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调研
关于推进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
  • 发布时间:2023-01-03 17:35
  • 信息来源:
  • 编辑: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建立完善政策体系,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深化市校战略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科技局对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对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予以探讨。

一、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

(一)加强对接服务,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1.牵线搭桥,助推转化。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摸清企业最新技术需求,对接科惠网专家库,助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沟通联系;动员技术转移机构、高校工作站等各方力量匹配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牵线搭桥,畅通校企供需对接渠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湖北技术成果交易会、科惠行动系列现场对接活动;应对疫情影响,通过云对接形式,组织企业参加联百校、转千果系列线上成果推介活动;通过经常性校企对接活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高校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五年来,全市共组织校企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40余场次。

2.出台政策,落实奖补。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随州市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成果交易额20%的高标准补贴,每年对5个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项目给予每个50万元的支持;同时,对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都给予了资金支持。此外,县(市、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随县、广水、曾都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按成果交易额10%的标准再对企业进行二次补贴,市县两级成果转化补贴政策大大减轻了企业研发负担,提振了企业加快成果转化的信心。五年来,共对8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实市级补贴资金461.69万元;对24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实市级支持资金1200万元。

(二)狠抓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推动创新主体发展。坚持开展多部门联合、三年滚动的高企培育计划,实行一对一事前培训、事中辅导、事后跟踪的全周期服务,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多领域、深层次培育。同时,着力壮大高企后备库,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推动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每年设立1000万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着力推动高新产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五年来,全市累计发放高企奖励资金1092万元。2022,全市高企申报数量达95家,申报数量较去年相比翻一番,总数突破170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我市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大提升了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2.加强转化平台建设。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各类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先后组建省专汽研究院、省香菇研究院、省应急研究院等3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度重视科创园区建设,依托大数据产业园,在其中规划改造建设4.5万平方米的科创园区,提供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科创服务等功能服务;大力推进一地一品创新平台建设,随县与武汉轻工大学合作筹建富硒香菇产业研究院、广水与武汉科技大学等合作筹建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曾都区深化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拓展应急产业研究院科技赋能领域。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各级各类研发机构345家;建有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星创天地9家。

3.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持续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压减办结时限,简化办事流程,落实技术合同免税政策,我市技术交易市场日趋完善,技术交易额稳步攀升。加快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湖北技术转移体系站点在我市布局。稳步推进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培育工作,支持以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中介机构发展,不断增强我市成果转化服务能力。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与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襄阳分中心就汉江科联网“襄十随神”科技服务(随州联络站)签订合作协议将为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质技术转移服务五年来,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000余项,建有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资源分站1家、基层站点5家。

(三)推进市校合作,成果转化人才支撑不断强化

1.深化市校战略合作。五年来,举全市之力高位推进市校合作工作,成立市校合作办公室,建立11个工作专班和19个高校工作站,各县市区相应成立县(市、区)校合作领导小组,组建强有力工作专班,定期督办部署工作,落实市政府与各高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各项约定,常态化组织进高校和邀请高校专家来随参加对接活动,着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随州聚集,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五年来,组织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对接500余次,成功引进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近200项,引导和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数亿元。

2.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先后出台《关于实施炎帝人才支持计划  加快创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示范城市的意见》《随州市科技副总计划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炎帝人才支持计划  加快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若干措施》等文件,促进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汇聚随州。探索实施公聘民用引才模式,依托随州国投公司组建国企性质的随智产业发展研究院(随州)有限公司,利用国企职工身份招引紧缺人才,派驻用人企业全职服务。强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全市科技特派员由2015年的35名扩充到324名,已构成省、市、县级相互补充、协同作战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格局。五年来,我市先后引进省级科技副总25名、市级科技副总48人次、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32名、科技专员1015人入选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30余人获评省级各类领军人才,有力助推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成果转化工作。

(四)深化银企合作,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断加强

1.优化科创担保服务。在地方金融部门的支持下,市科技局与随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科创担保贷业务合作协议,鼓励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与湖北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银企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科技信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2.实行信贷优先政策。协调、指导各银行机构加大科技信贷的投放力度,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力度,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按照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款审核原则,保障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办理时效性要求,同时在信贷规模上优先保障。创新信贷产品种类,针对大型科技企业,推广科技转化贷、研发贷等新产品,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推广科技创业贷、港湾易贷等新产品。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不足。一是我市缺乏本科院校,结合生产实际的成果产出少,直接影响了全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多数企业存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的问题;少数企业借希望从抄袭、仿制别人的成果中获取利益,不仅扰乱了市场,还影响了其他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三是中试环节仍然薄弱。一个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还需要大量的中间试验,中间实验的资金投入大、风险高,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意愿不足,导致中间实验环节建设薄弱。

(二)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质效不高。一是我市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公共创新平台,市场化还不够充分,在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尚存在短板。二是多数企业创新平台的研发投入少、技术人才少,重申报、轻发展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企业对成果转入的吸纳运用能力不强。

(三)人才引进工作难以突破。由于受信息资源、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随州区位优势不强,企业引才留才难,企业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很难招引,导致部分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有限,吸纳、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不足。人才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我市成果转化工作的瓶颈。

(四)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要科技成果评估、科技金融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的支持。目前我市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部分县市区还没有正常运转的科技中介机构;部分中介机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以帮助企业申报项目为主,对成果推广与转化重视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承接成果转化。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加大对各类成果转化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省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科惠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全省资源让更多的企业了解科技成果信息,接受成果转化服务,享受成果转化补贴,进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组织交流活动。经常性组织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实地参观交流,在参观交流中寻找合作方向,启发式找准企业需求,为成果精准推送打好基础。三是选树先进典型。选择一批创新平台运行良好、成果转化工作突出的企业,总结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成果转化。一是结合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需要,提高研发机构在规上企业的覆盖率,做实做强创新平台载体。二是充分发挥好公共创新平台的人才、技术优势,补足我市高校院所缺乏的短板。从需求端发力,引导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征集、筛选企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导更多高校科研团队加大应用性科技成果研发,提升科技成果成熟度和可操作性,促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良好局面,让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相向而行;从成果端发力,产业技术研究院对高校专利成果信息进行采集评估,筛选适合我市实际的成果进行熟化应用,如鼓励研究院成立专利研究中心,开展本领域内的专利价值评估,结合我市实际进行开发熟化转让;从中间端发力,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三是发挥好企业创新平台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企业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平台软硬件投入;另一方面要扭转企业创新平台重申报、轻发展的现象,加大平台绩效管理,对运行不善的平台及时摘牌,在平台绩效评估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指标。

(三)加大人才培养使用,促进成果转化。一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着力构建以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实效。二是用好市校合作工作机制,聚焦柔性引才,常态化组织进高校和邀请高校专家来随参加精准对接活动,引导省内外高校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等向随州集聚。三是继续推进科技副总计划。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鼓励支持企业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四是鼓励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议企业探索对急需人才实行股权激励制度,不仅要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更要以愿景留人。

(四)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一是大力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借助湖北省技术转移学院资源,鼓励中介机构服务人员参加技术经纪人培训,取得资格证书,争取用几年时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二是继续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广泛连接政府、高校、企业,为企业及高校提供科技共享服务,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对接科惠网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活动,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特色,适时举办更多的专业性科技成果推介活动等。三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技术转移过程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充分保障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合法权益,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问题。

(五)强化财政金融保障,引导成果转化。一要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支持力度。例如: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成果转化特点,对市级科技成果转化补贴政策进行补充二要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向随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或参股投资,支持商业银行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转化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科技型企业借贷融资能力,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融资保险等业务。市科学技术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