”末的11.04万台、5718台增长了15%和18%。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3.2%,其中主要农作物的机耕水平为91.5%,机播水平为47.6%,机收水平90.5%,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3.10和12个百分点。
  (七)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5年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新解决23.4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与2010年相比,我市自来水受益村比例由41.1%,提高到63.3%,提高了22.2个百分点。五年中,我市875个村落,实现了汽车、电话全覆盖,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9.3%,宽带覆盖率达到99.8%,互联网正逐步改变着农村生活,网上购物变得快捷方便,快递物流网络已经覆盖了所有镇办。
  (八)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五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从2010年的7082元到2015年的11984元,累计增加7606元,累计增长69.2%。2015年农民可支配收入中,有40.6%是来源于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随着劳务工资的不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与2010年相比,农民外出务工月均收入从1091元提高到2025元,增长85.6%;从福利保障看,也有大幅提高,2015年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4万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47.1%,比2010年的 24.8%,提高了22.3个百分点;与雇主签定劳动合同人数比例达到 22.4万人,占总数43.9 %,比2010年的35.5%,提高了8.4个百分点。外出人员中,参与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7.1%、52.1%、4.76%、3.2%、22.4%,与2010年底比,分别提高了22.3、11.6、2.7、1.8、4.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较弱,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明显。我市现有698座水库,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8。虽然近年来已经分批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抗灾能力,但是这些水库的维护保养费用相当高昂,效果还有待检验。“十二五”的五年中,前四年遭遇干旱天气,农户投入比正常年份多得多的抗旱成本,维持了粮食的稳定生产,但影响农民增收。第五年,因为生长及收割期间雨水太多致小麦品质大受影响,收购价格持续走低,小麦丰产却不能实现丰收。
  (二)田块规模偏小,农机化生产效能受到制约。由于地块的细碎化,直接影响农机规模化作业。据统计,我市户均规模不到5亩地、劳均规模不足2亩地,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田块普遍偏小的这种状况造成了田间通行条件差,作物种植品种也不够集中,按现有田间作业机械的额定单位时间生产能力,我市农田作业机械在生产季节所能发挥的车平效能低于50%,并且有一定比例的田地完全不宜农机入田生产作业,留有“死角”,阻碍了全面、全程农机化的发展。
  (三)农业种植效益偏低,秋冬播生产受到影响。尽管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但部分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加上油菜、小麦等秋冬播作物生长周期长,种植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难以调动,小部分农户对秋冬作物疏于管理,既影响秋冬播作物种满种足的要求和秋冬播覆盖率,又不利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四)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仍有缺乏。随着外出务工劳务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目前全市共拥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12.05万人,其中51.03万人外出务工,达到总数的45.5%。年龄在21岁-49岁的人员有35.36万人,占外出人员的69.3%,导致出现小部分农田无人耕种的状况。随着农业耕作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在降低,但对生产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养新型农民,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当前随州在家务工劳动力的年龄正在逐步老化。据调查,有的村80%的务农人员年龄在50岁-70岁之间,40岁以下的青壮年无一人在家务农。将会出现在家务农人员因年龄过大无法种植,而年轻农民们又缺乏种植技术,这可能对粮食稳定生产造成影响。建议乡镇一方面通过各项政策吸引本村的外出大学生回乡创业务农,另一方面以政府名义组织年龄适合的在乡农民进行有规模有计划的种养植技术培训。
  (二)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健康有序的土地流转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因地块零散而带来的机械化难于操作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流转土地面积68.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5%。土地主要流转进入农业合作社或者集团公司,他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有助于进行产业化发展,提高农地生产收益。
  (三)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竞争力。2015年外出务工的农户中,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有17.47万人,占总数的34.2%,大部分的农户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建议多针对当前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比如家政、月嫂等等,拥有这种专业技能的熟练工就业工资将大大增加。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夯实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摆脱“靠天吃饭、出力挣钱”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三项重点建设。要以水源工程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维护;要以粮油增产行动为依托,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平整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积极发展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积极做好保护性耕地工作;要以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农机补贴推广为契机,加快完善“三农”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