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四宝”的文化味 ——香菇文化的锤炼与形成
  • 发布时间:2021-06-14 10:33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 边银丙


  ●“随州泡泡青”是小白菜在长江流域变异演化而来的乌塌菜变种,是由这一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决定的。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独特的随州香菇文化:敢为人先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顽强、富民裕国的担当、不懈追求的志向。
  ●随州人“吃得苦、耐得烦、下得蛮”的顽强奋斗,锤炼着随州香菇文化。弘扬炎帝神农精神,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直面挑战,将随州香菇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传承弘扬随州香菇文化。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形成特别的“随州四宝”
  吃出智慧的香菇、吃出韵律的泡泡青、吃出力量的拐子饭、吃出浪漫的“东方巧克力”黑蒜,并称为“随州四宝”。
  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情、饮食习惯,汇聚成厚重的地方文化,代代传承。
  湖北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紧挨桐柏山;随州位于大洪山山脉和桐柏山山脉之间,我们现在所处的淮河镇便是在淮河南岸。这里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也是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南阳、南达荆州的荆豫要冲,地理位置特别,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泡泡青:随州泡泡青是当地人们长期栽培驯化与选择的结果。西晋稽金所著《南方草木状》中写道:“至曲江方有崧,彼人谓之秦崧。”小白菜在古代称崧。原始的崧向北至长江流域演化形成了小白菜、乌塌菜和红菜蓬3个变种。“随州泡泡青”是小白菜在长江流域变异演化而来的乌塌菜变种,是由这一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决定的。
  香菇:好山好水出好菇。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光照足、温差大、湿度小、无霜期长,独特的气候造就了随州优质香菇生长的理想环境,成就了随州香菇菇质肥厚、爆纹天然、香味浓郁的极佳品质。
  拐子饭:拐子饭是厨祖詹王发明的一道传统美食。相传詹王在狩猎时发现,野猪的右后腿掌管着方向和驱动,肉质尤其紧实。他遍寻山中天然药材,将药材与野猪放在土罐里慢火熬煮,煮熟后肉块软糯不腻。道地药材和易猎得的野猪,也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关联。
  黑蒜:原材料为广水吉阳大蒜,其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吉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兼南北之长,土壤条件适宜。吉阳大蒜个大、皮薄、味鲜,于2011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地有“每天两头蒜、不去医院转”“大蒜进门、药店关门”等说法。
  二、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独特的随州香菇文化
  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研究食用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将蘑菇文化概括为:把蘑菇情节深植生命的修养、为蘑菇事业奉献终身的自觉、在菌类天地尽情驰骋的自由、让广大菇农致富奔小康的善良。
  我将随州的香菇文化概括为:敢为人先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顽强、富民裕国的担当、不懈追求的志向。香菇的星星之火在随州点燃
  被菇农誉为“菇神”的杨新美先生,1979年受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委托,主持香菇优良菌株的驯化及选育研究,并率领团队到湖北随州设点试种。他当初从国外引进23个香菇菌株,经过三年试验,筛选出了“7925”和“7917”两个优良品种,且在三里岗杨家棚村对栽培技术进行了诸多创新,使当时的椴木香菇产量提高了十倍。
  杨新美是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与近代栽培技术推广的奠基人,开创了随州乃至中国香菇产业的新时代。在华中农业大学和随县三里岗镇,分别立有杨新美先生的铜像,后者是当地菇农自发捐款而立。
  华中农业大学的四代科学家薪火相传,与随州人并肩战斗,用科技知识点燃了随州香菇文化的火种。四十多年来,随州也一直是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
  “吃得苦、耐得烦、下得蛮”的顽强奋斗,锤炼着香菇文化
  随州香菇产业发展、香菇文化形成,是一代代随州人顽强奋斗的成果。
  四十余年来,随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竭力奋斗。随州是唯一同时拥有“中国香菇之乡”和“中国花菇之乡”两块金字招牌的地方,连续三年在随县成功举办的随州香菇博览会影响力逐年提升。《随州日报》等媒体在香菇文化的凝练锻造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裕国菇业是随州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也是全国食用菌出口的领军企业。做食用菌精深加工的品源(随州)现代公司,拥有先进的香菇加工设备,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
  全国劳动模范秦大海培育的菌种销往全国各地,近几年和其子秦京在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功。曾长期任随州食用菌协会会长的戚钦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便一直在随州做食用菌研究,走遍了随州的大小村落推广香菇栽培技术。随州食用菌协会会长许景闻、曾都区九口堰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严贤涛等,一直致力用香菇产业助力扶贫、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直面挑战,传承弘扬随州香菇文化
  近年来,香菇栽培方面的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不断问世,香菇产业未来可期。这其中还有一些是随州人创造的,比如:开发香菇菌棒出菇管理自动化作业装备,重点解决菌棒上架下架搬运的问题;在移动垛台上进行自动化补水、刺孔等操作,大幅度减少用工成本;研发栽培环境智能化控制装备,解决菇棚环境因子自动控制等。
  但是随州的香菇产业也面临着套袋工艺、刺孔工艺、透气工艺等方面的挑战。在栽培技术上,随州香菇种植也有较大改进空间,在技术保障、政策推动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们应该借此次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弘扬炎帝神农精神,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直面挑战,将随州香菇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传承弘扬随州香菇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