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月14日,随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郄英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从十个方面为市民办实事的承诺。如今,一年已经过去,这些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如何?近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发现实事项目已经全部兑现,群众从中得到了诸多实惠。
创业创新热潮涌
【实事之一】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就业2万人,增发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扶持创业1000人。
【完成情况】2015年,全市新增就业2.24万人,占年度任务的111.79%;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2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22.12%;扶持劳动者成功创业 1113人,占年度任务的111.3%。
走进位于随州高新区的“互联网+创客空间”,“互联网+创客空间梦想自实现”几个大字引人注目。2015年,高新区、团市委联合打造了随州市青年企业孵化器“互联网+创客空间”,以互联网、IT、电商等创业者为主体,为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融资对接等全方位创业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
“惠生活”地方生活电商项目入驻了创客空间,这群有梦想的80、90后,正打造一个服务本地百姓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购的地方生活平台,下单最快1小时配送到家、到直营店、到加盟点。创始人王成伟说:“我们的目标是与全国500多家生活类电商合作,让随州的产品走向全国,建设随州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该项目还计划开设直营店,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贫困人群、低保人群实现就业。
2015年,我市通过落实全民创业带动就业、落实补贴促进就业、职业培训提升就业、失业保险稳定就业、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等五项措施,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计划”、“服务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援企稳岗行动计划”、“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四大计划,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活动、首届青年创业大赛、“创业培训进校园”等一系列创业就业活动,出台支持电商创业“六条措施”,拓展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全市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热潮。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实事之二】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投入1.2亿元,新改扩建教学及辅助用房2.2万平方米、生活用房2万平方米、运动场2.5万平方米,新建高新区胜利学校。筹措资金4000万元,资助3万名贫困生。
【完成情况】2015年,我市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作,截至2015年12月,中央、省下达我市教育项目资金共计16275万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目前,第一批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开工面积4.7万平方米,运动场开工面积5.5万平方米,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第二批项目省批复新建、改扩建校舍2.36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16万平方米,项目正在进行中;2015年底,胜利学校项目工程顺利开工,现已完成土地平整。
“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校环境变好了,老师教学劲头更足,孩子们学习更有劲了!”随县万福店农场中心学校校长方宗明高兴地说。
2015年万福店中心学校争取到“全面改薄”教学楼加固改造项目资金70万元,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楼进行整修,暑假期间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当年秋季开学,学校修葺一新的教学楼展现在师生面前。去年,万福店初中也从发改部门争取到100万元新建厕所、改建澡堂,目前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中……
关爱贫困学子,2015年底,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和随州家居建材商会37家成员单位一行走村串户,对我市偏远山区的30名特困孤贫学生进行实地探访,现场捐赠,精准扶贫。商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这些受资助的孩子,助他们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目前,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到高中、中职、到大学,我市学生资助工作已实现“全覆盖”。2015年,我市共发放国家资助资金4835.712万元,35135名学生受助;募集社会助学资金385.42万元,1522名特困学生受助,形成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精神生活富起来
【实事之三】启动市图书馆新馆、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建成城乡健身设施60处、农村(社区)文化广场50个。
【完成情况】残疾人康复中心已启动建设,科技馆、图书馆、老年大学、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正进行前期工作;全市共建成城乡健身设施99处;建成农村 (社区)文化广场50个,已全部验收。
