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县草店镇:茶香氤氲一“叶”致富
  • 发布时间:2023-02-14 08:2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一场春雨,沁润了随县草店镇车云山6000余亩茶园。站在车云山生态有机茶基地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茶山春意盎然,数十名茶农在茶园里穿梭忙碌,正为春日里第一批新茶采摘做着准备。
  “我在美丽的车云山上,这里有无限美好的风光,满山的茶树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茶农陈凤书一边劳作,一边哼唱自己作词作曲的民间小调。现年60岁的她和老伴坚守茶山40年,以茶为业、以茶为乐、以茶为荣,日子越来越红火。“房子从最初的土坯房到如今的小别墅,换了3次。现在上山都是水泥路,路都修到了茶田边。”
  茶农王东闲暇时当起瓦匠和木工,自己设计建造了品茶室和制茶坊;王立林和陈传慧夫妇在自家小加工车间整修制茶机械设备……在车云山上,像他们一样的茶农一共有103户416人,家家户户、世世代代都以种茶、炒茶、卖茶为生。
  车云山因茶而美、因茶而兴、因茶而富。海拔578米的茶山年均云雾日160天,每逢雨水降临之际,山上云层如同车轮滚滚而来,故得美名“车云山”。
  “全村年产干茶5-6万斤,平均亩产干茶8-10斤,年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历经多年发展,茶产业由零星种植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由手工炒制到机械化炒制,由单一的线下销售到多渠道的线上线下营销,产业体系不断健全,茶叶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车云山村党支部书记周恩忠谈到村里面的茶产业如数家珍。
  车云山茶历史悠久,始于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1915年,车云山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1997年,车云山茶场代表随州市茶行业,携极品毛尖茶远赴北京,参加中国国际茶会,又喜摘金奖。”望着满满一整墙的荣誉奖牌,周恩忠满脸自豪地说道。
  如今,车云山村正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茶农”的模式,成立了乡村合作公司,统一开展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管理。“茶产业与农业和旅游融合空间很大,面对广阔的市场,可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做强融合发展大文章。我也将带领全村茶农们一起走好茶旅融合的道路,通过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方式,让大山外面更多的人品尝到大山里的天然好茶。”谈及未来,周恩忠信心满满。
  车云山山腰,由随州恒泰农业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二期茶叶深加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铲车、挖掘机等各类大型机械开足马力运转、现场机声轰隆,建设者们抢时间、抓进度,紧张忙碌地进行各项施工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倒排工期,力争在4月1日新茶上市前建成投产。”在现场督办工程进度的草店镇党委书记袁爱民说。
  据公司负责人李明波介绍,公司已经在草店镇工业园建成了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安装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有炒制、包装等先进设施设备30台(套),年产茶叶加工能力2000余吨,去年实现出口约1700万美元。“为进一步培育壮大车云山茶产业,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今年又投资新建了二期项目,为助力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为了全面盘活车云山特有的茶资源,做大做强车云山茶产业,草店镇党委政府正积极谋划“抓整合、促提升、拓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据草店镇镇长阳斌介绍,将做好龙头带动打通一条链、市场驱动织密一张网、统筹联动下活一盘棋的文章,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擦亮车云山茶叶品牌,主动当好茶产业链“链长”,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县、镇、村和龙头企业等各级力量下活一盘棋,统筹推进资源整合、产业规划、项目落地等工作,成体系地推进车云山茶产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