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随州>旅游资源
随心随愿地自在大洪山
  • 发布时间:2022-12-19 09:4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山水传佳音
  大洪山成山于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山峦起伏不断,沟谷纵横。这里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落叶树和常绿林融为一体,形成四季常青的绝色风光,宛如一块瑰丽夺目的“鄂中绿宝石”。这里也是鸟儿的天堂、动物的乐园,红嘴相思鸟、画眉、白鹭等30余种鸟类,以及娃娃鱼、金钱龟等1300多种动物共享和谐之美。
  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条件。“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可以说是大洪山立体气候的真实写照。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深秋时节,层林尽染,正是观赏红叶的黄金时节。而大洪山红叶的自然感和层次感都更为丰富。这里的地形分为平原区、浅山地区、深山岭,依据海拔高度和气温不同,枫香树等彩叶树会自南向北渐次变红,加上黄色的银杏叶,美不胜收。
  而林海之外,更有数不清的天然水景!大洪山属于喀斯特地形,丰富的水源,独特的地质,形成随处可见的溪流、跌水、飞瀑、深潭、壶穴等流水地貌及水体景观。大洪山有天然泉眼上百处,较有名的有白龙池、黄龙池、黑龙潭、珍珠泉、牡丹泉、三眼泉等,其中白龙池、黄龙池、黑龙潭因地处高山,池水终年不涸。掩映在峰峦之中的130多个大小溶洞,更是规模宏大,构成亚洲最大的溶洞群落,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风景只在途中好。沿洪山禅寺东行数百米,溯溪而上,进入夹缝的一线天,就是剑口瀑布。此时已是雨过天晴,碧空如洗。清澈的溪水流沿樵河奔涌,经峭壁成飞瀑急泻而下,轰鸣作响,近看似玉珠撒落,远观雾气弥漫。聆听山谷清音,空谷回声,感受山风徐徐,清心洗肺,仿佛置身桃花源中。在樵河河谷的进口处,有一大一小两块巨石相连,巨石如龟背出水,小石似龟头昂扬,它们被称为“神龟迎宾”。
  踩着落叶和松针,沿着千佛古道拾阶而上,两旁的楠木和松树、椴树等遮天蔽日。由于没有过多的人工修饰,加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古道呈现出一种天然朴拙的美感。据载,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首领王匡、王凤曾在大洪山一带屯兵,明朝明玉珍起义、清末赵邦璧起义也都在大洪山立寨。这里是重要的军事要道,至今仍有青龙寨、榔头寨、冷皮垭等关隘、古堡遗迹。唐朝以后,又成为上山进香礼佛的香客必经之路。樵河的上方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桥,其中,一块石条已经风化断塌。但石桥究竟建于何年何月?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来到“两王洞”,则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致。两王洞属于一种响石洞,因岩性水流及地壳演变复杂因素而形成迷宫形洞穴,幽深莫测。它位于斋公岩东南面,目前已经开发的是溶洞的中上层,洞长千余米。洞内九曲回环,钟乳石悬挂,奇笋怪石,千姿百态,景观为大洪山溶洞之冠。相传,王匡、王凤在一次战役中,曾在这里以穴掩身指挥作战,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把此洞称为“两王洞”。
  在樵河出口处有一地名灵官垭,古有“灵官庙”,庙门曾有一副“苍松翠柏长生地,绿水青山古洞天”的石联,横额为“庇佑一方”。一路缓缓而上,已有了微微的汗意,恰逢一处泉水,坐在泉水边小憩片刻,顿觉凉风习习,精神饱满。
  此后,古道均在松石间盘旋,大慈恩寺在雾霭中时隐时现,这不禁引人遐想翩翩。或许,也是这样雨后初晴的日子,慈忍大师一袭灰色僧袍,手持竹杖、足登芒鞋往来于山岚云雾中,潜心证道,弘化四方。“白龙池到了!”一池洗尽尘世铅华的碧水惊得游人欢呼雀跃起来。隐匿于宝珠峰、斋公岩、唤狗山三峰之间的白龙池古称“南池”,这里地形开阔,群山怀抱,古藤缠绕、鸟鸣啾啾,湖底有泉眼,湖水长年不涸。偶尔,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游鱼细石,历历可数。 
   岭上多白云
