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差异化种植打开致富门
  • 发布时间:2024-03-18 09:0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气温回升,春光正好。3月11日,位于曾都区万店镇塔湾社区漂水河边的文文蔬菜种植合作社基地里,工人们正在采摘、分拣、装箱、搬运、发货,一派繁忙收获的景象。
  “这个时间段市场上紫线茄很紧俏,供不应求,今天计划采摘1万斤发往武汉。”合作社负责人汪文一边忙着把茄子装箱一边说。旁边,一辆运输车正在等待装车。
  万店镇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镇,汪文家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有30多年了,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蔬菜种植产业日益壮大,汪文和她的家人发现蔬菜种植同质化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种植效益变得很低。
  如何实现突破?经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武汉周边地区大棚种植的茄子以青茄为主,上市时间集中于当年4月至11月,从11月到次年4月左右,武汉市场上的茄子供应处于空白期。
  抓住市场需求,机会应运而生。当时,大家大棚种植的茄子主要是青茄,经过多年种植,从技术到管理到市场,已形成一套很成熟的运作模式。改种新品种,能不能成功谁也不敢百分百保证。
  “只有做了才有可能成功,不做,最终的结果是被淘汰。”汪文决定带头试一试。在和家人商量后,2022年8月,她开始种植紫线茄。
  在汪文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这个基地有137亩,44个大棚,投资了300多万元。现在青茄卖2元左右一斤,我们这个紫线茄能卖到3.5元到4元,按这个行情,预计两三年就能回本。”她信心满满地说。
  走进棚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绿色之中点缀着一些紫色,细长的紫线茄挂于一人多高的茄树上,长势煞是喜人。十来个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茄子。“一天干八九个小时,能有百把块钱的收入,还不错!”采摘工谌书年笑着说。
  “我们这个茄子当年8月栽植,10月中下旬上市,能一直持续到第二年6月结束,采摘期长,差异化种植,主打市场空白。”基地技术负责人冯卫兵介绍道。
  不一会儿,大家摘的茄子装满了一辆三轮车,司机开着车把茄子运到分拣装箱处。采摘好的茄子用塑料桶装着摆满场地,十几个工人按照有关标准挑选出残次品,把符合要求的茄子装入纸箱。“在这里打零工不用出远门,带了孙子,赚了钱,对我们这样的留守老人是个大好事。”62岁的万国华话语中透露着满意。
  汪文介绍,基地平时用工十几个人,高峰时期达到30多人,到基地务工的主要是塔湾周边村组50多到60多岁的人,活儿不是很累,既照顾了家人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大家都愿意来。“蔬菜种植关系着老百姓的餐桌,我将踏踏实实把菜种好,自己致富的同时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富。”对于未来,汪文满怀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