“过去想跳个舞,总是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场地。现在好了,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水泥地、面积大、还空旷。”日前,曾都区东城办事处蒋家岗社区文化广场落成,受到了胡成菊等一批广场舞爱好者点赞。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基层群众对文化体育的需求越发迫切,但在基层缺乏像样的文体活动场所。2015年,我市将建设60处城乡健身设施和50个农村文化广场列入民生实事。
蒋家岗社区7000余平米的文化广场内,百姓舞台、运动器材、农家书屋等融于一体。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国新介绍,广场建成后,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多种多样,社区里打牌的人少了,跳舞、打球、下棋、看书的多了,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转变。
据悉,2015年市财政拿出500万元给每个示范村10万元资金补贴建设文化广场,市文体局为每个广场配备文体器材和音响设备。为解决建设资金缺口,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帮扶、村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方式。广场按照“七有”标准建设,拥有不低于500平米的文化广场、不少于5平米的文化宣传栏、有固定的夜间照明器材、有公共卫生间、有体育健身器材、有音响设备、有管理机制。未来几年,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将逐步实现全覆盖,逐步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乡镇农村30分钟健身圈。
同时,另外一批惠民利民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正紧张推进。从市城投公司获悉,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综合体项目含工人文化宫、科技馆、图书馆、老年大学、残疾人康复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建筑面积3万平米。残疾人康复中心已启动建设,其它场馆正进行方案策划、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老年生活比蜜甜
【实事之四】推进农村“两室联建、医养融合”;加快建设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主城区“十分钟为老服务圈”。
【完成情况】全年已经建成农村“两室联建、医养融合”试点108个,共采集老年人信息2.1万条,发展老人机入网用户1.5万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覆盖全市所有城市社区。
1月13日下午,70岁的王大爷吃完午饭后像往常一样来到曾都区东城办事处蒋家岗社区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棋牌室下棋。王大爷高兴地说:“以前社区里没有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自己一天到晚窝在家里不说,儿女也不放心。现在每天到照料中心和老伙计们下下棋,生活比以前充实了!”
在随县长岗镇黄木淌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采访时,记者见到,10多名老人正在宽阔的广场翩翩起舞,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台球室内,干净利索的台球进袋儿引来一片叫“好”声,飞速旋转的乒乓球竞技背后是安享晚年的惬意。“感谢政府为我们老人提供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好去处”,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2015年,我市共建成农村“两室联建、医养融合”试点108个。
“为走出家门进入社区的老年人服务和为老人住在家里上门服务,这两种模式的服务不仅为老年人搭建了日常照料活动平台,也为年轻人减轻了照料老年人的生活负担,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科负责人介绍说,2015年,我市从实际出发,先后出台了《关于随州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制定了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有效推动了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
困难群众居无忧
【实事之五】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500套公共租赁房和300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住房。改造主城区50座公共旱厕。
【完成情况】2015年,市本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新开工4195套,占年度任务的105.24%。改造主城区旱厕53座。
2015年12月21日,我市公租房二期公开摇号配租,1160户住房困难家庭喜获入住资格,2016年春节前可入住新房。曾都区东城办事处天后宫社区的钟先法获得首个 “入住权”,即将住进城东公租房。
此次公开摇号面向全市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摇号过程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将低保对象和残疾人作为优先分配对象,100%中租,共有440户。现场不少住房困难家庭表示,公租房环境不错,从此告别“蜗居”,感谢政府办实事。
2015年,为加速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我市多措并举,圆满完成年度住房保障工作任务。同时,继续实施住房保障提标扩面工程,将租赁补贴保障范围从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594元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702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扩大到15平方米(含)以下,让更多困难群体受益。
同时,超前谋划全市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今后三年全市计划改造2.5万户以上,改造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直接投资超过120亿元,可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实现360亿元以上的产值。