  宝珠峰海拔1055米,是大洪山最高的山峰,也是楚北大地迎接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的地方。重建的大慈恩寺金顶位于峰顶,巍峨雄伟,气势辉煌。登临其上,不仅可以观日出,赏夕阳,还可以看云海。凭栏览胜,远近风光尽收眼底,既无车马之喧,也无杂事纷扰,让人澄心涤虑、神清气爽。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与大洪山结下不解之缘,并对中国禅宗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据悉,宝珠峰原为洪山寺上院灵峰寺所在地,先后经历五毁六建,一度建有殿堂百余间,梵音不绝,香火延绵。许多政要名流慕名纷纷来到这里参禅悟道,际会风云,使之在佛教丛林中卓尔不群,徳声远播。
  北宋中后期,是大洪山佛教发展最鼎盛的时期。继唐代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后,北宋时期,在洪山寺潜心修行的善洪法师历时13年,克服千难万险,赴天竺国取经,成为史上西天取经第二人。回到京都后,他受到宋真宗皇帝赵恒亲自召见,并赐紫衣银绢。特别是报恩禅师住持大洪山十方禅院期间,他不仅著书立传更新法则,还将山顶(即现宝珠峰)推平,大兴殿堂,使“大洪山精舍壮观天下”。
  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劫难,几度浮沉,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寺院主要建筑最后一次毁于清末,藏经阁中的历代佛经典籍经兵燹火灾,也散落殆尽。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寺院再次被战火摧毁,僧人四散逃亡,唯留清代湖广兵马道陈维舟题的一副楹联:“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近年来,又陆续清理发掘出唐代三级莲花柱础、宋代海石榴花柱础、瓦当、圣旨碑刻等珍贵文物。
  2009年,大洪山启动大慈恩寺重建工程,并礼请现任中佛协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担任方丈。2011年5月31日,一期的金顶、大悲阁建成;2013年10月27日,大慈恩寺二期工程竣工,多位高僧大德应邀为全堂佛像开光,从此,佛光再现,泽被众生。
  “大慈恩寺”之名大有来头:系取“慈忍大师”之“慈”和“报恩禅师”之“恩”合成,并由中国佛教泰斗本焕长老亲笔题写了寺名,意为继承两位大德的精神续佛慧命,大力弘扬佛教传统文化。寺院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4.7公顷,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竹林深深,纤尘不染。身临其境,如入香光庄严的莲华国度。它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成十字形展开,中轴线主体建筑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佛足阁、金顶依次展开,错落有致,磅礴大气,体现了气势恢宏的大唐风韵,再现出“楚山望刹”盛景。
  黄昏时分,夕阳如血,云兴霞蔚,来去无迹,亦真亦幻,殿堂楼阁的轮廓在云雾间或淡或浓。这山林,这古刹,真可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走进大洪山,你只需要把心澄清下来,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捕捉,又或者,用心灵去感受,用脚步去丈量。你会发现,生活中随处都是道场,随处都有禅味,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 
   触摸大洪山的雪
  □孙中文
  是否飘得有点高?海拔1056米的支撑,它才有资格成为风景。
  雪,落在大洪山上。
  春之繁花、夏之绿意、秋之彩叶,一瞬间皆成过往!取而代之的是千里万里,川原皆白,让人产生穿越时空,倏然进入一个童话世界的奇幻感!世界如果同这冰雪世界一样纯净无垢该多美好啊!
  入夜,依稀可见平日里熟悉的长岗镇街市和依偎在小山怀抱里的村庄,那里灯光昏黄。我猜想:或许那山村有柴门闻犬吠,正迎接风雪夜归人;或许烧着明火堆(直接在土地面上架柴烧火烤),用三角钢筋架支起的铁锅上炖着的腊肉正滋滋作响、香气满溢,并排垂挂于横梁上的腊肉、牛肉、羊肉,正慢慢接受烟火考验;或许一家人围着烤火炉烤红薯、烤糍粑、烤板栗、吃柿子、品尝大洪山花果海的肥厚香甜的冬桃……家人闲坐,围炉夜话,灯火可亲。这人间烟火气,让人觉得人间可恋,此生值得。
