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穿”古今
姜水河畔,再起八佾之舞;桐柏山间,探寻山水之趣;桃园深处,体验采摘之乐。初夏时节,㵐水流域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光”。
来到田王寨风景区,从山脚顺着游步道拾阶而上,山风习习,清爽宜人。一段段古城寨墙,唤起人们的岁月记忆。这里有着“华中第一寨”之称,现有保存完好的寨墙约15公里,均由石块垒砌而成。史载,元朝末年,桐柏山田姓农民聚众起义,自称田王,立寨固城山,养兵聚将,训练兵勇,寨名“安和”;清咸丰四年,该寨增扩加固,寨内设有瓮城、峰火台、集市等。
2017年,随县田王寨景区对游客开放。在这里,人们感叹古城寨建设之奇,领略自然风光之秀,却鲜有了解,这里还是㵐水的源头。
㵐水流域工农业发达,产业特色鲜明。
其中,㵐水随县境内干流全长约101公里,是随县人口较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达百亿元。其中万和镇是我国闻名的慧兰之乡,尚市镇是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厉山镇为随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就位于㵐水河畔。
以水塑城,以水兴城,以水润城。2009年,新随县成立。新县城建设选址㵐水河畔的厉山镇九里墩村,在坡岗地上建起一座新城。建设者们拦河筑坝蓄水,烈山湖应运而生,清澈浩渺的水淼为县城注入了灵动;左右两岸,湖道治理与滨水风光带建设同步推进,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也给人们休闲游玩提供了好去处。
㵐水孕育的随县,是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缅怀始祖功绩,弘扬伟大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共襄复兴伟业。从2009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廿六都会在随县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烈山脚下,共拜人文始祖。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炎帝神农精神也深深激励着随州儿女。㵐水中段的随县尚市镇,是有名的“旱包子”。上世纪90年代,当地群众跳出传统思维,寻找粮棉油以外新的发展模式,尝试油桃、葡萄种植,破解“靠天吃饭”难题,最终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㵐水河下段,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扛起产业发展的大旗,应急产业、香菇产业等蓬勃发展。
5000年农耕文明,百余年山寨文化,桐柏山红色文化,流淌不息的㵐水河,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绪。新时代,矗立㵐水河畔,人们重新思索与河流的关系,积极治水、护水、兴水,全力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河湖,促进人水和谐。
封江口水库
“一河一策”开良方
初夏时节,沿着㵐水行走,所到之处,复工复产的号角铿锵——
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提速,跑出疫后重振“加速度”;厉山、万和等镇田野里,人们忙碌进行夏种夏插;尚市镇连绵油桃园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㵐水是我市市级10条重点河流之一,是府澴河的重要支流。
2018年,在市级河长领导下,市河湖长办联合㵐水河长联系单位,编制了㵐水“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明确㵐水治理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为:到2020年,㵐水流域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得到有效控制,河道生态基流得到保证,入河集中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在河道跨县(区)界断面设水质监测站,㵐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三类;完成河道管护空间划定和水域岸线登记工作,基本解决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相关问题;建立河道长效管护机制。
该方案全面梳理了㵐水河流现状、治理和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㵐水具体情况,从水资源保护、河道行洪安全和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6个方面分别提出㵐水治理保护的目标和指标,确定㵐水河治理保护的30项主要任务。随县、曾都两地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编制了县(区)㵐水“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制定了具体措施和责任清单,对工作目标和责任进行了再细化。
“‘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明确了河长制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是‘指南针’和路线图。”㵐水河长制工作联系单位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随州市㵐水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明确的总体目标,随县、曾都两地组织对㵐水河开展㵐水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基本情况调查,摸清㵐水河管理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编制了县(区)㵐水“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对工作目标和责任进行了再细化,制定了具体措施和责任清单,有力有序推动各类问题解决。
㵐水车水沟治理后
"一季一督"解难题
“巡河发现‘花溪泵站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消力池,形成黑臭水体’”。去年4月,㵐水市级河长签定2019年第1号河长令《关于切实做好㵐水河巡河发现问题整改全面推进㵐水河长制工作的通知》,将相关问题反馈到市住建局,督办解决。
