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生态立市耀荆楚 绿色发展可持续——“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能力”探访深度报道之三
  • 发布日期:2016-09-20 08:5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陈斯
  • 审核: 黄振忠

绿满随州:山上再造一个随州

    近日,记者在丰年公司看到,漫山遍野的核桃基本成型。3万多亩的核桃、油茶等经济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

    一直以来,随州高扬“生态立市”的大旗,做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随州。

    随州地处丘陵地带,山场面积广阔,林地面积达8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5%,南部乡镇达到了75%以上。2009年始,我市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绿色随州”,把发展壮大木本油料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发展、打造 “生态金山”的重要抓手,出台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上山。

    每年,市政府拿出4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木本油料基地大户。几年来,全市共流转林地宗地数6323宗,办理林权抵押贷款面积30.92万亩,贷款金额4.35亿元。新建成千亩以上的特色林业基地52个,其中,3000亩以上基地19个,5000亩以上基地8个,1万亩以上基地5个。

    如今,尚市万亩油用牡丹基地、丰年公司3万亩核桃基地、蕙兰谷兰花产业园成为全省林业示范基地建设单打冠军。

    2012年9月18日,随州出台政府令,封山育林,期限三年。封育期间,全市年均林木采伐量控制在6万立方米以内,一次性关闭“两高一低”的小型木材加工厂111家。2015年,全市林木采伐量5.97万立方米,仅占省厅下达限额37.5万立方米的16%。

    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随州全方位实施绿化工程,从山体到湖泊,从城区到乡村,力争做到应绿尽绿。三年间,直接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48亿元。2014年,随州摘取了生态文明建设最高桂冠——“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美丽乡村


生态轴线:建设一轴一环三片

    今年寻根节,当嘉宾们走过新316国道时,他们惊呼:随城大美!

    新316国道绿化示范段是寻根节重点工程,也是城乡绿色革命“一轴一环三片”重要部分。建设者们放弃节假日,抢晴天,战雨天,白天黑夜交替着干,在“寸草不生”的红石谷上植树造景,打造了一条百米宽的绿色长廊。

    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一轴一环三片”的绿色生态格局。“一轴”就是以府河流域两岸为一轴,“一环”就是炎帝大道与东外环形成的城市环线,“三片”是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淅河、大堰坡生态产业示范片区,漂水湿地公园。

    2006年,市政府启动一河两岸风光带建设,让昔日长满芦苇的荒滩,成为乔木、灌木和花草等相互交映的绿带,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5年,我市对炎帝大道绿化提档升级,打造城市绿色生态旅游景观带。通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道路两侧补植补造桂花、红叶石楠、紫薇等各类观光苗木200余万株;绿化裸露山体16处,栽植护坡草坪7000余平方米;绿化视线范围内荒山荒地2万余亩,建设绿色小游园26处。

    今年,新316国道全长44公里,对道路两侧50米范围,总面积约7000亩左右荒山荒地进行绿化美化。如今,全面推行新建道路两旁至少后退50米作为绿化带,老城区道路两侧至少后退20米作为绿化带。

    在中心城区,我市还建设了白云湖健康公园,继续增添一湖两岸的魅力。新建了卫计委、老火车站等小游园,让市民出门见园,推窗见绿。

    2014年,随州市将高新区内50平方公里(涵盖8个村、1.7万人)规划为“美丽乡村示范片”。先后投资47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示范片”的道路、桥梁等节点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而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漂水湿地公园已启动建设,将成为城市“绿肺”。

    去年11月,市委书记刘晓鸣在随南乡镇调研提出,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百里画廊”。

    “百里画廊”处于大洪山核心区域,涉及随州3镇11村68公里,森林覆盖率高,绿色产业富集。“百里画廊”还将系统推进绿色景观、农房改造、洁美家园、产业支撑、乡村管理等美丽乡村建设。

    百里山水百里画,人们追寻的“车在林中行、房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城市生态:绿色宜居宜业宜游

    9月12日,记者在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看到,一期大随广场已启动建设,重点打造杨坚故居。

