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礼仪之都,彰显城市文化特质
  • 发布时间:2023-05-29 09:0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礼仪之都,彰显城市文化特质

——癸卯年寻根节系列述评之四

神农风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礼仪”,被称为“礼仪之邦”。
    何为礼?《礼记·乐记》说:“礼也者,报也。”“礼”最初源于人性自然的流露,体现为下意识的恩情回报。经过延绵传承,礼制则是一系列行为规范,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礼仪仪式、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
    据记载,自夏商兴起礼仪,至周朝制礼作乐,经孔孟等诸子百家倡导完善,建立起一套礼乐规范,礼仪为社会治理提供依据和遵循,也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周公制礼作乐,一方面是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乐舞享受规模对应八佾、六佾、四佾、二佾等;另一方面就是继承殷商青铜工艺优良传统,铸造出更加精美的青铜器物,以此承载礼乐制度,比如九鼎八簋等。欧阳修的《新唐书·礼乐志》中说:“孝慈、友悌、忠信这些伦理道德,必依凭于居处、动作、衣服和饮食。”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礼都要借助一种特定的仪式和器物来表达其内涵,礼之意义寓于礼之仪、器中。
    在周朝时期,编钟作为大型礼乐重器,往往都会在天子诞辰、祭祀祖先、将士凯旋、重要宴请之时奏响,充分说明编钟在古代社会的重要礼仪象征作用。  长达700多年的曾(随)国,是周天子分封在南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目前考古发现的16位“曾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精美的青铜文物,叙述着历史的辉煌,也讲述着礼乐文明的精彩。
    从出土文物看,编钟几乎成为曾侯家族陪葬的“标配”,也昭示着曾国有着制作大型编钟的文化传统。近年来发掘曾国贵族墓地发现青铜礼乐器近600件,其中不同组合的编钟竟有上百件之多,包括曾公求编钟34件、曾侯宝编钟被盗后尚存15件、曾侯得编钟20件、曾侯宝夫人芈加编钟被盗后尚存19件。
    特别是1978年出土于随州的曾侯乙编钟65件,至今仍是中国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为宏伟的一套编钟。其巍峨、完美的“曲悬”架式,与配套的曾侯乙编磬,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曾侯乙以他的诸侯身份和音乐天赋,采用集纳、荟萃、组合的方式,对春秋时期的列国编钟进行重大的艺术再创造,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乐器制作的高超水平,书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还展现了在文化突破的“轴心时代”,人类理性能达到的高度。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认为,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在随州这片土地上,始祖炎帝制琴做弦开创了礼乐之先,曾国诸侯传周礼而兴礼乐,隋文帝杨坚也运用礼乐经国序民等,使得礼乐文化在此滋养、发展,成就了“礼乐相济、天人合一”的礼仪之都。
    何以是随州?从地理位置上来讲,随州倚靠“方城夏道”、掌控“锡行金道”、居于“随枣孔道”,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融合、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节点。从文化传承来讲,随州兼容包蓄商周方国融合、隋唐民族融合的礼乐文化,形成了“信义由礼、乐合来仪”的城市文化特质。
    礼乐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礼制、礼仪逐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期,传承与弘扬礼乐文明,可以彰显正能量,营造向上向善的文明城市气质。
    弘扬礼乐文明,并不只是一味复古。《礼记》中说:“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礼乐的施行,关键在于以“敬”为先、以“和”为贵。《礼记》还明确指出:“礼,时为大。”与时偕行、随时损益,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特征。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传承自夏朝开始的祭祀炎帝礼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优化拜祖仪程,提升拜谒炎帝的仪式感、神圣感和参与感,已将寻根节办成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名片、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凝聚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的桥梁纽带。此为“敬”也。同时,我们还弘扬炎黄二帝盟誓、楚王奔随赠镈钟的信义精髓,秉承“修政而亲兄弟之国”“民为神主”等“和合”思想,诺必行、行必效,坚持守礼守信、重诺重行,构筑城市发展与企业壮大、人才成长相融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此为“和”也。
    荀子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国学大家钱穆曾经指出:“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前不久,在陕西西安,中国-中亚峰会上,“大唐盛礼”迎宾仪式,把礼、乐、舞相结合,展现出了礼仪之邦的大度雍容。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新时代,我们要彰显中华礼制文明的伟力,把握中华礼仪文化的精神,发挥中华礼仪文化的现实效用,借鉴中华礼乐文明,吸收其精华,建立规范的礼制仪轨,有助于擦亮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乐文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所在,也是我们砥砺前行赖以站稳脚跟的基石和依持。我们要以自新的礼乐文明自立,继续擦亮“神韵随州、一见钟情”的礼乐文化品牌,加强曾随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快考古遗址的串珠成线,加速以曾随文化为核心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创新文旅产品,让代表曾随礼乐的文物“活”起来,讲好礼乐文化故事,坚持以文聚魂、以文兴旅、以文塑城,进一步彰显随州作为礼乐文明的精神之源、精典之都、精美之器、精致之治,推动随州成为远近闻名的礼乐之都旅游目的地。
    中国各种礼仪礼教千百年来绵延传承,礼仪成为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还要“以礼乐化人”,使世道人心各就其位、各行其是,与“创文创卫”、精神文明建设等结合起来,秉持仁爱诚敬,将礼乐文化资源转化为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塑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城市文化氛围,助力社会有序运行、城市发展演进。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礼乐文明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随州要持续深入推动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礼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创见性发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凝聚随州“信义由礼、乐合来仪”的城市精神,持续叫响随州礼乐文化品牌,加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动力,为民族复兴贡献随州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