市住建局收到河长令后,高度重视,迅速安排人员现场踏勘,并按要求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人和整改时限。针对巡河发现的“花溪泵站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消力池,形成黑臭水体”问题,该局经现场核查,主要是花溪河下游居佳花园片区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导致花溪河泵站消力池水体黑臭。市住建局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一方面组织市排水管理处定期对花溪河消力池污水进行抽排,通过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汇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确保此处污水不流入白云湖造成水体污染。同时,为彻底解决该处污水直排问题,市住建局提请市政府,将该小区污水改造纳入2019年度城区管网错接混接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消除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这是㵐水河长亲自抓工作落实、推进问题整改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2日,市委副书记、㵐水市级河长冯伟带队巡查㵐水时强调,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各地各部门要扛起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做好河长制各项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一季一巡河,一题一督办,件件有结果。市河湖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市级10条重点河流中,㵐水河长制工作成效明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市级河长巡河督办力度大,坚持问题导向,市级河长每季度开展一次全线巡河,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河长令的形式,及时开出“整改通知单”,督促相关县市和单位抓好整改。
随手翻阅㵐水2019年4月份巡河台账看到,当季全线巡河中,㵐水市级河长重点到青年路大桥、花溪泵站、㵐水二桥等地,查看当时出现的㵐水绿色漂浮物;到随县污水处理厂,查看提标改造工程进展情况;到㵐水支流姜水河,查看姜水河截污改造工程进展情况。
针对当次巡河发现的问题,㵐水河长签发2019年第1、2、3、4号河长令,敦促市住建局、白云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曾都区和随县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各地各单位在接到整改通知后,现场踏勘核实,制定整改方案,推进工作实施,形成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工作机制。如今,在㵐水河长制工作中,这样的督办已成为常态。仅2019年,㵐水市级河长下发河长令12个,要求相关单位督办整改问题19个,已经整改到位17个,有2个正在整改中。
花溪小渠黑臭水体治理后
"三年收官"再出发
繁花落尽,绿意渐盛。夏日的㵐水随县城区段两岸一片葱茏,每到夜幕降临,这里乐声回扬,舞步翩翩。
新316国道㵐水大桥上游,河岸整修一新,河堤内侧铺上了嵌草砖,透气透水,河道内外生态系统连为一体。近几年,各级水利和湖泊局在河道治理项目建设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项目注入“绿色生态基因”。在㵐水曾都开发区至随县厉山一桥段整治治理项目中,就采用了这一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两岸护坡及亲水平台扮靓了河道环境,也成功经受了多次强降雨和洪水考验。
发挥项目在河道治理中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市水利和湖泊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大力推进㵐水及支流河道治理工程。
曾都区乡投金龙湾砂场
在随州城区㵐水二桥看到,前几年实施的㵐水河堤星光段二桥至水岸国际段河道治理项目,已成为市民休闲的聚集地。在烈山脚下的㵐水支流姜水河看到,疏通治理后的河道两岸埋设了污水收集管网,新建了游步道、石材栏杆,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位于封江水库下游的㵐水河车水沟段,2018年启动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河道疏挖清障、护砌岸坡、加固堤防、拆除重建小型涵管等,有效改善了该段面貌。
随州河道砂石资源丰富,受利益驱使,非法采砂一度猖獗,严重破坏了河道面貌和生态功能。2019年2月,曾都区探索通过乡投公司这一国有平台,对河道采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联合执法的“四统一联”管理模式,实行开采与加工、销售分离的生产模式,较好解决了河道采砂乱象,既增加了地方政府收入,又保障了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用砂需要。其中金龙湾砂场自2019年2月运行以来,营利收入达到6000余万元,同时在采砂过程中对该处8公里河道河床进行了平整和修复,河道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我市积极推广曾都做法,实现了全域河道采砂由国有平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受到了中央扫黑办特派督导组肯定,认为其既消除了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又保证了市场供应,为全国开展行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桐柏山是㵐水河源头,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随县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山水资源,发展旅游项目,努力实现从“卖资源”到“卖风景”转变。
我市还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㵐水流域各乡镇、工业园区相继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告别污水直排。各地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农业面污染治理,关停了一批畜禽养殖场,有效改善了㵐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2019年,曾都对辖区㵐水河段进行全面摸排,强力执法,拆除违章建筑24家,严厉打击侵占河道违章建设行为,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
曾都区两水河段堤脚违建拆除
河道换新颜,满目尽碧波。
2020年是㵐水河长制工作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市级河长的领导下,市河湖长办将协同㵐水河长联系单位,协助河长做好巡河工作,督促各级河长和地方政府,强化河道空间管护,常态化开展河道“清四乱”,联合各地各部门开展综合治理,努力防止采矿、工业、农业、养殖业对水源的污染,保护一河碧水入随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