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健康科普】刷疫情消息刷到“心累”?专家建议可适当“心理隔离”
  • 发布日期:2020-02-1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许静
  • 审核: 杨文明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很多公众表现出了焦虑、担忧甚至恐慌的情绪。这些反应正常吗?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又该如何调适? 
  疫情对公众心理影响有四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郑爱明表示,疫情对公众产生的心理影响一般有四大类,具体为: 
  焦虑。表现为紧张和担忧。感觉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不断关注疫情新闻,担心未来有一天自己和家人会被感染,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出汗、口干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恐慌。表现为恐惧和害怕。听到或看到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心惊肉跳,高度紧张,不敢出门,甚至在家里也要戴口罩和手套,害怕被传染;有些有低热或轻微咳嗽者不敢去医院,害怕被留下,即使没有去过疫区或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有些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由于恐慌导致病情加重,感觉自己快要不行;有些怀疑自己被感染了,反复求助于热线或到医院就诊,要求确诊或隔离。 
  抑郁。表现为悲观和绝望。针对媒体报道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觉得新冠肺炎就是绝症,看不到希望,尤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变得更加悲观,感觉世界末日就要到来,易哭泣、觉得活着没有意思,食欲不振或暴食,没有任何愉悦感,本能欲望下降。 
  行为异常。表现为行为过度或不足。不断关注手机,不断刷屏,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疫情消息,哪怕吃饭和睡觉时也不放弃;反复洗手,哪怕手洗破了;不敢出门,即便家里食物严重短缺。在家里不敢讲话,也不希望家人讲话,担心飞沫传播病毒,为此感到痛苦。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副教授钟杰认为,面对疫情,普通人出现一些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适度的担忧、恐惧及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提高人们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姜长青、治疗师王鹏翀表示。 
  建议适当“隔离”负面信息,多做利他之举 
  公众如何应对这些心态的变化?首先,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要学会调整心态。郑爱明表示,情绪波动是人的自然现象;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是疫情引起的正常人群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分在意。建议通过读书、听音乐等适合自身的爱好充实自己,分散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寻求亲朋好友相互支持,正向互动。 
  “要相信政府,相应科学,相信医生。”郑爱明建议,如果感到“心累”,则应控制使用手机和看电视的时间,参照网络上的“放松训练”“放松冥想”“呼吸放松”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姜长青、王鹏翀也建议公众要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比如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悦情绪。 
  (来源:人民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