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养殖能手魏勤泽的“致富密码”
  • 发布日期:2021-05-2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 李发兵

“哼哼哼……”5月18日,走进位于曾都区南郊黄畈村的大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4座整齐的猪舍映入眼帘。猪圈宽敞明亮、干干净净,一头头刚满月的小猪正悠闲地吃食、玩耍。
  “我们这儿的猪,吃的都是自己配的饲料,绿色生态环保无公害,肉质好!目前有50头母猪,盈利近20万元,下半年行情会更好!”大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勤泽喜笑颜开地说道。
  魏勤泽从事生猪养殖已有12年时间,他不断积累养殖经验,调整优良品种,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养猪能手。但谁会想到,这样一个人,竟是个失去左脚的肢体三级残疾人,他靠着顽强的毅力闯出了一条养殖致富路,获评“湖北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4年,魏勤泽因一场车祸造成左脚截肢。失去左脚的魏勤泽当时很绝望,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失去劳动能力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
  妻子詹春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经常鼓励魏勤泽:“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休养,走路慢慢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现在我养家,等你好了,这个重任我还是要还给你的。”看着细心照顾自己的家人,魏勤泽心里暗暗决定一定要振作起来。
  “男儿当自强”,魏勤泽决定以行动来证明。2008年,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夫妻二人承包了400亩山林,打算从事养殖业。
  说干就干,由于没有本金,魏勤泽夫妻二人向亲戚朋友借钱购买小鸡苗、小猪崽儿。可承包的山林里没有平整的土地,为了节约开支,夫妻二人自己动手平场地、建猪圈、挖鱼塘,经过一年多的修建,硬生生把一座山建成目前有多间猪圈、鸡舍和一大片鱼塘的养殖合作社。
  养殖致富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市场行情不好,除了猪棚等硬件设施外,百余头猪每天的饲料都是一大笔投入,再加上后续资金出现缺口,生猪市场波动太大,导致2016年至2018年一直处于亏本状态。”说起创业的艰辛,魏勤泽目光里露出坚毅。
  虽然连年亏损,但坚强的夫妻俩没有放弃当初的梦想。在亲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魏勤泽主动参加市、县种养殖培训班,逐渐掌握了饲料搭配、疾病预防等养猪技术专业知识。不仅如此,魏勤泽还四处虚心向养猪大户讨教,向兽医学习防疫知识,学习科学养猪知识,掌握生猪的生长与生理特点,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凭着一股钻劲,魏勤泽很快成了行家,总结出了一套绿色科学的养猪方法和实用技术,养殖场最终扭亏为盈,年收入可达40万元。
  2019年非洲猪瘟暴发严重时,魏勤泽夫妻二人4个月不出门,不与外人接触,凭借过硬的养殖技术,创造了养猪场生猪“零死亡”的记录。
  富裕不忘本,扶贫助残不含糊。养猪场扩大后,魏勤泽聘请了乡亲来帮忙:“一个人富了,还要把大家带动起来,特别是村里的残疾人和贫困户,现在邀请了2位残疾人过来帮工,可以帮我分摊点压力。”
  正忙着扫猪粪、喂猪食的残疾人宋元洲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两年了,他笑呵呵地说:“魏总不嫌弃我,让我在这工作,真的特别感激,我也会继续努力工作,发愤图强!”
  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魏勤泽免费提供小猪给贫困户和残疾人养殖,并担任曾都区农村精准扶贫对象和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会的主讲人,向乡亲们传授生猪养殖技术。他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给南郊周边十几个村的残疾人和贫困户免费上门做生猪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指导……
  “独富不如众富。”魏勤泽满面笑容地说,“现在,不仅养猪,我还养了鸡、羊、鱼,实现了生态循环养殖。未来,养殖场将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和残疾人从事畜禽养殖,有效促进养殖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