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曾随礼乐,礼乐文明的一颗明珠
  • 发布时间:2023-05-26 08:3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曾随礼乐,礼乐文明的一颗明珠

——癸卯年寻根节系列述评之三

神农风
    “谁拾起他留下那把琴,谁的歌穿越了时空,谁在堂前舞编钟,谁的梦又与谁同?”
    随州市博物馆编钟演奏厅,一首《梦随心动》婉转悠扬,把人们带入那远古的神农时代。
    汉代桓谭的《新论》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结弦为琴天地和。炎帝神农创制五弦琴,首开通过音乐娱乐大众、教化世人的风气之先。至尧舜时代,古人开始用金、石、丝、竹、土、革、匏、木八种材料制作乐器,奏出和谐悦耳的乐章,叫作“八音克谐”。
    《乐记·乐礼》载:“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西周时期,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的政治秩序,周公在革新夏礼、殷礼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形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使礼仪文化从之前的祭祀文化开始转化为对人的礼乐文化。乐和礼从此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对人的外在行为进行规范,乐是对人的内在精神进行熏陶,礼与乐共同作用于人格修养和社会生活。礼乐之道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也由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礼乐复兴,以及后世诸子的反复改铸和“理”的注入,“礼”终于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有力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以及是非善恶观念,礼乐文明成为中国自先秦以来三千多年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因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中华礼仪之邦。”
    周代制定礼乐,形成了一整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礼乐制度。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这些礼通过一定的规则、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与礼相配合的乐,包括乐曲、舞蹈和歌词,是行礼时的艺术呼应。“六舞”“六小舞”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支柱。
    《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有了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之以乐的感染,便能同一民心,成就“治道”,这正是周代制礼作乐的深远用意。
    周王朝对礼乐文明的高度重视,推动礼器、乐器的制作和音乐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当时正处青铜时代,从周天子到诸侯国君纷纷藏礼于器——制作青铜礼器、乐器以彰显国威和尊严。周朝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文明发展的高峰,而曾随礼乐文化则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此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提供了实证。
    打开700年“曾(随)国史”,几乎每一座曾侯墓都有大量精美青铜器出土。而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则是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它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包括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等。其中,有青铜器6239件,有曾侯乙编钟、尊盘、鹿角立鹤等9件国宝级文物,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器物之精美珍贵,为中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所罕见,堪为古代世界文化科技之大观。特别是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彰显了礼乐文明的精美之器和华夏正音,展现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恢宏气度,也奠定了随州作为中华礼乐文明之城的厚重基石。
    曾侯乙编钟共65件,重达2.5吨,以其数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艺之精、气势之大,被誉为“编钟之王” “世界第八大奇迹”等。它形制精美,纹饰瑰丽,每个钟体能发出两个乐音,即“一钟双音”,音域几乎接近现代钢琴,能够旋宫转调演奏完整的乐曲,是物理学、铸造学、音乐学、工艺美术学等多种学科融合的结晶。与编钟一同出土的音乐文物,有编磬、建鼓、琴、瑟、篪、排箫、笙等,总计达125件。这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宫廷乐队”,堪称中国青铜时代礼乐文化的巅峰。令人称奇的是,在曾侯乙墓中竟然发现了在我国秦汉时期失传的五弦琴,这印证了神农生于随。从炎帝神农创制五弦琴到曾侯乙铸造编钟,也体现了礼乐文明在随州的一脉相承和发扬光大。
    如今,被誉为“国宝”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经常在重大庆典和外交场合亮相,成为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明、传递和合之美的文化使者。
    重视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礼的灵魂在于仁、核心在于敬,礼要有情、应时、合理、守中等,既使人修身养性、谦和有礼,又能体悟正道、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
    礼乐文明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可或缺。对于共同体而言,礼意味着秩序;对于人际交往而言,礼意味着尊重;对于个体而言,礼意味着教养。礼乐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礼乐文明的内涵和现代价值,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让礼乐参与到社会伦理与文化的建构之中,发挥“礼序乐和”的积极意义,构建和谐友善的命运共同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礼乐的表达需要一定的形式,要有仪式感和参与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集体仪式对群体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相关的仪式和程序可以推动产生群体凝聚力,激发团结奋斗的精神。2021年7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办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已经连续14年举办,增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许多来随参加寻根节的嘉宾说:“当我们身处庄严肃穆的拜祖大典现场,置身于祭祀礼乐所营造的庄重氛围里,共同缅怀始祖神农对中华文明的开创性贡献,一种敬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唤起我们团结奋斗、开创未来的使命担当。”
    弘扬炎帝神农文化,传承中华礼乐文明,作为炎帝神农故里、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的随州责无旁贷。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积极做好曾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申遗工作,加强编钟复制和礼乐弘扬,建设中华礼乐文明之城。持之以恒办好寻根节,擦亮文化名片,推进文旅融合,彰显“信义由礼、乐合来仪”的城市特质,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注入文化动力。
    癸卯年寻根节即将来临,让我们齐心协力办好寻根盛典,按照“大礼、大乐、大文、大气场”的要求,更加突出拜祖大典的文化感、仪式感、参与感、氛围感,以祭祀古礼尽显诚敬庄严,充分彰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乐文化、祭祀文化和地方特质文化的赓续,激荡华夏儿女的情感认同、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