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自然资源
大洪山中药材资源似宝库
  • 发布时间:2021-12-01 08:5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大洪山中药材资源极其丰富。清《大洪山志》记载的常见药材就有131种。据当地常上山采药的农民讲,大洪山可采到700余种药材。1986年随州市药材公司肖启明、刘作才仅在主峰附近一带考察,发现植物类药、动物类药、矿物类药达450余种。
大洪山中有哪些药材有开发价值?
  鄂北贝母,是清热、化痰止咳的良药。大洪山和随北产的贝母,科研人员命名为鄂北贝母和紫花鄂北贝母。1981年开始,湖北省中药材公司科研所对上述两种贝母进行了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大洪山产的鄂北贝母总生物碱含量达0.410%,除低于紫花鄂北贝母外,高于湖北其他地区产的六种贝母,也优于全国其他贝母,药效甚佳。
  鄂北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粗大,多达50—60片,最少20—30片,高于其他贝母。花期4—5月,果期5—6月。8—9月鳞茎栽培,0.5公斤种子一年可收获1.5公斤鲜贝母。鄂北贝母多为淡黄色或乳白色。唤狗山一带野生资源较多。
红头蜈蚣,又名天龙、百脚虫,性喜阴湿,多栖息于石头、树林烂叶之中。中医以干燥全虫入药。辛,温,有毒。有抗肿瘤、止痉、抗真菌作用。主治中风,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疮疡肿毒,痔漏,烫伤等。治疗恶性肿瘤也少不了蜈蚣。
  红头蜈蚣药效最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头、足赤者良。”大洪山是红头蜈蚣的盛产地。清明至立夏之间是捕捉的最佳季节。每当下雨打雷、闷热暴雨前,蜈蚣外出活动频繁,最好捕捉。
  为了保护好大洪山红头蜈蚣资源,在捕捉时应避开春末夏初产卵期。蜈蚣产卵时,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虽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停止捕捉惊扰。捕捉时应留大去小,千万不可“斩尽杀绝”。
覆盆子,据史料记载,唐、宋两朝,覆盆子是随州的贡品之一。覆盆子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有很多别名,是一种水果,果实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长有倒钩刺。覆盆子的果实是一种聚合果,有红色、金色和黑色,在欧美作为水果,在中国大量分布却很少人食用,仅在东北地区有少量栽培,市场上比较少见。覆盆子油属于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前列腺分泌荷尔蒙。
  覆盆子归肝、肾经。有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功效。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尿频遗溺,目昏暗,须发早白。《本草经疏》曰:“覆盆子,其主益气者,言益精气也。肾藏精、肾纳气,精气充足,则身自轻,发不白也。苏恭(名医):主补虚续绝,强阴建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甄权(隋唐年间著名针灸医家):主男子肾精虚竭,阴痿,女子食之有子。”这就是说,覆盆子对男性来说,有益肾强阴建阳功效,主治男子肾精虚竭,可治男性不孕症。
黄精,多年生草本,又名老虎姜、鸡头参。为百合科植物。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可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三种。三者中以姜形黄精质量最佳。大洪山生长的属湖北黄精,属姜形黄精的一种。
  黄精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对于糖尿病很有疗效。
  现代医学试验证明,黄精还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精浸膏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过高呈显著抑制作用,有抗疲劳、延缓衰老、止血、抗病毒等作用。
桔梗,在我国中药材中,以随州产的桔梗为上乘,称之“随桔”。大洪山桔梗品质优良,其特点个大、条匀、乳白色,药性好。
  桔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功效。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等症。桔梗喜阳光,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砂质土和腐质壤土为佳,因而多生于山坡、沟旁等地。春秋二季采其根,洗净晒干便可药用。
射干,大洪山射干质量为上乘之品,以前分布较多,近年有所减少。射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阳光干燥,适宜腐殖质砂质壤土。其根入药。春、秋采挖,晒至半干时,放入铁丝筛内用微火烤,边烤边翻,直至毛须燎净,再晒干即为成品。
  射干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祛痰,散血消肿作用。治咽喉肿痛,咳嗽气急,胸肋满闷,妇女经闭等症。民间将射干根、花和种子泡酒服,治筋骨痛;将根捣烂外敷疮毒肿痛。
杜仲,大洪山杜仲资源较多,仅长岗镇供销社1988年收购鲜皮达23360公斤。
