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蓝莓“科技范”变身“致富果”
  • 发布时间:2024-06-13 09:1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村民在冷库里筛选包装蓝莓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冯家园
  我是蓝莓,来自广水市关庙镇三合村。
  当下,正是我大量成熟上市的时候,基地里、打包库房内,采摘我的,包装我的村民忙得不可开交。
  我是去年4月才落户三合村的。我的“生命导师”张永刚从事蓝莓种植10余年,经过多番考察,选择在这里将我“安家”。
  可别小看我。在三合村,我和兄弟姐妹们占据了三四个山头,面积有300多亩,有云雀、法新等多个品种呢。
  有人会问,蓝莓全国各地都有,你有啥特别的?
  看似我长在山上,我的衣食父母可不一般。经过改造,三合村的山被改成了“梯田”,张永刚还从东北给我们运回了各种营养土,与黑土、黄土、羊粪、珍珠岩等混合搅拌成有机质。
  村民们在起垄的有机质中扒个窝,将我放进去固定好,算是给我安家了。
  为了让我更好地吸收营养,他们还铺设了滴灌设置,用手机24小时控制,将有机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液精准地灌到我的根部。
  这样好的环境,我不快点生长不行啊。一年的时间,我和大家伙迅速地长到了近60公分高。
  春天来了,我有些忍耐不住,开出一朵朵洁白的花,花中孕育出一颗颗果实。
  充足的营养下,我的果径可以长到15毫米以上,大的能达到20毫米。
  今年5月,“吃”有机质、“喝”滴灌水的我逐渐成熟了。
  骄阳下,村民们忙了起来。
  他们拎着小篮子,一颗颗地将我摘下来,然后送进冷库。经过分筛机,我们被分成大、中、小不同类型,装盒、打包、装运……我们被送往市场,供大家享用。
  第一年挂果,我的亩产在100斤左右。整个基地,今年的产量在2万斤以上。
  从5月中旬开始,每天都有一辆货车来拖我们,一车就是2000斤。“都送往了郑州市场,一斤40元左右。”张永刚是这样说的,今年预计有近80万元的产值。
  今后两三年,我的产量会倍增,每年实现翻番,最终达到亩产800斤左右。
  “科技范”十足的我,不仅让张永刚看到了希望,也让三合村的村民找到了增收的门道。
  我的成熟期相对较短,采摘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不,本地的村民不够,河南省信阳市吴家店镇的姜长春带着30多个本镇村民前来采摘。
  “从5月28日开始,我们已经连续采摘了10多天了,每天每人能挣100多元。明年还继续来。”姜长春说。
  我成熟的高峰期,基地里每天有100多人忙碌着,采摘、筛选、包装等,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孙成斌也算了一笔账,基地已带动村民务工8000余人次,支出劳务工资40万元。
  看着“莓”好前景,基地准备再扩大。远处的山头已经平整好了,又一批小伙伴即将安家。
  未来,这里将形成2000多亩的蓝莓、柑橘基地,还将配套打造宿营、垂钓、休闲等项目,形成采摘、旅游一体化发展。
  三合村,因我而“莓”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