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劳模徐虎:“晚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仍在发光发热
  • 发布时间:2016-06-21 11:33
  • 信息来源:新华网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新华社上海6月20日电  题:劳模徐虎:“晚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仍在发光发热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潘旭

  一辆“老坦克”(破旧的自行车)、一个“全天候”报修箱,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张真诚的笑脸,十几年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弄堂街坊——上世纪90年代,一位上海普通水电修理工感动了中国。他叫徐虎,利用空闲时间义务为居民服务,被亲切地称作“晚上七八点钟的太阳”。

  如今,这位退休已6年的老典型在忙些什么?对于劳模精神又有怎样新的体悟?记者日前回访了徐虎。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为群众服务的平凡岗位上做了点平凡的事,我的确放弃了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但我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见到记者,徐虎开门见山地说。

  论出身,徐虎足够普通。他一直工作、生活的上海普陀区工人住宅区,原属城乡接合部,工厂和农田交织。徐虎家原本也是菜农,初中毕业后,他跟着母亲,过着一年到头挑水、施肥、种菜的日子,直到1975年,城市发展,农田被征用,徐虎被分配进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成为一名水电工。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也是一名“农民工”。

  当上工人后,徐虎认真学习水电工技术,用心收集居民需求。“那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努力工作,做一名好工人,我遇到住户报修,总是尽力及时解决。久而久之,我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带来的幸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家中洗衣机、电视机、音响、抽水马桶等大量增加,原先的供电线路、自来水设施不能适应,导致断电断水事故频发。同时,双职工家庭增多,事故也大都发生在职工下班回家后集中用水用电的时间段,一旦停水停电、居民不能烧饭、洗衣,学生不能做作业,老人不能看电视。“往往是职工下班,我也下班了,身为水电工,这样怎能解决居民的困难?”徐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仅要做为民解忧的标兵,更要做创新服务的功臣。1985年6月23日,受到派出所门前“警民联系箱”启发的徐虎,第一次在三个街区挂出了自己的“特约维修箱”。木箱上写两行字:“提供优质服务便民利民,公房夜间水电维修;凡属本地段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本人热忱为您服务,开箱时间每晚七点。”从此,徐虎做起了老百姓的“义务工”,13年里,他背着工具箱,骑着旧单车,有求必应。居民的表扬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徐虎却说:“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徐虎的服务细致贴心:修好居民家的电灯,他会顺手擦去灯上的灰尘,使房间更加亮堂;徐虎的服务风雨无阻:13年里的八个除夕夜,他都没来得及拿起团圆饭的筷子,而匆匆忙忙地去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五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徐虎的荣誉已经数不清。但我们依然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处在最平凡岗位的普通工人,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

  徐虎的回答很简单,紧跟时代发展,时刻关注社会需求;坚持服务理念,为民办事多用心。

  2010年,徐虎从上海西部企业集团物业总监的岗位上退休。挂牌授徒,传授经验技术和服务理念,构成了他“退而不休”的全新生活。如今,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已遍布西部集团的各个物业企业,其中10余位“小徐虎”还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诠释着新时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徐虎精神。

  “‘后继有人’,是最让我高兴的事。”徐虎表示,作为一名老党员,自己还期待为社会贡献余热,将多年为民服务的心得体会,同更多的劳动者、志愿者交流,以服务更多群众。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讲求敬业、奉献的劳模精神会否远去?徐虎说,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中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新时代更要大力倡导劳模精神,让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者最有尊严、劳动者最美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