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
  • 发布时间:2022-10-22 11:05
  •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人民日报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中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注入源源动力,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中国以非常全面的方式创建创新生态系统,这是中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抓住现实需求

推动科技研发

许多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外国媒体发现,近年来,“科技”“数字经济”等正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词:广袤的农田里,无人机遥感技术、智能化农机等被广泛应用;得益于种源等关键技术的赋能和培育技术的支撑,玉米、甘蔗等作物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数字化技术打通生产、收购、仓储、物流、销售等全链条……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刊文称,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赋能农业,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抓住科技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不断实现重要突破。从“蛟龙”深潜、“复兴”领跑,到“嫦娥”揽月、“羲和”探日,从5G商用服务落地成效显著到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从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到C919大型客机取得型号合格证……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中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正加速向科技强国迈进。”韩国西江大学技术经营管理学院院长丁有信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许多领域,中国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

“中国十分重视同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国开展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问题专家佩里莫尼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信中国科技实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全球科技发展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认为,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与中国合作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也代表了世界经济前进的方向。

共享发展成果

造福各国民众

“祝贺米兰达卫星(即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发射及在轨运行10周年!”当地时间9月28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喜讯。2012年和2017年,中国先后为委内瑞拉研制并发射遥感卫星一号和遥感卫星二号。两颗卫星应用于委内瑞拉国土资源普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和管理、农作物估产与城市规划等领域,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展现担当。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科菲·库阿库指出,中国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运用于解决就业、环境、农业、健康等关乎人民福祉的领域。“创新”和“开放”是中共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未来世界各国将共享中国创新带来的更多发展红利。

中国的菌草技术传播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草”“幸福草”。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表示,菌草为中非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将有力促进减贫就业,增强食品安全,提高人民收入。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贡献。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说,得益于中国的大力支持,包括津巴布韦在内的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了防护效果好且能够负担得起的疫苗。

中国高铁凭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技术,成为中国新的“外交名片”“形象代表”。如今,中国轨道交通技术和装备足迹遍布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助力互联互通,惠及当地民生。曾体验乘坐了中国高铁的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表示,未来会在世界更多地方看到中国建造的列车线路和高铁……

“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表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化与中国的科技交流,引进更多中国创新科技产品,将大大提升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

坚持开放交流

扩大国际合作

参与中共二十大报告对外翻译润稿工作的老挝文专家彭岱·嘉伦苏,从电视上收看了最近一次的“太空授课”,航天员与孩子们互动的场面令他难忘。他说,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晚、进步快,如今已处于世界前列,并且致力于不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表示:“开放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动力。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当前,中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启动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开展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已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目前,已有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

在南美洲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国和智利联合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有助于实现昼夜不间断观测以及观测成果的交流整合与互补。

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中国承担的核心重大部件“PF6线圈”已成功完成吊装,这是ITER超导磁体中已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制造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

2022年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科技创新论坛通过联合声明,中拉各方将充分利用互补优势,继续通过更加深入、广泛、包容的科技创新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西班牙《理性报》撰文称,近年来,西中两国科技合作不断推进,为双方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发展,积极扩大与世界各国高技术企业的合作。各国企业通过经验交流和互补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哲学与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问题专家路易斯·保利诺认为,从工业到农业,从国际大科学计划到药物和疫苗联合研究,中国国际科技合作阔步向前。中国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有助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作出贡献。

前进路上,中国将继续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推动完善全球科技治理,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科技力量。(记者 颜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