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筑牢鄂北生态屏障
  • 发布时间:2023-06-12 15:39
  • 信息来源: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随州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是府澴河、淮河“双源头”,担负着维护武汉水安全和长江、淮河水生态的重要保障和重大联动空间的重任。
  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科学编制《随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底线,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全力打造“山清水秀、河湖安澜”的流域治理示范,助力全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守住水安全底线
  随州是有名的“鄂北旱包子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30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立方米)。
  趋利除弊保安澜。新中国成立以来,上一辈水利人总结出“兴建水库挡水滞洪、蓄水灌溉”的治水办法,有效防御了水旱灾害、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矛盾再度显现,水资源分布不均,夏季局部“驼子雨”频发,严重影响着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
  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持续推进水利工程补短板项目。近年来谋划推进了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随州市配套工程、随州市府澴河治理工程、随州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随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项目,持续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保障防汛安全和水利工程安全。
  强化城乡供水保障。全市以县为单位完善城乡供水规划,规范乡镇和农村供水的运营和管理,因地制宜实施大水源配置、大水厂建设、大管网延伸、大体量运营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在随县万福店农场随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随州城东应急水源工程的项目工地,施工人员抓安全、赶工期,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
  防汛抗旱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历来就是随州“天大的事”。
  在浪河随县柳林镇区段,整修治理后的河道面貌焕然一新,有效保障汛期行洪安全。市水利和湖泊局以流域为单元谋划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组织编制了《随州市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2023-2035年)》,全市中小河流治理有序有效推进。
  水库是我市水利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供水、灌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市抢抓机遇,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所有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并对所有水库安装了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为水库运行安全可控创造了良好条件。
  把安全防范融于日常。全市各地各部门常态化开展防汛知识培训、防洪应急演练、防汛安全检查,守住水旱灾害防范底线。
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
  河水碧绿潺潺细流,两岸草木倒映成景……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是我市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最明显的变化。
  我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统筹做好河湖管理保护与流域治理,守住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环境安全两条底线,助推城乡环境提质,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河湖长,是河流或湖泊的“管家”。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市级河长以上率下巡河履职,协调各地各部门,大力开展以碧水保卫战为主题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河湖水域空间管控行动。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河湖长令,开展碧水保卫战系列行动——
  完成326条河流、705座水库等划界工作;持续整治河库“四乱”问题,对市级河流设置了28个跨县(境)断面并开展水质监测;
  37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完成随州城区14个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加强乡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规模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监管,巩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果;
  加快推进河道治理项目,推进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和大中型水库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
  河流左右岸“唇齿相依”,干支流相互影响,落实河湖长制工作,不仅要处理好流域与区域的关系,而且还要统筹协调好流域内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我市加强区域联动,与襄阳、十堰、神农架河湖长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襄十随神”河湖长制一化发展工作方案》,与武汉、孝感河湖长办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府澴河流域河湖长制协作机制的协议》,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力治水。
  措施有力,成效明显。2022年全市超额完成省定年度考核目标,19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省控随应桥断面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夏日的随州,从桐柏山到大洪山,满目翠绿,生机盎然。
  筑牢鄂北生态屏障是一项系统工作。我市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50.21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6.76%,包括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类。充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整合优化后全市保留自然保护地12个,总面积59700.8公顷;保留湖北中华山鸟类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广水徐家河湿地公园等7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公园。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推进森林总量和质量双提升,推动资源保护利用成势见效。
  大力开展国土绿化,2022年全市义务植树419.3万株,造林面积5.11万亩,森林抚育5000亩,创建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8个,森林覆盖率达46.86%,森林蓄积量达3005万立方米。林地资源保护监管、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有序开展。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有力有效。2021年全市耕地“非农化”专项清理整治发现27个新增问题全部整改到位。自然资源执法日趋频繁,始终保持违法违规占用土地、违反规划建设和破坏林地等违法行为查处的高压态势。
  积极推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减轻水土流失,保育土壤养分,为下游的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随县高家冲小流域被评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推进石材产业整合出让转型升级发展,2022年随县5个石材矿权顺利摘牌,出让资源量、出让金额、整合出让进度全省第一。全市以吴山—万和矿山生态修复为导向,在矿山集中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打造示范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一渠清水东流、一脉青山长秀。”随着《随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未来,随州生态环境面貌和产业发展格局将持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将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随州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