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洪山鸡“啄出”致富路 ——全国自强模范马君的创业故事
  • 发布日期:2021-05-2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 李发兵
曾都北郊双寺村,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鸡鸣声格外响亮。
  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村,居住着一位“全国自强模范”“创业之星”“湖北省领军人物”,他就是马君。
  马君是个“僵硬”的人。14岁,他在放牛时不小心从牛背上摔了下来,成了瘫痪在床的残疾人,颈椎、腰椎都固结一体,股骨头被人工股骨头置换,头不能转,腰不能弯,走路一瘸一拐。
  从十八九岁就卧床不起的马君,曾被人断言活不过3个月;他也曾失去希望选择轻生,却因安定片过期捡回来一条命。后来遇良医,病情被控制,逐渐能拄着拐杖下地走路。
  即便病情好转,做过手术后甚至能扔掉拐杖,但这样的身体状况也很难找到工作。马君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该做点事情。
  他和家人商量过后,拿着哥哥姐姐东拼西凑的100元积蓄,准备创业。
  1990年,马君开始承包鱼塘养鱼,第一次卖鱼所得的3000块钱,马君翻来覆去数了一个晚上,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之后养鱼有赔有赚,经历过1998年特大洪灾,鱼塘全部被冲毁,也经历过1999年特大干旱,鱼塘水悉数被抽去灌溉,整塘鱼全部报废……
  养鱼不仅风险大,对人的精力要求也高。他每天拄着拐杖在鱼池边仔细观察,小心伺候,晚上还打着灯巡看一两遍。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身怀病痛的马君力不从心,只能谋划着换个方向。
  看着周边有些荒芜的土地,马君心生养鸡的念头。2004年,马君购回8000只鸡苗,几年下来,也没什么起色。马君逐渐看到了问题所在——鸡苗。从鸡苗贩子手里购得的鸡苗,很多时候都是多处剩余的鸡苗拼凑的,难以做到统一防疫管理,成鸡品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效益。
  于是,马君想着,干脆自己来孵化鸡苗。2008年,马君联合附近的养殖户成立了政君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买了一台孵化机,开始了鸡苗孵化事业。
  但在2009年,因为一次突发停电,导致一批鸡苗没有存活,直接损失4万多元,这对于刚刚起步的马君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但创业的艰难,没有压垮身有残疾的马君。他重新拾起信心,到2012年,马君每年散养土鸡30000只,年销售额达到400万元。
  然而,2013年,土鸡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价格战、同质化使竞争进入白热化,土鸡价格从原来的20多元下降到10多元。
  面对激烈的价格战,马君并不打算降低价格,而是在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打造差异化产品。
  他改善了土鸡品种,坚持养殖随州本地的传统洪山鸡。这种鸡肉细、油多、味鲜,肉质柔软鲜嫩,清爽可口,汤色黄亮。他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了3000只洪山鸡,拿出所有积蓄建立了一个育种场。但是要繁殖品种,光有育种场还不够,还要一个配套的孵化厂。这样,不仅便于管理防疫,种蛋的品质和受精率也能稳步提升。
  马君抓住洪山鸡特色品种,丰富自己的孵化生产线。当前,马君的纯种洪山鸡存量占总存量的60%以上。这个不服命运的男人,已经彻底改变了命运,但他还要继续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这期间,他成立的合作社带动了400多位村民增收。马君依靠“合作社+基地+农户”养殖模式,为养殖户提供全程防疫服务,还建立冷库,回收成鸡和鸡蛋等,凭着这种“一站式”服务体系,马君的鸡苗“遍地开花”,事业攀上了新高峰。
  此外,不少残疾人贫困户跟着马君一起搞养殖。前残疾人运动员张金波,在马君的鼓励下开始搞洪山鸡养殖,规模约1.3万羽,预计明年市场回暖,一年可盈利30万元左右。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从年少瘫痪在床,到如今照顾家人生活,帮助农民致富,马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梦想。现在,马君的孵化场一年孵化、售卖鸡苗150万只左右,集成育种、孵化、防疫、统销等环节,辐射带动上亿元产业规模。
  当记者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发奋图强,马君腼腆地笑着说:“我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未来要继续谋划产业升级,力争建设一个集育种、孵化、养殖、宰杀、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业态,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