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乡村振兴演绎“幸福图景”
  • 发布时间:2022-09-21 10:0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图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镇熊氏祠村新貌。
  

2012年至2022年,十年,既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在这十年的时间轴上,留下了随州脱贫攻坚的深深印记,也镌刻下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
  千年梦想,今朝梦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1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5万人如期脱贫,书写了山乡巨变的人间奇迹。
  奋勇前行,阔步振兴。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我市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释放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不负重托 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8月中旬,随县澴潭镇柏树湾村千亩优质桃基地喜获丰收,村民张光兵喜笑颜开:“今年,除了务工收入,我们还将得到卖桃子的收益分红。”
  10年间,这个曾是“泥巴路、尘土扬、信息闭塞穷山岗”的小山村,办起5家合作社、5家公司,产业涉及果品、花卉、水产、香菇、香稻、保洁、建材六大类,总资产过2亿元,且累计分红15次共计261.68万元,全村306户、1270人从中受益。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起“党委集体领导、常委分工负责、四大家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将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
  帮扶谁?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精准到人;
  谁来帮?126名贫困村第一书记,897个驻村工作队,2800余名驻村工作队员尽锐出战,实现了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怎么帮?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如何退?确定“时间表”,引入第三方,构建出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化为扎实深入的实践,最终如期成功兑现庄严承诺——2020年底,全市126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18.5万人如期脱贫,脱贫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519元增长到2020年的10569元。
  十年来,我市统筹整合财政资金50.2亿元,教育资助20.5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脱贫人口购买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资助全覆盖,“四位一体”参保率达到100%,3.8万多户脱贫户通过危房改造解决住房安全问题,8755户脱贫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困境,4万多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3.2万脱贫群众纳入农村低保、1.25万脱贫人口纳入农村特困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
  勠力同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广水市蔡河镇脱贫群众汪某因重大交通事故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有返贫风险,广水市乡村振兴局迅速组织工作人员赶赴他家了解情况,在一天内收集整理资料并制定帮扶计划。“对因疫因灾等纳入的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救助帮扶、后履行程序,确保早帮扶。”该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两不愁三保障”、兜底保障、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一些“输血”性政策,继续落实并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调整。
  强化监测帮扶,筑牢返贫防线。常态化组织各县(市、区)对所有农户开展摸排,严格按照标准确定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并实行动态管理。全市累计纳入的3286户监测对象均落实了帮扶措施,其中享受健康帮扶2847户,享受危房改造31户,享受饮水安全保障10户,享受产业帮扶1338户,享受就业帮扶976户,享受金融帮扶103户,落实公益性岗位313户,享受综合性保障帮扶1407户。
  聚焦特色发展,提升脱贫质量。聚焦做强现代农业、完善产业体系,发展香菇、香稻、油茶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销”一体化和“双订单”等产业扶贫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户能够持续稳定增收。
  注重稳岗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搭建平台畅通就业渠道,通过“春风行动”、企业招聘会、招工信息进镇村等方式,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
  脱贫基石不断夯实,美丽乡村方能迈出振兴的步伐。
  砥砺奋进 续写乡村振兴壮丽华章
  近日,曾都区何店镇桂华村的蔬菜大棚基地里,菜农们正在采摘蔬菜,包装、装车、运输,一派忙碌的景象。“目前已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植大棚蔬菜,年产值可达180余万元,可帮助务工村民年增收近3万元。占地40余亩的八月瓜种植项目,年可创收15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龚焕新说。
  无论是脱贫攻坚,亦或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都是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强化产业就业带动,做好“同富裕”的文章——
  “三清”行动,摸清家底;“三变”改革,激发动力。186个村实现债务清零,519家乡村合作公司相继成立,带动3.2万余户农民致富,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占81.6%。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今年我市投入衔接资金4.03亿元,储备项目1529个用于发展特色产业。食用菌、粮油、畜禽、果蔬、茶药五大产业链建设蹄疾步稳,“随州香稻”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粮油加工能力达到280万吨。
  就近就业帮扶取得实效。6万多名农村“两有”(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今年全市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8850个,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中有增。
  十年来,我市壮大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因户施策发展致富产业,有劳动能力的鼓励自主发展或参与务工,没劳动能力的以资产收益方式入股得利,构建脱贫户、村集体、经营主体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和共富共享合作机制,让龙头企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19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
  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56元,是2014年的1.6倍。
  与此同时,乡村面貌也有了极大改善。厕所革命、“五清一改”、生活污水处理……一系列举措,打造出吉祥寺村、群金村、永兴村、桃源村、小岭冲村、梅子沟村等一个个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我市共打造9个美丽乡村示范片,7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6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的起点,随州正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随州大地上加速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