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毒”门秘籍是什么? ——探访“随州金头蜈蚣”的人工智能养殖
  • 发布时间:2024-07-15 09:0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是蜈蚣集中产卵的季节。7月上旬,曾都区淅河镇湖北裕农养殖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养殖大棚内,20万条金头蜈蚣种苗陆续进入产卵高峰,不久后1000多万条蜈蚣幼苗将在这里诞生。
  从过去依赖野生,到开展人工养殖,生产力直线飙升的“毒”门秘籍是什么?
  全国70%蜈蚣来自湖北
  湖北70%蜈蚣产自随州

  每到清明时节,随着气温日渐升高,随州乡野间便热闹起来了。夜幕降临,男女老幼上十万大军头戴矿灯、腰别“聚宝盆”、手执“抓钱爪”,上山寻宝、下地求财。“捉蜈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蜈蚣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始载于最古老的医籍《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蜈蚣的药用功效已有较详细的阐述。湖北是我国蜈蚣的主产地,全国70%以上的蜈蚣来自湖北,湖北蜈蚣70%产自随州。
  随州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大洪山、桐柏山山峦起伏,众多的天然阔叶混交林和茂盛的草本植物,为蜈蚣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之地。据《随州志》等史志记载,随州出产的蜈蚣体长肥硕、头呈橙红,故称“金头蜈蚣”,与白果、桔梗并称“随州三宝”。
  “金头蜈蚣”以药效显著驰名中外,是随州传统的外贸产品。近年来,“金头蜈蚣”批量出口到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中药材市场也十分走俏,带动蜈蚣产业“大军”发展壮大。
  2015年,湖北田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随州市金头蜈蚣技术研究中心”,并成功申报“随州金头蜈蚣”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带动“金头蜈蚣”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该公司董事长谢安顺介绍,目前“随州金头蜈蚣”年经营总量3亿条以上,吸纳季节性就业人员30万人以上,年综合产值近10亿元,是随州重要的富民增收绿色产业之一。
  2021年,在《随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中,将“金头蜈蚣”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随九味”道地中药材之首。
  科技赋能破解“卡脖子”难题
  裕农养殖基地2号孵化大棚内,整齐排列着58个1.8米×3.6米的孵化池,池内摆满了6层泡沫孵化器,掀开盖在最上层的绿色草毡,便露出了正在产卵孵化的蜈蚣种苗。
  “这个大棚一共有10万条蜈蚣种苗,每条蜈蚣孵化时都住‘单间’,一条蜈蚣至少可以产幼苗50条,多的可达120条。”湖北裕农养殖公司负责人钟长波介绍。今年两个孵化大棚预计可产出蜈蚣小苗超过1000万条。为了这一天,钟长波一群人持续钻研了5年多时间。
  为什么要开展人工养殖?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对各种道地中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原材料药品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长期从事中药材经营的谢安顺对市场十分敏感。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胡志刚及其团队专注从事蜈蚣人工养殖、良种选育及生态食料等研究,参与编制了随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他表示:“长期以来,中药行业依靠捕捉野生蜈蚣入药,容易带来总灰分不达标、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也对野生资源保护带来挑战,发展蜈蚣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然而人工养殖蜈蚣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特别是病害、相互残杀、逃逸等。
  钟长波是较早一批开始人工养殖蜈蚣的人。2019年,他初试水1000条,结果存活率只有40%,铩羽而归。
  2022年,湖北田丰以“院士专家企业行”为契机,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裕农三方合作共建“随州金头蜈蚣”人工智能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在蜈蚣种质资源评价、仿野生抚育和人工智能养殖技术、分子标记、药材规格等级标准、物质基础、药理药效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同时,湖北裕农也聘请了生物专业技术人才喻有虎担任技术总监,逐一攻关蜈蚣人工养殖的“卡脖子”难题。
  “养殖要特别注意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来分群、分池饲养,否则蜈蚣容易相互撕咬。饲养的环境如果被污染就容易得黑斑病,喂食不恰当容易导致肠炎……”这些都是喻有虎的实战经验。
   仅从食物来说,最初是动物内脏和边角料,随后研制了配方饲料,目前以黄粉虫等软体昆虫的活体为主,正在研究以蟋蟀作为最新的食物。喻有虎表示,通过不断替代,食物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新鲜,蜈蚣也更加健壮。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指导和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大量的实验探究和多年的养殖经验,目前已开发出适合蜈蚣各生长阶段的专用饲料,研制出防治蜈蚣肠炎、黑斑病、绿僵病等病害的生态药品,初步完成优质种质资源筛选,蜈蚣存活率达到了80%以上。
  胡志刚教授表示:“将深化校企合作,针对蜈蚣品种选育、食料研发、疾病防控、医院制剂及产品开发等环节继续开展科技攻关,科技赋能‘随州金头蜈蚣’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龙头带动持续壮大富民产业
  由于蜈蚣需要冬眠、夏眠,一年的生长期只有四五个月,十分省时省力。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农户在家门口找到了增收的新门道。
  61岁的喻芝桂是其中一员。“过去种香菇,现在年纪大了,想边带孙子边找个比较轻松的事情做做。”她听人说养殖蜈蚣不需要太大劳力,就买了几百条进行尝试,苦于没有技术,效果一般。7月2日上午,她专程从三里岗镇来到裕农养殖基地学习取经,准备回去继续干。
  在淅河镇沙河村村民余功玉家的三楼,不久前刚刚建起了5个蜈蚣养殖池。余功玉过去在深圳打工,今年回乡后经过考察,决定试着养殖蜈蚣。他从基地买了1000条种苗,并根据指导选好了场地、搭建了孵化箱和精养池。
  他算了一笔账:1000条蜈蚣种苗第一年可产约5万条小蜈蚣,小蜈蚣生长一年后,收购价格在1元以上,可实现纯收入2万元左右。蜈蚣寿命一般为6年,两年初次产卵,第三四年达到产卵高峰期,可以实现循环养殖,效益逐年增加。
  目前,裕农养殖基地通过龙头示范和科技带动,在全国各地发展养殖户100多户,同时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养殖过程直播,为广大养殖户解答技术难题。
  谢安顺表示,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和基地的优势,继续开展“随州金头蜈蚣”品种提纯复壮,加大良种繁育推广,在人工仿生态养殖的基础上,探索“人放天养”户外生态养殖模式,加强与全国知名药企合作,助力做大做强“随州金头蜈蚣”产业链。
  记者手记:过去捕捉蜈蚣是“看天吃饭”,如今人工养殖多了“致富门道”。这一转变,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寄托着许多群众增收的新期待。龙头企业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湖北田丰、湖北裕农等为代表的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共同发力,推动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产业发展韧性,也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推广、订单养殖等,实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为乡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