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180名能人回乡创业
  • 发布时间:2020-08-15 11:10
  • 信息来源:
  • 编辑:管理员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府河镇涢潭铺村贫困户,在回乡能人创办的蔬菜基地务工。(随州日报通讯员熊晓枝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良英 通讯员 熊晓枝 张立

     
  能人回乡创业忙,助力扶贫建家乡。    
  随州市曾都区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年来吸引180名能人回乡创业。他们带回资金、技术、项目和新理念,搅活乡村热土,改变了村里模样。     

      

饲料老板建蔬菜大棚

     
  8月初,连日高温。曾都区府河镇涢潭铺村7组贫困户魏成秀,每天清晨来到家附近的俊为蔬菜基地干活。她负责管理3个大棚,施肥、采摘、打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每个月能领2000多元工钱,年底还能拿到3个大棚利润10%的分红,肯定干得有劲啊!”57岁的魏成秀说。    
  蔬菜基地的创办者姜伟,1982年出生,早年经营饲料生意、养殖蛋鸭,事业小有成就。2018年,响应政府“能人参与家乡建设”的号召,回村里任职会计。    
  今年初,姜伟投资近300万元,流转土地180余亩,建起119个蔬菜大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利用多年销售饲料和鸭蛋建立的渠道,基地蔬菜销路畅通,直供荆州、襄阳、信阳等地,目前已实现销售额160万元,预计全年可达300万元。    
  “蔬菜基地绑定11户贫困户,每户管理3个大棚,除了日常务工收入,年底还可以参与分红。”姜伟介绍,采摘高峰期,基地每天需要80人至100人干活,淡季时每天需要20多人务工,目前基地已支付工资70余万元。    
  村里还建有鸡鸭养殖基地。姜伟定期从村内及周边村回收鸡粪和鸭粪,用来施肥种蔬菜,蔬菜的残次品等则作为畜禽的食物,互为利用,绿色发展。    
  “今年以来,村里七八家养殖基地的鸡粪和鸭粪都解决了,周边异味消除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安说。     

      

“电商书记”巧念致富经

     
  “小程序里产品和风景图能不能分开展示?产品点进去后要有图文介绍,客户能直接下单。”8月8日,曾都区洛阳镇珠宝山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杨中平和技术人员认真沟通微信小程序的细节。    
  7月中旬,该村举办首场村支书“直播带货”活动,推介香菇、茶叶、葛粉、鸡蛋、蜂蜜等土特产,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根据网友反馈意见,杨中平决定做一个微信小程序,下次直播时上线使用。    
  今年48岁的杨中平是珠宝山村人,曾在福建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10余年,2010年辞职回乡,决心“趁年轻为乡亲们做点事”。    
  珠宝山村生态优良,农产品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打不开销路,卖不出好价钱。如何让山里“宝贝”走出去?在杨中平倡议下,村里成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包装等,依托“供销e家”、淘宝网、爱采购等电商销售平台和微信朋友圈、QQ群等,多管齐下进行网上销售。    
  经过几年摸索发展,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品牌,形成系列产品。“现在我们的土特产远销北京、福建、广东等地。除了本村的,还帮邻村代销,每月销售额近10万元。今年6月还收到一份来自韩国的大订单,下半年每个月要采购几万斤鲜菇呢!”杨中平说。    
  农产品畅销,村民脱贫致富有盼头。贫困户郭永红出过车祸,行动不利索,便在家养了200多只鸡。杨中平隔段时间就上门收购土鸡和鸡蛋。“有了杨书记帮忙,免去来回跑路,我只管多养些鸡,不愁卖。”郭永红说。    
  “只要思想跟上趟,偏远山村也能飞出金凤凰。”杨中平对村里的电商事业充满信心。目前,他正谋划8月下旬进行第二次直播带货。“我准备去田间地头,现场为网友讲解,让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两兄弟创办扶贫车间

     
  8月5日,曾都区万店镇小河沟村金一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女工们聚精会神地工作,不同零部件和各类线材随着机器传动变成了产品。    
  “这是变压器,主要用于手机充电器、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公司负责人董建介绍。    
  小河沟村交通便利,212省道穿村而过,村子紧邻万店镇区,距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很近。部分村民在家种植蔬菜,其他人主要靠在外务工增加收入。孩子入学后,闲下来的妈妈们非常期待家门口能有一家企业可以务工。    
  2016年,董建和弟弟董科响应“能人回乡”号召,从深圳回到小河沟村,注册成立公司。经过发展,去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    
  “公司生产电子元器件,工作要求耐心细致,非常适合女性就业。我们目前有员工100多人,主要是周边村民。为了便于员工照顾家里农活和子女就学,公司采取计件考核,多劳多得,中途有事还可以请假,非常灵活,员工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董建介绍。    
  今年45岁的林焕琼是小河沟村贫困户,丈夫意外受伤失去劳动能力,孩子尚在上学,都需要她照料。由于不能外出务工,家庭生活困难。公司成立后,她第一时间应聘上岗,现在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缓解了经济压力,还能就近照顾家庭。    
  “目前长期在公司上班的贫困户有16人,此外还有6名贫困户利用闲余时间打零工,按每小时10元计算报酬。”董建说,还将扩大公司规模,建设标准化厂房,同时配建职工宿舍,满足距离较远村民上班和照顾子女上学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