旱厕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的硬指标。去年我市按照 “中心城区的优先,破损严重的优先,群众反映突出的优先,公园学区周边的优先”的原则,投资650万对城区53座旱厕进行了改造。一改过去管理不当、污水横流、蝇虫乱飞、臭味难挡的景象,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优化了城市环境。
“立体防控”保平安
【实事之六】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建立反恐防暴快速处置和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新建主城区平安车场10个、平安车棚20个、平安停车点100个。
【完成情况】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路安、家安、车安”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主城区新建平安停车场35个、平安车棚60个、平安停车点300个、防爬刺6764处,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刑事案件、多发性“两抢两盗”、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0.6%、21.3%、11.8%。
“现在随州的治安比以前好多了,最明显的是街上抢包的少了,市民很容易见到各警种的站岗、巡逻和处理一些交通事故,为市民排忧解难,保一方平安。”我市太极拳协会负责人陈阳光坦诚地说。陈阳光夫妻俩在神农公园教太极拳已有十几年,每天早出晚归,看到的随州治安最真实。
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来强力推进。2015年,市公安局构建了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的“扁平化、动态化、可视化”实战指挥平台,通过综合接处警、视频指挥、有无线合一调度、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25大屏显示等一体指挥系统,对街面特警、交警、巡警和派出所等警力实行“点对点”指挥、可视化调度,实现了“快接警、快调度、快出警、快处置”,破获现案数、抓获人员数同比分别增长1.5倍、2.4倍;全市共受理有效警情45386起,主动调度警情同比大幅上升;建设省市县三级电子卡口108处,在全市国省道等主要进出口建成交通、治安执法服务站13个,构筑三道边际治安卡口综合防线,形成“1小时、30分钟、15分钟”封控圈,初步建立了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
汨汨清泉进万家
【实事之七】加强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综合治理,关闭王福窑取水口、调整为备用水源地,全部清理拆除先觉庙、封江水库筑坝拦汊、拦网及网箱等养殖设施;开展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再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完成情况】2015年市政府持续推进“五提升”,强化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先觉庙水库1445个网箱、64处拦网已全部拆除。白云湖沿岸排污口封堵工程一期治理61个、二期正在治理8个,依法关闭弘大畜牧、卸甲沟金矿、永强矿业等3家企业和12家小塑料厂,治理工程成效明显。共完成了30个乡镇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保护区划定、水质监测和10个乡镇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相关工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年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0处,农村新增受益人口23.4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饮水安全是最迫切的民生。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我市制定了城区饮用水源地三年集中整治方案(2014—2016年),从2014年开始对城区饮用水源地进行综合整治,城区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和水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是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实事,水质好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就跟着提高了。”1月13日,家住汉东路的市民蒋小科如是说。
2015年6月28日,封江水库源水管道工程全线贯通,7月13日正式供水,水河王福窑取水口也正式关停。至此,来自先觉庙水库和封江水库的汩汩清泉终于流入了城区万千居民的家中。这项惠及民生、功在长远的壮举,为城区居民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大力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不仅如此,为了让农村群众喝上健康水、放心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去年,全市完成投资9490.2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0处,解决了随县高城镇、新街镇,广水市余店镇、郝店镇等地23.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家美民富百姓乐
【实事之八】继续开展“洁美家园大行动”和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实施精准扶贫,确保整村推进20个、结对帮扶6万户,减贫脱贫2万人以上。
【完成情况】2015年,全市共投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1.1亿元,截至2015年12月,全市77.4%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年共启动实施2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开工建设扶贫项目168个,总投资8000多万元。组建126支扶贫攻坚“七联”工作队,对126个重点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全年共实现减贫脱贫2万人。
错落有致的楼房、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小小居委会美丽宜居……走进随县小林镇上天梯居委会,眼前处处旧貌焕新颜。“现在房前屋后的垃圾少多了,家更美了,住着也更舒心了。”居民刘长青感慨地说。
