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纵深推进区域发展布局系列评论
  • 发布时间:2022-03-04 10:0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日前,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要求聚焦功能定位、聚焦目标要求、聚焦协同共进、聚焦高质量发展,以策略精准保障战略实施,做强“一主引领”,促进“两翼驱动”,打造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本报今日转载湖北日报“纵深推进区域发展布局”系列评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以实际行动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刻把握区域发展的本质和重要特征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目标定位,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策略。我省研究确立和启动“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来,“一主引领”动能强劲、“两翼驱动”羽翼渐丰,“全域协同”多点开花,形成了齐心协力、左右联动、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我省农历虎年的“新春第一会”,聚焦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和推进县域经济这一主题,吹响了把实施区域发展布局向纵深推进的响亮号角。
  实施区域发展布局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区域发展布局,首先要从战略上认识、思考和把握区域发展布局,深刻认识到区域发展重要特征是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及其引领、辐射、带动的协同发展,本质是全域发展、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托城市尤其是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辐射、带动,这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区域协同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而区域协同发展集中体现为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区域发展的过程往往就是人口和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发展地区集聚的过程。遵循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更大力度纵深推进区域发展布局,着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局面。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是我们把握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解决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抓手。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中心任务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抓手就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和“三个没有变”“三个一定能”的殷切期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奋力推进区域发展布局提质加速、走深走实。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既是对湖北历史经验的成功总结,也是湖北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关乎湖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考量。从历史维度来看,“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是在继承湖北近20年区域发展实践探索基础上,根据新的省情实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优化完善发展内涵、空间布局、实践要求而形成的。从现实维度来看,湖北当前各类发展要素已逐步进入由松散到紧密、由浅层到深层、由单向到双向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无论从产业链升级、创新链协同,还是环保共治、民生共享都需要通过实施区域发展布局,推动资源要素集聚集成、高效配置,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依托的经济发展格局。从未来发展维度来看,要素资源的流向是非均衡性的,哪里环境好、功能强,哪里要素集聚好,哪里就会发展得好。区域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我们要在破题开篇、成势见效的基础上,更加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用推进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的强大发展气场,纵深推进区域发展布局提能升级、再上台阶;用区域发展布局的深耕厚植、久久为功,巩固拓展我省当前良好发展态势,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兴县” 多点支撑、多极发力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湖北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确定后,需要以正确的战略和精准的策略来推进落实,在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是我省的战略目标,“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策略。从具体战术上讲,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要从五个层面认识和把握:
  做强“一主引领”,既要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其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及其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武汉要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持续在增强功能、加快发展、提升能级上进一步昂起龙头,以武汉首位度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显示度;武汉城市圈要坚持“九城即一城”的理念,进一步拓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的广度和深度,以一个个打破壁垒、拆除藩篱的小切口,做好同城化的大文章,打造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城市圈。
  促进“两翼驱动”,包括襄阳、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和两翼城市群。襄阳要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要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两个万亿级的两翼城市群要加快一体化,成为全国非省会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构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
  建设若干“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荆州要打造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黄冈要打造鄂东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要打造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以市域发展更好引领县域发展,以县域发展更好支撑市域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发展产业、集聚人口为重要突破口,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好县域发展攻坚战和整体战,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要坚持“守底线”“上层次”并举,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持之以恒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基地、育引大龙头、打造大品牌、实施大创新,加快壮大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产业化强起来,让农民荷包鼓起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区域发展布局实施的各个层面,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任务。各个层面、各个主体要把握区域发展布局的辩证法,紧紧围绕“发挥什么作用”找准目标定位、体现担当作为,围绕“怎样发挥作用”确定工作思路、重点举措,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找准工作切入口和着力点,既要战略坚定,也要策略精准,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兴县”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
  

区域竞争是综合比较优势竞争,是城市、城市群的竞争。衡量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很重要的是看其功能。城市各方面功能愈强,对各类要素特别是高端要素的集聚、配置、辐射能力愈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和软实力就愈强,全域高质量发展就愈有底气。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中,既要发挥优势、锻造长板,又要正视差距、正视问题、补齐短板,不断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
  城市的服务功能、贸易功能、金融功能等,往往依附于城市发展。一个地区开放、口岸、贸易、金融、资本功能不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经济发展不够。必须正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我省的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和农业基础优势认识相对充分,但对城市作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经济和城市软实力迫切需要在区域发展布局中进一步凸显、进一步强化。
  具体来看,大武汉有规模之“大”,但综合功能还不够强,需要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市场枢纽功能、对外开放交流功能,以武汉首位度提升城市圈显示度。与全国同类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经济综合实力排名靠前、总体领先,但其辐射力、影响力与自身禀赋还不相称。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相对弱小。省内多个市州还普遍存在中心城区偏小,城市形态不丰富、城市功能不强、要素集聚尤其是人口集聚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和带动。
  因此,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补齐城市功能等短板尤为重要。要把花湖机场作为我省强化开放功能的“翻身牌”来打,加快建好“双枢纽、多支线”开放格局,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内陆“新沿海”;要加快打造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把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低成本和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做强做优,切实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区域发展上必须多点支撑、多极发力,任何一个地区成为“木桶的短板”,全省的位势就起不来。进一步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才能推进区域发展布局提质加速、走深走实。 

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
  

湖北全域协同发展,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2021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万亿元台阶,县域经济贡献至为关键。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省县域发展基数较低、块头较小,做大增量仍然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所在。把实施区域发展布局向纵深推进,既要重点突破,也要整体推进,打好县域发展攻坚战和整体战,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必须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必须看到,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个地方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产业革命的洗礼,是难以发展起来的。没有人口的集聚就难有要素的集聚、产业的集聚;没有产业的集聚、要素的集聚,也难有人口的集聚。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快人口集聚、拉动经济增长、切实改善民生。
  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推进县域经济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三百”工程,要见苗浇水,拿出更加细化精准、富有成效的举措。对有希望进位、冲刺、入库百强的县市,进行重点倾斜、重点扶持,精准浇灌、滚动实施,在要素保障等各方面排查分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激励更多县市瞄准全国县域百强争先进位。
  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激发动力和活力。纵深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能减的尽量减、能放的坚决放,确保下放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在干部任用、资金奖补、发展考核等方面打出一套激励组合拳,最大限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松绑赋能”,营造县域经济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县域经济是充满活力和蕴藏潜力的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就要有突破性的理念、突破性的行动。打破区位决定论、交通瓶颈论、资源制约论,破除按部就班、小进即满思维,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以招商扩大增量,以技改盘活存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文章,就一定能打好县域发展攻坚战和整体战,以县域“小精彩”拼成全域“大精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