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创新发展纪实
  • 发布时间:2017-10-24 09:1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大洪山是湖北省惟一一座独立内山,绵亘宜城、枣阳、随州、钟祥、京山、安陆6个市县区,为中原之枢,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千年佛教名山,一品养生天堂”的美誉。

  近五年来,大洪山根据“佛教名山、养生天堂”的总体定位,按照“顶天立地”的总体布局,携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累计投资近15亿元,在山上加快推进景区景点建设,不断增强景区吸引力;在山下全力推进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构建景区发展新格局。从山上到山下,从佛教名山到美丽乡村,奋力实现了从“养在深闺待人识”到“全域旅游,四季可游”的华丽转身。

全域发力筑牢动力支撑

  在景区发展过程中,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注重规划先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先后聘请北京大地风景、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对景区规划进行修编。《大洪山核心片区旅游概念性规划》已完成省、市评审;立足高起点,先后完成了《大洪山核心景区保护规划》、《长岗镇总体规划》、《长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文本,2016年4月还正式启动了《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景大洪山旅游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规划思路为:“一心一带四片区”(“一心”即核心景观区的全面提档升级;“一带”即百里画廊大洪山景观带;“四片区”,即:黄木淌村的“花果海基地”、珍珠泉村的“民宿示范区”、长岗新区的“伴莲湾养生禅养区”、东庄畈村的“原石部落旅游区”),“众星拱月”强引领,“中国特色小镇”促辉煌,奏响全域全员全发力的冲锋号。

  大手笔策划,大师级打造,按照“传世杰作、不可复制”的理念,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景点建成运营。2011年5月,宝珠峰标志性建筑大慈恩寺金顶落成;2013年10月,大慈恩寺全堂佛像开光;2014年10月,大洪山核心景区旅游内循环路全面建成;2017年8月,大洪山慈恩小镇概念性策划方案评审会召开,一个以中国山水禅度假目的地为主题定位的慈恩小镇项目将在未来两年内建成。此项目将围绕“山水野奢、禅乐生活”文化主题,突出稳居“高”位,打造鄂北旅游虹吸口、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创造“精”品,紧扣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中国旅游新模式;做足“新”意,创造性落地人间佛教、打造山水禅游新标签等具体定位。在总体风貌上,将围绕旅游六要素,凸显大洪山风俗民情,融入禅学审美,打造街、巷、院、馆、林、溪、潭回互流转的野奢度假山镇……大慈恩寺,邀请清华大学古建筑学家王贵祥教授亲自设计;建筑工艺,源自清代“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教授;大慈恩寺山门的三十三观音壁画,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亲笔临摹,造型别具一格,画面栩栩如生。

绿色发展筑牢环境支撑

  全方位打造生态屏障。严格划定森林严管区。在核心景区和重要道路沿线500米范围内划定了5800亩森林严管区,严管区内除旅游公用设施外禁止开发建设,全面管护景区森林资源。加强重点污染源管控工作。今年7月24日,大洪山召开畜禽养殖场关闭拆迁工作推进会,部署景区内6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按期做好关闭拆迁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扬尘污染的综合整治,推行服务行业的清洁生产,推广清洁能源。加强道路沿线绿色规划管理。2016年,利用“百里画廊”建设机遇,在333省道沿线流转土地2000亩,栽植各类花卉苗木,建设大洪山植物园,打造大洪山西入口景观示范带。在景区旅游公路、通村公路沿线扩大栽植特色花卉植物,在麻竹高速大洪山东连接线沿线实施亮化、绿化工程,打造景区东入口旅游观光景观带。2017年启动了涢水河源头治理二期工程,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清理河床、修筑河堤护坡、铺装石板及鹅卵石人行道,安装大理石护栏、地下管网,全线绿化亮化,预计在年底完工,完工后,将长岗镇区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连成一线,集“观光游憩、休闲娱乐、乡野体验”于一体,成为展示大洪山生态治理工程的又一名片。

  全领域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认真落实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促防,以奖代补”政策,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转运、处置便捷化。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在各乡村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决策部署,景区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即将竣工;加强环境整治平台建设。以“洁美家园”大行动、“百里画廊”建设为抓手,实施村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动员全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景区各村实施了以拆除和改造茅厕、牛栏、猪舍、鸡棚、柴房,清理堰塘、河流及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五改、四化”工程。同时,在省道沿线重要节点,改造村湾7个,建成乡村文化广场8个、乡村休闲游园8处;硬化道路及场地逾十万平方米,拆迁、改造农房近300户,极大地美化了景区形象。

  全地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大洪山在全市率先实施环卫外包,成功经验在全市普遍推广,目前环卫外包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已由集镇向周边村庄延伸。借鉴环卫外包模式,景区大胆试水,积极探索开展绿化外包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动作,广大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极大增强,景区所辖长岗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镇”、“湖北省卫生镇”、“荆楚最美村镇”、“湖北省旅游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等多项殊荣。

产业转型筑牢实力支撑

  近年来,大洪山立足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助推景区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逐步转型,助推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17年景区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启动了333省道沿线7个村、5个民宿试点建设,引导景区居民自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成功运作后再逐步推开;地处核心景区的绿水村村民甘氏兄弟、徐氏兄弟利用景区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和林地资源,办起了大鲵养殖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效益凸显。

  依托大洪山良好的气候资源,在山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东庄畈村有机农业体验示范园和黄木淌村鸭稻种养项目,两大项目以蔬菜、鸭稻产出为主要内容,经过一年运作,实现经济产值近500万元。6月15日,一期500亩基地出产的成品蔬菜打包装运直供北京餐桌,“大洪山的味道”走向全国。10月13日,试种成功的大洪山鸭稻面向大中城市销售,一经投放便供不应求。同时做实农业合作社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规划布局,突出农业发展生态性、安全性、高效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完成了绿水村“农家乐”接待一条街、珍珠泉村长寿谷大米专业合作社、黄木淌村水果采摘基地、庹家村花卉种植合作社建设,各合作社已形成规模,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景区生态发展再添新篇章。

  “旅游+扶贫”模式全面推行。2015年以来,景区按照“连片开发、产业带动、规模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产业帮扶为抓手,在贫困户中实施订单农业、养殖业、香菇产业和星级农家乐等,全面推进旅游产业推动贫困家庭脱贫工作。仅建成特困户农房就投入800余万元。2017年,大洪山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成功发放。按照“政府搭台子,企业唱主角,农民得实惠”原则,通过“分贷统还”,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持续将旅游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工程推向深入。

  风正时济,自当扬帆破浪。大洪山,承载着无上的光荣与梦想,奏响筑富强美的华彩乐章阔步走向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