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圣地车都
风雨之后必见彩虹 ——湖北永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访谈
  • 发布时间:2020-06-22 09:1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前不久,公司再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功中标苏州地铁项目,正源源不断向苏州供货;与上海客商达成意向性协议,整合涂料车间,建设现代化生产线,打造大平台。
  近期,湖北永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好消息不断。
  “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尤其是湖北的企业影响巨大,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企业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暂时困难,坚信风雨之后必见彩虹。”永阳公司董事长刘诗银表示。
复工复产 对冲疫情影响
  “疫情期间,受运输、地域因素影响,永阳公司业务发展受阻,一季度生产锐减,损失近5000万元。已中标的20多个地铁项目,面临被替换的风险。一时间危机四伏,压力山大。”谈起当初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刘诗银至今还心有余悸。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永阳公司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一方面,公司严格按疫情防控要求,实行消毒、测温等系列措施。另一方面,加强与客户的电话、网络联系沟通,对接老项目、开拓新项目。
  3月12日,永阳公司作为广水市首批复工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争分夺秒抢抓生产。目前,该公司生产员工全部到岗到位,3个生产车间和5条卷材生产线重启,努力挽回疫情造成的损失。
  6月中旬,记者在永阳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苏州、南昌、郑州等地地铁订单产品。刘诗银介绍,目前公司的生产能力已恢复到八成以上,每天能产出1万多平方米的高分子自粘胶膜、1万多平方米的沥青类卷材和近百吨防水涂料。
  刘诗银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对冲疫情影响,公司涂料车间寻求对外合作,拟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加强市场营销整合,与上海环保新技术公司合作,成立永阳水漆事业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组团赴东南亚,开辟新市场。
善待员工 彰显责任担当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大灾大难面前,永阳公司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当武汉告急,雷神山医院建设急需防水材料,公司上下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反,紧急调度人员生产、紧急装车、火速运输价值30余万元的防水材料,无偿捐赠给雷神山医院。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公司员工自发捐款30余万元,利用企业的网络资源,从东北、江浙、湖北仙桃等地,购买10万只医用口罩、数千套防护服,送到当地医院,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送去了支援。
  “人员一个不减、待遇一分不少。”刘诗银代表公司董事会向员工作出承诺。疫情过后,董事会又决定,所有参与疫情义捐的人员及值守人员,公司共给予10万元的激励资金,相关人员名单全部上橱窗,给予精神鼓励。企业在危难时刻与员工守望相助的举动,让员工们十分感激。
  “我时常想,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在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作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吗?这应该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念,疫情期间,年近花甲的刘诗银亲自去当志愿者,到社区值守,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永阳公司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都要拿出一些资金捐赠社会弱势群体、看望贫困党员干部、慰问养老院孤寡老人。公司曾为汶川、玉树地震捐款,公司创立的“民兵应急分队”在多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
转型升级 放眼美好未来
  “面对疫情,民营企业也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以科技赋能提升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化危为机,真正渡过难关。”刘诗银坦言,“推进防水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更多高品质、高耐久、高环保的产品进入市场,打开需求侧天花板,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匹配,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目前,永阳公司正在大力发展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TPO预辅反粘防水卷材、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三元乙丙(EPDM)橡胶防水卷材等高分子卷材系列,并作为转型升级重点产品。刘诗银称,高分子防水卷材环保、无污染,耐老化性能好,对施工条件要求也不高,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5月中旬,公司收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再次认定,实质是对公司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和人才结构的认可。”刘诗银说。
  永阳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研发投入逐年提升,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转化武汉工程大学发明专利5项。近三年,公司共转化专利、产学研合作成果19项,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产品生产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