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曾都区何店镇镇区,但见商铺林立、街道整洁、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随州近郊“口子镇”,何店镇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政治功能,延伸组织手臂,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绘就一幅“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党建引领让群众生活美起来
“以前这口堰塘因水体不流通、淤泥沉积,每到夏天蚊蝇滋生、臭味难闻……”王家河社区居民一提起北头大堰就头疼,但囿于社区经济条件薄弱,改造计划一再搁置。
为解决这一难题,王家河社区党支部书记顾娟创新“四步议事决策法”,召开网格议事会,调动居民广泛参与,共同商议拟定了“死水堰塘整治实施方案”。党员带头捐款,志愿者出工出力,社区干部现场指挥施工,将原本需要10万元解决的事,仅花费3万元就办成。
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王家河社区党支部创新推出村湾夜话、家常点等议事模式,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强化组织建设,打好乡村善治“组合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截至目前,社区志愿者达100余人,随着服务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社区环境卫生得到根本改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实现了从“你要管”到“我要治”,从“你的社区”到“共同家园”转变,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社区”,顾娟也被推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为进一步发挥党代表示范引领作用,该镇依托顾娟“书记工作室”,定期组织开展“书记沙龙”“书记论坛”“党代表接待日”等活动,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在思想上“领”,经验上“传”,工作上“带”,生活上“帮”,难题上“破”,逐步将名书记工作室打造成为基层党建品牌的“智囊团”。在“名书记”顾娟的“头雁”带动下,三岔湖村、龚家店村、金花岭村等基层党组织,分别以共同缔造、妇女儿童、乡风文明等领域为小切口,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治理效能,“头雁方阵”不断壮大。共同缔造让人居环境靓起来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色彩淡雅的雏菊……漫步在金花岭村,处处有树、家家有花,好一幅恬静悠然、生态宜居的乡村图景。
借力“共同缔造”,金花岭村通过召开村湾夜话、村民大会等方式,围绕房前屋后“七件小事”拟定整治清单,发动群众出力出资参与道路改造、沟渠整治、房屋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擦亮人居环境“共治”底色。
“村子美了,我们生活的劲头也更足了!”“这么美的环境,我们可要好好维护!”院坝会上,村干部和村民围坐一圈,拉家常、话农事……这只是何店镇靓化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以共同缔造为抓手,发动群众共建编钟大道二期综合环境整治工程,累计整理绿地20万平方米,移栽高品质苗木8000余棵,打造银杏迎宾阵列、小游园、月亮湾在内的多处景观节点。举全镇之力推进“双创”工作,成立环境卫生整治专班,划分责任路段,灭死角、清违建、拆旱厕,顺利通过省、市创卫工作组验收,其做法在全市推广。壮大产业让百姓钱包鼓起来
走进桂华村,空气中弥漫着蔬果的清香,蔬菜大棚里挂满茄子、豇豆等有机蔬菜,菜农们正忙着采摘、打包、称重、装车,田间地头一派忙碌。
“自从村里建了蔬菜大棚,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们农忙的时候来棚里务工,一天也能挣百把块!”谈起务工收入,村民张大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桂华村党支部书记龚焕新介绍,该村通过与区乡投及联通公司合作,采用“数字+”的发展模式,结合村内大棚种植产业需求,将物联感知、水肥联动、自动控制等技术融入大棚种植生产经营过程中,打造数字农业概念下的智慧大棚,建设优质“菜篮子”基地。发展蔬菜大棚71个,年均村集体收入达40万元,带动全村64户村民务工增收,让“菜篮子”成为群众的“钱袋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何店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在桂华、金花岭、乔麦河等村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探索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等联农带农机制,促进村民稳定增收。利用得天独厚的栎木资源,在全镇建设香菇种植基地500余亩,种植规模达1400万袋,产值4亿元以上。
党建“构图”,干部“塑形”,群众“着色”。时下,何店镇正在全力绘就一幅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