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百岁老红军王承登:传承长征精神 心系老区发展
  • 发布时间:2016-06-22 11:35
  • 信息来源:新华网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新华社南昌6月21日电 题:百岁老红军王承登:传承长征精神 心系老区发展

  新华社记者胡喆、高皓亮、胡晨欢

  今年,赣南老红军王承登已是102岁高龄。穿军裤,是这位百岁老红军一年四季不变的习惯。

  王承登3岁丧父、7岁丧母,回忆起自己年幼时的生活,这位百岁老红军指了指自己现在穿的衣服说:“那时候,一件衣服要补丁摞补丁,好可怜。”

  1930年春节,同村一位姓康的红军战士回家,动员王承登去当红军。16岁的王承登跟随他来到江西吉安县城,成为一名红军小战士。王承登说:“只有参加革命才有自身的解放,才有前途。”

  1934年10月,王承登随部队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途。回忆起那段经历,王承登记忆犹新:在翻越夹金山时,他和战友们冒着高山严寒向上攀登。战友们穿着破旧的单衣,草鞋早就裹满了冰雪,身旁有的战友跌倒了,就再也没有起来……

  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头部,从他的左眼下方进去,又从右耳穿出来。昏迷倒地的王承登是侦察员从死人堆里“捡回来的”,根据地的乡亲们用小米汤喂他,治好了他的伤。

  “群众是水,军队是鱼。没有群众,我们一天都活不了。”王承登说,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应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

  自1972年从贵州省商业厅离休后回到赣州居住,王承登的足迹跑遍了赣南老区的18个县(市、区),到部队、到企业、到院校去作报告。他把这个比作自己人生路上的“新长征”,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的人。

  曾现场听过王承登讲党课的赣南师范学院学生邹悦告诉记者:“王老的党课内容,让同学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有时讲到激动处,他会坚定地挥舞起拳头。说到动情处,他常常满含热泪。”近年来一直负责照顾父亲起居的王建国告诉记者。

  王建国介绍,父亲不仅在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还在家里保持着革命传统教育。在王家,王承登的大儿子曾是军人,长孙王磊去部队服役了两年才回来继续完成学业。王磊回忆说,有一次他上班迟到了,被爷爷知道后,爷爷找到学校领导,要求校领导批评处分。

  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王承登家里的子女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在王承登鼓励下积极投身到老区建设和发展中。

  一心牵挂家乡发展的王承登听家人介绍说,这些年油茶产业逐渐成为赣南老区人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他便自告奋勇当起了高山“推销员”,并写信给有关方面,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油茶等产业支持力度。

  王承登告诉记者,茶油是个宝,既可以食用,又有药用价值。“扭了脚、被虫咬了都可以抹。在战争年代,被弹片擦伤了,抹点茶油,能消肿解毒。”

  目前赣南已有近3万户、13.5万贫困农民种植油茶,人均年增收800多元。

  “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缪小征这样向记者描绘老区的未来发展。

  王建国告诉记者,由于父亲年事已高,不能下乡亲眼看一看老区的变化,只能每天通过看报纸、看电视了解外面的情况。

  “父亲一直惦记着赣南老区的变化。我最近准备到乡下走一走,拍些照片和视频回来,让老人看看赣南那满山的油茶,还有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王建国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