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要失业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业了。”5月27日,在曾都区洛阳镇黄金堂村,2组贫困户黄家法感叹道。
51岁的黄家法多种疾病缠身,不能干重体力活。之前,他和妻儿在北京打工。受疫情影响,他和妻子滞留在了村里。多年不在家里,也没有发展产业,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就在黄家法发愁的时候,村里帮夫妻俩提供了公益性岗位。
“两个人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用几天时间把承包的4公里路段的保洁工作做好,一年就能增收4000元。其他时间在附近打打零工,增加收入。”黄家法算了一笔账,“自己身体不好,年纪也大了,在家里更方便舒心。”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村有13名贫困户外出务工受到了影响。就业问题不解决,就有返贫的风险。”黄金堂村党支部书记郭远红介绍,“疫情期间,村里及时对不能出去务工的贫困户进行了摸排,第一时间掌握了动态。”
根据上级政策,黄金堂村拿出近20万的光伏扶贫发电收益资金,在原有保洁员岗位的基础上,新开发绿化员、防火巡查员、护路员、护河员、治安巡逻员、疫情防控员六种岗位,岗位数在之前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61个,优先兜底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就近就业增收,确保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岗位的确定通过了村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后,将程序和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开。”该村纪检委员刘晓慧表示,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确保公益性岗位真正惠及贫困户。同时,每个月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来发放工资。
“保洁员11名,负责将所有住户房前屋后垃圾清扫干净,杂草柴禾堆放整齐;绿化员4名,将全村花坛苗木、绿化带、行道树修剪整齐;防火员11名,对全村所有山场进行巡查,做好宣传,有火情及时报告扑救……”在责任分工表上看到,每种岗位都明确了职责,岗位设置针对村里的发展实际突出了重点。
水清、路畅、村美、人安,黄金堂村一天一个样。“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公益性岗位,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激发了内生动力,还可以推动村级事务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一举多得。”郭远红表示,“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目前村里通过吸引能人回乡,发展了水果种植、稻虾养殖等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也将带动越来越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12250个,每村设置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达10个以上,占全市贫困劳动力务工总量的22.8%,今年以来已利用光伏发电收益支付劳务工资达1300余万元,有效降低了贫困群众返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