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忠委员:
您提到的《再加产业措施扶持,力推“四基地”快速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明确发展思路,健全组织架构
一是找准区域定位。四大基地建设依托各地自然禀赋和优势产业,发挥地域产业集群优势,明确各地主要发力方向,形成既统筹协调又各具特色的良性发展竞争局面。以中心城区(曾都区、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为龙头打造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地区;以广水市工业园区为骨干,打造地铁装备制造基地核心区;以随县全域为支撑,打造香菇产业基地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地区;以中心城区和随县为骨干,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
二是完善组织领导。在充分采纳各地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市发改委起草,市政府印发《随州市应急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随州市地铁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随州市香菇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随州市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府成立了市长挂帅的随州市“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专班,各专班由市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及各相关地方、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应急产业基地工作专班由市经信局、曾都区政府牵头,各县、市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地铁装备产业基地工作专班由市经信局、广水市政府牵头,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香菇产业基地由市农业农村局、随县政府牵头,各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编钟文化产业基地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
二、立足我市实际,培育壮大产业
(一)持续高位推动。市领导多次到国家相关部委、省相关部门汇报我市四大产业情况,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申报湖北省随州市曾随文化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中国随县香菇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库;申报广水市地铁装备产业园纳入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库。我市坚持以应急、地铁装备、香菇、编钟文化四大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去年围绕基地建设策划包装的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应急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以曾都区为主导,依托专汽产业优势,推动全市应急产业年产能约600亿元。去年专汽产业在全国汽车行业下行的态势下逆势增长14%。疫情防控期间,协调外销医疗废物转运车260台、救护车450台,服务了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程力新工厂、齐星家庭化重卡、武桥重工及车间智能化改造等一批过10亿元重大项目密集落地,中国中车、三一重工、常青机械与我市合作项目快速推进。地铁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以广水市为主,依托风机产业优势,推进地铁装备产业年产能约100亿元。重点谋划建设1000亩地铁装备产业园。先后与武汉地铁集团公司、中建三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4月份,地铁装备产业风机产量同比增长169.8%。香菇产业基地方面,以随县为主导,依托食用菌产业优势,加快香菇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香菇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香菇产业链产值超过500亿元,今年一季度食用菌出口逆势上扬,全市农副产品出口1.07亿美元,增长23.1%,占全省的28%,其中食用菌出口8974万美元,增长34%。编钟文化产业基地方面,依托依托曾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曾随文化主题展示区“四园多点一走廊”,相关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推进,卓尔青铜古镇项目首期建设的青铜艺术馆建成对外开放,全市40余个亿元以上文旅、农旅、康旅等产业融合项目有序推进。我市与长江投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设立20亿元县域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我市四大产业建设。
(二)积极宣传推介。依托每年炎帝故里寻根节活动,向到访嘉宾宣传介绍我市四大产业,吸引促进项目落地;成功举办2019湖北•随州国际香菇产业博览会,显著提升随州香菇影响力;持续强化“随州香菇”各类媒体宣传,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多途径、多手段宣扬曾随编钟文化,曾侯乙编钟、炎帝神农故里等随州文化名片通过“灵秀湖北,楚楚动人”湖北专题宣传片在央视亮相;随州旅游宣传片在湖北卫視上展播,旅游产品在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节上展示;央视四套《国宝•发现》栏目组到我市拍摄曾随文化专题片并播出;央视十套《探索发现》分两批次专题报道我市义地岗枣树林春秋时期曾国墓葬考古发掘,增进了全球对曾随文化的认识;随州编钟乐团在厦门(国际)音乐季活动中与其他西方乐器联袂演奏,惊艳全场;武汉音乐学院发起的全球“金编钟"编钟音乐作曲比赛在美国芝加哥正式启动;我市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制作的青铜文物在上海国际乐器展上备受关注。
(三)深度开放合作。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和重点方向,实施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具有示范带动、强链补链作用的应急产业项目,支持泰晶科技加强与华为合作,加强5G产品研发;支持毅兴智能加强与中兴通讯合作,扩大滤波器产能;接洽中国一汽入随生产专用汽车。依托风机制造优势积极探寻优质可靠合作平台,与武汉地铁集团公司、中建三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校企、校地合作备忘录,为我市地铁装备配套企业的技术创新、改造升级、链条拓展等做好铺垫;深化同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裕国菇业和长久菌业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着力构建香菇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依托三里岗、草店等香菇大镇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培训基地,培养了5000多名土专家和技术骨干,形成了“教授+大学生+土专家+技术骨干+农户”的完整技术服务链条。