  杜仲是地质史上第三纪残留下来的古生树种,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之一,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杜仲长期以来被不断地掠夺式剥皮,资源日益枯竭,进行有计划人工造林已刻不容缓。对现有杜仲资源除加强保护外,还应向采药者普及科学剥皮知识,推广环剥再生技术。
  杜仲为落叶乔木,适宜生长在海拔500—1200米山区,喜阳光充足、雨量丰富的湿润环境。树皮棕灰色,折断后有弹性的白丝相连。春夏季选取15~20年以上的植株剥取树皮。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取局部剥皮。
  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等作用。主治腰腿痛,习惯性流产,高血压,小便余沥,阴下湿痒等症。根、枝、种还是重要的橡胶原料,其所产的一种非弹性橡胶,称为杜仲胶。它耐酸、耐碱,有高度绝缘性及黏着性,在工业上有重要用途。近年来,杜仲的综合利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杜仲茶、杜仲酒等制品问世。
五倍子,五倍子是生长在青麸杨及盐肤木上的虫瘿。当早春盐肤木树荫发幼芽时,一种蚜虫便在叶芽上产生有性雌雄无翅蚜虫,经交配后又产生无翅单性雌虫,称干母。干母侵入树的幼嫩组织,逐步形成多角的虫瘿,即五倍子。以前大洪山较多,现在数量大减。
  五倍蚜的虫瘿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采收过时,则虫瘿干裂,影响质量。采后放入沸水中煎3—5分钟,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五倍子具有敛肺,涩肠,止血,解毒功效。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自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睫毛倒卷等症。
野牡丹,大洪山牡丹多为野生,花有粉红、白色两种。山中有一处名叫“牡丹岩”的地方产野生牡丹较多。据清《大洪山志》记载,岩上原产一种白牡丹,生于绝壁,花大根长,被称为“仙品”。
  野牡丹全草入药,具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功效。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乳汁不行。民间用野牡丹一两,金樱子根五钱,和瘦猪肉酌加红酒炖服,治跌打损伤。
  野牡丹子加穿山甲、通草、猪脚炖服,治乳稀少;用野牡丹子炒黑煎服,治子宫出血。
  野牡丹根能健脾止泻,止血和瘀。治消化不良,胃痛,泻痢,便血,衄血,月经过多,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重楼(七叶一枝花,中药名“蚤休”),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全株无毛。茎单一,直立,叶如伞,一般7片,故名“七叶”,也有叶为4—7片,呈长圆形。根横生,形如蚕,褐色,肥厚,有节。多生于林下阴湿处或草丛中。秋后挖其根,去除茎、叶、须根,晒干或鲜用。
  该药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功效。主治疮疡肿毒,是毒蛇咬伤的要药。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小儿惊风,流行性腮腺炎。其籽生肌作用极好,咀嚼涂患处很见效。
  七叶一枝花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过去野生七叶一枝花较多,近年该药材收购价格的抬升,使大洪山野生资源锐减。
接骨木,接骨木又名大接骨木、铁骨散。落叶灌木或乔木。在大洪山南风垭向阳山坡成片,为灌木,4—5月开白色小花,花萼钟形,浆果黑紫色或红色。叶和根均能入药,四季可采,晒干或鲜用。
  接骨木功用祛风,利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筋骨痛,腰痛,水肿,风痒,隐疹,产后血晕,跌打肿痛,骨折,创伤出血。民间将接骨木研粉外敷,治创伤出血。接骨木花为发汗药,又有利尿之效,可直接泡茶饮。接骨木根可治风湿疼痛,水肿,热痢,黄疸,跌打损伤,烫伤。
  林荫银莲花,是种珍稀药用植物,以其干燥的根状茎入药,民间俗称地乌,具有清热解毒、镇痛之独特功效,开发前景巨大,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高山地区,生长缓慢、生物量小,野生资源有限,且处于濒危边缘。
大洪山中几种不能入药的植物及真菌是:
    亚香棒虫草,虫草是生物界罕见的一种奇特的个体。它冬天是“虫”,夏天变为“草”。该药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大洪山发现一种和冬虫夏草外形很相似的虫草,这种虫草属于哪一种?能否入药尚待研究。有人将此虫草作冬虫夏草出售,应属伪品。另外还发现一种亚香棒虫草,也同冬虫夏草相似,服用此虫草有副作用,不宜作冬虫夏草使用。
山大茴,八角茴香除具有温中开胃,祛风寒,疗疝的药用价值外,还广泛作为调味香料。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大洪山中有种山大茴曾被当作八角茴香代用。这种山大茴又叫莽草,有毒,不可做药用及调味品,否则会引起中毒。莽草的聚合果系比八角茴香小,其味道也有明显的差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药材部门就停止收购山大茴。另外,大洪山中还有一种红茴香也不能入药及作调味品。
苦李子,随州虽产乌梅,但属引种。该药具有敛肺涩肠,生津止渴,杀虫作用,主治久咳久泻,久痢便血,烦渴呕吐。大洪山中苦李子较多,人们常当乌梅做药用,实属一种伪品,但可作酸梅汤原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