    而在城东,随州漂水湿地公园也已启动,总面积约574公顷,布局分为“三区三十六景”,分别为丹霞地貌区、植物观赏区、滨河休闲区及观江台、长滩芦影等36个景点,成为城市“绿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心城区,随州生态建设没有停步。

    2006年环白云湖一河两岸绿化风光带开始建设;2007年,位于市中心占地17万平方米的神农公园对广大市民开放;2011年,随州文化公园启动;2014年,回龙寺公园建设;2016年白云湖健康公园对外开放……随州着重从绿色廊道、绿色节点游园、公园绿色、绿色小区建设入手,顺利取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生态竞争力全国第四。

    中心城区绿地面积达到1706.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2.2%、37.38%、9.24平方米,城市更绿、更美、更宜居。

    神农故里,森林随州。一场城乡绿化大会战、大攻坚如火如荼展开,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随州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市拥有林地面积840万亩,森林覆盖率51.5%。

    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作为“一号”工程,实施了碧水、蓝天、洁美、铺绿、宁静、生态六大工程,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连续保持在 90%以上。2014年,随州市被省政府授予“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市州。


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循环发展

    眼下,金秋稻谷飘香,各地一片秋收繁忙景象。而留田秸秆弃之可惜,烧之污染。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随州鸿锦新能源有限公司,秸秆变成了炭和燃气,成为500多户家庭的生活新能源,生产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碳和木焦油、木醋液等产品,实现零排放;湖北炎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秸秆则作为基料种植香菇;该公司日产120吨香菇及循环利用生产有机肥项目,年消耗秸秆25万吨;随州新欣农业生物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循环发展。

    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进随州环保产业园、食用菌循环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9月初,城南污水处理厂各项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年底可全面完工,并投入试运行。据了解,城南污水处理厂只是随州环保产业园的一部分,园区下一步将配套医疗垃圾、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生产垃圾等废弃物处理工程等项目建设,构建“企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我市大力实施环资类项目建设。目前,我市环资类工作已先后争取到中央、省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项目3个,争取到无偿资金1240万元。其中,湖北晶智科技有限公司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生产汽车零部件和随县尚市镇压缩垃圾中转站两个循环经济类项目,到年底均可按期完工;随州市城北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项目预计也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增加3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为 “洁美随州”建设发挥作用。

城市如画


环境保护:天蓝水清生态宜居

    今年1至8月,我市PM10平均浓度为85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21.3%;优良天数比例72.5%,较去年同期上升5.8%,空气质量有改善。截至7月,我市四个国控断面、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空气的好坏,最能反映环境的好坏。2014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了以 “两禁、三控、四治”为主要内容的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2月14日零时起,随州城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禁鞭!我市铁腕禁鞭、强力推进,随州禁鞭区内实现了“零储存、零销售、零燃放”工作目标。城区禁鞭对广大市民来说,带来的是空气质量好了、噪声小了,地面洁净了。

    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5~10辆新车的排放量。从源头上控制增量减排,推动尾气污染防治。据悉,经过前两年的努力,目前我市黄标车的数量已从2万余台下降到6000多台,根据淘汰步骤,预计明年年底全部淘汰。

    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保护。从201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城区饮用水源地三年集中整治行动,全市共投资1亿多元,拆除3个城区饮用水源地网箱1845个、拦网64处、筑坝拦汊30处,封堵治理白云湖沿岸排污口69个,新建一批饮用水源保护宣传标识和基础设施,为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府河随州段沿线4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今年将全面启动,计划2018年底前全部建成运行。全市有15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实现达标排放,循环利用达到80%以上,其余计划在2016、2017年逐步全部整治到位。


“生态保护”名片

    我市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用绿色革命统筹城乡发展,获得了一系列生态荣誉。

    1、2014年,随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城市生态竞争力全国第四。

    2、2012年,随州大力发展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方面取得突破,新能源装机突破100万千瓦,成为湖北新能源第一大市。

    3、山上在造一个新随州。从2009年起,我市鼓励社会资本上山,全市有600多个业主投资10多亿元,建成木本油料基地50万亩。同时,绿色随州全面开展,每年绿化荒山2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5%。

    4、大力推进大气、水环境保护,封堵白云湖73个排污口,全面实现禁鞭,加快淘汰黄标车,随州优良天数多年保持在90%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