(四)狠抓项目推进。围绕香菇产业,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中农国发-湖北神农香菇智慧产业园”项目,争取国开行、市场主体融资,投资3亿元的一期工程已开工;积极争取关于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强镇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项目在我市落地,随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通过国家验收。围绕应急产业,促进投资20亿元的毅兴智能装备产业园及滤波器项目、投资16.7亿元的健民集团叶开泰智能制药改造扩产项目、投资15亿元的程力新工厂、投资12亿元的齐星集团10万台家庭化重卡、武桥重工及车间智能化改造、投资12亿元的东合汽车运油车及飞机加油车、投资12亿元的红色江山导航陀螺仪、投资10亿元的东风马可迅乘用车车轮、投资8.3亿元的常森机械汽车零部件、投资6.8亿元的湖北三环制动盘生产线、投资6亿元的海德润制药提取车间、投资6亿元的金龙集团新型复合材料等一批过5亿元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围绕地铁装备产业,经过多次对接洽谈,同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落户,计划投资5亿元,同时引进5个以上关联项目,预计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投资1.2亿元纵横精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投资2亿元广东康道轨道交通复合风管、耐高温风阀项目正在洽谈,有望落户。围绕编钟文化产业,加紧推进曾随文化遗址走廊、随悦青铜古镇两大核心支撑项目;全市40余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全面启动,涵盖特色小镇和文旅、农旅、康旅等类型;邀请江苏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企)到随州考察曾随文化遗址走廊,就曾随文化遗址走廊叶家山和义地岗片区的项目深入策划,并积极洽谈炎帝故里景区托管运营,目前炎帝故里托管运营的初步方案已提交炎帝故里管委会研究;占地300亩的炎帝农耕文化园土地已收储,正在招商;通过本土企业家牵线搭桥,目前近40余家互联网文化企业在我市注册,音符跳动科技、千娱网络等互联网文化企业进入全市“四上”规模企业名录库,“编钟云”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正在推动中,随州互联网文化产业园初现雏形。
(五)坚持创新驱动。加快香菇标准化基地建设,根据《随州市香菇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年度发展目标,大力推广随县“村集体+种菇能人+贫困户+农户(自愿)+村干部”股份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全市香菇主产镇标准化种植进程,大力发展集中制棒、规模化种植,新建规模化种植基地45家,材料和人力投入减少30%以上,单产提升10%以上;广泛引领社会资本、企业资产、项目资金、银行融资等合资合作方式重点推进香菇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强香菇菌种、麸皮等原料品质监管,强化标准化种植管理,减轻病虫烂袋损失;推进香菇产品加工精深化、智能化,新建、改建香菇生产加工线,新增智能化机器人精选加工线30余条、现代化烘干设备70余套,智能化灭菌设备80余套;加速推进鲜香菇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市场拓展及香菇多醣等新品种、新技术广。加速推进应急产业提档升级。一是抓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2020年开年以来,以齐星集团、重汽华威、永阳材料等为代表的重点企业,积极向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申请立项资金,搞好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团队联合创立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目前储存定向在研应急产品9个,包括应急通信指挥车、危险品倒罐车、应急抢险车、高空救援车、机场除冰车、应急救援数据平台等类型。三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齐星车身、三峰透平、泰晶科技等应急骨干企业承担20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湖北专汽研究院与30多家企业合作研发的高效联合疏通车、真空吸尘车等一批高端智能化产品入选全国专用车技术创新联盟科技成果库,并研发、转让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等5个重大科研成果,四通专汽与康明斯合作开发电气搅拌车,填补国内空白;四是加强应急产业人才支撑。相继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组建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引进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工业研究院已与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合作近20个项目;大力实施“工匠大师”评比活动,激发人才创造力,涌现了齐星车身公司周璇等“全国技术能手”、湖北省技能大师;整合随州职教资源,开设与应急专用车、电子信息相配套专业。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一是加大力度争取支持。抢抓中央关于疫情期间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机遇,积极向上汇报对接,争取更多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争取更多符合我市发展定位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随州,积极申报中央补助资金、特别国债、贴息贷款等资金支持,助力我市四大产业发展。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扬“店小二”精神,用好用活我市关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70条措施,制定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具体工作措施,通过“云上随州”等现代传播平台,多手段、多途径宣讲政策。结合我市开展的“勇担当、善作为、保目标”活动,大力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在政策范围内为企业解难帮困。
三是科学扎实谋篇布局。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各地各部门立足我市实际,瞄准四大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坚持问题导向,客观分析问题,集思广益,高标准谋划项目,科学合理编制规划,为我市四大产业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7月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