踏访我市部分村镇,看到的都是清新整洁的村容,干净有序的镇貌。据了解,今年以来,市洁美办坚持日常督办、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度总评,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市77.4%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环境整治率已达96%。2015年,全市投入1.1亿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其中市、县、镇三级财政投入4651万元。目前,三个县市区己编制完成了 《县域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规划》,11个镇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己建成投入使用,17个镇已列入建设计划。全市基本建立完善了“一户一桶、一湾一池、一村一场、一镇一站”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体系,并按照“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或“户集、组收、村转、镇处”的垃圾处理方式,做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全市共聘请农村保洁员3341人,新建垃圾池1.14万个,购置各种垃圾桶1.84万个,新增各种垃圾清运保洁车辆218台,勾臂式垃圾箱260个。
2015年,我市以驻村帮扶、雨露计划、金融扶贫、整村推进为主要抓手,整合力量,组建了126个扶贫攻坚工作队,进驻全市126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启动了2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验收、启动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各1处,完成雨露计划学员培训300名,实现减贫2万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放心市场真便民
【实事之九】加快便民市场建设,治理规范城区农贸市场,完成黄垅市场整体搬迁,兴建随州农副产品物流园,新配建小区便民蔬菜店10处以上。
【完成情况】市政府出台了《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意见》,黄垅菜市场于2015年1月中旬整体搬迁至随州农副产品物流园临时市场,随州农副产品物流园一期工程主体建设基本完成。制定《随州市居住小区诚信便民蔬菜店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5家诚信便民蔬菜店。
1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曾都区南郊的随州农副产品物流园内,运输蔬菜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井然有序。
黄垅菜市场曾是我市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位于闹市区内,每天上百辆车进出。为解决市民“菜篮子”问题和由此而引发的交通、环境等问题,我市于2015年1月将市场整体搬迁至新建的随州农副产品物流园。
物流园项目负责人谢成建介绍,物流园总占地面积达400多亩,总建筑面积为20多万平方米,由蔬菜区、水果区、土特产区、畜禽区和水产区等五区组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市及襄十随城市节点上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对平抑菜价、保障供应有重要作用。
目前,临时园区已有250多家蔬菜及部分水果商户进驻,园区集聚作用逐渐凸显。2015年12月底,一期蔬菜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春节后,其余片区将相继动工。
我市积极推进 “菜篮子”工程,结合“五城同创”,加强农贸市场建设,对城区16个有形市场改造、提档升级、达标提出了实施方案,2016年将先期启动3至5家农贸市场改造。同时,还加强了居住小区诚信便民蔬菜店建设,2015年,经申报、筛选、整改、验收、授牌等程序,确定了康华农业原生态蔬菜专营店、都市菜园、菜园子生鲜超市等15家诚信便民蔬菜店,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放心菜。
优化交通惠民生
【实事之十】实施主城区畅通工程,疏通部分瓶颈道路,续建季梁大道、延伸解放东路,改造水一桥,搬迁中心客运站,完善配套一批停车场,建设一批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增开公交线路,规范交通标识标牌,努力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
【完成情况】实施了季梁大道延伸、解放西路改造、解放东路延伸、清河东路建设等15项城区道路建设改造工作。水一桥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市中心客运站搬迁项目用地红线图和立项手续已办理到位。安达公交停车场投入使用,均川、何店、万店、淅河四个公交首末站已完成规划选址。
“过去,解放西路坑坑洼洼,遇到雨雪天气,骑摩托车出行一不小心还会摔得鼻青脸肿。现在好了,路宽敞了,不仅出行方便了,安全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解放西路附近居民张冬梅说。住在季梁大道附近的居民张英权刚买了一台轿车,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早就有买车的打算,这条路打通了,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因为路好走,开车才能顺心安心。
人民交通为人民。据了解,2015年,我市始终将交通发展作为民生大事来抓,现已完成季梁大道延伸、解放西路改造、解放东路延伸、清河东路建设等15项城区道路建设改造工作。清河东路、文峰路、汉东东路、城东三条道路建设和交通大道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水一桥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即将施工。
发展绿色交通同样是今年市政府改善民生的一大举措。1月13日,2路车驾驶员王师傅开着电气混合动力公交车停靠在鹿鹤市场公交站台,他高兴地说,电气混合动力公交车不仅操作灵活、轻便、省心,更重要的是节能环保。
2015年我市新增新能源公交车60台,新购空调公交车80台。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条。城区道路加装禁停、禁左等交通标牌530块、交通标线6.9万平方米,改造红绿灯16处,安装高空探头22个,建立违法短信告知平台1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