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随县新街镇的食用菌种植大棚里,退休干部苏向辉正仔细监测菌种保藏箱的温湿度。这位曾任职镇党政办副主任的“老基层”,退休后化身“新农人”,用三年时间探索出一条“菌稻轮作”的乡村致富路。
一、退休不褪色:从“办公室”到“试验田”的转型
2021年退休后,苏向辉一头扎进食用菌产业:购书自学、参加技术培训、赴多地考察,系统研究菌种培育、种植管理及市场链条。他斥资引入现代化设备,专攻菌种分离与栽培技术,历经数十次试验,成功掌握制种核心技术,被当地农户称为“菌种芯片”传承人。
二、菌稻轮作:一亩田的“双丰收”密码
2022年,苏向辉租赁10亩土地开展“菌稻轮作”试验:
——羊肚菌种植:亩产鲜菌1100斤,亩均收入4.4万元;
——水稻接力:利用菌渣作有机肥,水稻亩产达15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15%,亩均增收1800元。
“一田两收”模式不仅让土地年产值提升超5倍,更实现“减化肥、增效益”的绿色农业目标,在周边村镇引发关注。
三、技术惠民:从“个人试验”到“产业火种”
为扩大示范效应,苏向辉每年吸纳8名青年农民参与种植实践,日付工钱100元,实现“学技术”与“增收入”双赢。目前,已有17名学员返乡创业,成为当地羊肚菌种植“带头人”。
四、创新不止:深耕菌种研发的“银发专家”
凭借4项新菌种研发成果,苏向辉获中国乡村食用菌分会授予“乡村菌业专家”称号。他说:“退休不是终点,而是用技术反哺乡土的新起点。”
如今,苏向辉的试验田已成为新街镇乡村振兴的“活课堂”,他用行动诠释着“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的基层干部担当。(石守京摄影报道)
下图为随州市珍稀食用菌学会会长刘毓(图一右一)、秘书长刘钢锋(图一左二)等到苏向辉种(图一左一)植基地调研、指导、交流菌种培养技术情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