  还没等到高山上的雪融化,我就等不及要出发。
  天放晴了。几位好友相约登上大洪山主峰看雪。
  大洪山山脉跨京(山)、钟(祥)、随(州)三市,面积达2100平方千米。这里不仅人杰地灵,也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野生黄羊、野猪、白眉子(果子狸)、乌眉子、狗獾、猪獾、刺猬、黄鼠狼……我们的谈笑声惊飞了栖在灌木丛中的野鸡,惊动了卧在雪下枯黄的草丛中的野兔。在灌木丛中采摘到火红酸甜的火棘果、火红多汁且甜津津的冬泡子(覆盆子),至于积雪下黄色多刺的金缨子,还是小时候吃过。城里的人们不一定能实现车厘子自由,但在这里,却可以实现野果自由。那些低矮的灌木只剩尖端露在外面,只有高大的乔木在寒风中负雪摇曳。依稀能认出樱花树、枫香树、板栗树、核桃树、栎树、檀树……它们在繁华落尽之后,依然铁骨铮铮,枝丫和谐地切分着天空,卓然如画。蜡树、黄杨木等常绿树敷过雪的面膜,愈发青葱。大洪山本土树种中除了野生山樱,还有几种也极其珍稀:树的重量与等重量的黄金等值的神秘的树(林业资源普查时被发现、为便于原地保护林业专家对其信息守口如瓶)、不可触碰的漆树(人如果皮肤接触树皮后会长疮、汉代用于给漆器上漆)、新发现的树龄超过百年的紫薇树、一直都在的望春花树(又名辛夷花。树高4米左右,正月下旬开花,花色分为粉、白、红几种,香气宜人。只有读过王维的《辛夷坞》,才知它有多美艳)。
  又用十几分钟到达白龙池畔。这是一处隐世的湖,在海拔七八百米的几座山峰之间,竟然藏着一方小巧的湖!这种高山淡水湖在中国亦不多见。夏日温润如碧玉的湖面消失不见,取而代之以厚厚的冰层!湖的四周,山峰高耸,密林披雪,雪色纯净而耀眼,气氛静谧而空灵。时间仿佛被静止了。山中一捧雪,足以慰风尘。朋友们滑冰,打雪仗,去无人涉足的地方踩一行专属于自己的脚印,仰面倒地印上自己的身形,去湖边树林中寻找小兽的足迹……红色羽绒服和各色围巾、帽子特别显眼。湖边的菖蒲,顶着薄雪,绿得精神。湖北面堤坝上栽种的几棵榆柳,疏密有致,叶子落净,树干深黑,俨然成画。从湖边木质栈道北望宝珠峰上的寺院建筑,仿佛仙山楼阁。几位携带无人机的摄影师,在调试机器航拍大洪山雪景。从高空俯视群山,才知道这世界远比我们想像中的宽阔。他们拍出的山峰上的积雪,竟然有一种神秘的幽蓝。停于湖边公路的四驱车上,走下一位梳汉髻、着红色汉服的模特,坐湖边圆凳上。助手帮她将长得有些夸张的裙摆向左右手方向披散开,递上一张七弦古琴。红衣女子抚琴一曲《梅花三弄》。摄影师忙着拍照。一半是冰雪,一半是火焰!游人纷纷惊叹这唯美的画面。我觉得他们是一群灵魂有趣的人——穿越时空,一眼千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触摸大洪山的雪,只为取悦自己,将人与风景的相遇演绎成了绝唱。这世间许多美好的东西,往往既在物质之中,又飞跃物质之上,就像腊梅的香味那样抚慰人心。
  我们沿盘山公路被积雪压弯的树干树枝搭成的拱形通道而行。时不时得弯腰从树枝下的空隙钻过去。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震撼!雪山秘境,人在路上。几位着不同款式不同颜色古装的女子在前方闪现。她们手持透明的粉红小伞,衣带飘飘仙气十足。她们莫不是从《雪山飞狐》中走来的?这些看雪的人,也成了雪中的风景。原始的风景,最具治愈的力量。只叫人想要沉入这琉璃世界的氛围而不能自拔!大洪山的雪,也曾惊艳过明代诗人梁木,他的《洪山积雪》盛赞道:“千峰耸峙白云隗,积雪经春未肯开。知是灵山留净域,不教一点着尘埃。”
  人们说只有登上山顶,才能拥有诗和远方。又经一小时的慢游,才抵达大洪山主峰——海拔1056米的宝珠峰。我见众山皆草木,唯有见你是青山!寺院庞大建筑群寂静而肃穆。红墙白雪对比强烈。屋檐的风铃在摇摆鸣响。风铃也在聆听世间漫长的声音。因提前预约,我们得以登上云端上的图书馆。上三楼阅览室,与远处山峰比肩而坐,
  看窗外雾汽飘过,触手可及。在雅致的茶室泡茶、听琴、读书,花香、茶香、书香萦绕其心,那真是一段难得的轻奢时光。
  慈恩寺神秘地宫中的文物与山下千年银杏树,使游人穿越时空,与唐朝有了亲密接触。在一处空地上见到寺院的师父着一袭僧衣,在雪地煮茶。茶几上陶瓶中插着几枝黄色的迎春花,香炉中升起的烟雾,茶炉中冒出的热气,充满了禅意,令人内心顿然清静。我们站在最高处的观景平台上极目楚天——云天苍苍,涢水汤汤,天远地阔,令人心旷。乳白色的雾气灌满山谷,四面雪峰,高低错落,低矮的都被雾气淹没;高耸的只露出山的顶部,有如海上孤岛,山在虚无缥缈间沉浮,似海市蜃境。寺院山门外的平地和台阶上游人往来不绝。爱美入骨不畏严寒换上盛装拍照的美女,总能收获赞许的目光。太阳从云层露出脸,天空像海水一样蓝。俯视主峰下不远处的长岗集镇,隐约可见S333公路一线、街市高楼数块、农家房屋数点、涢水河一痕、乡路行人数粒而已。
  山上是美得令人窒息的冰雪世界,山下是有暖有爱菜青火红的烟火人间。在这之间切换,令人深思。
  时光逝去,四季轮转,并不意味着结束。只有走过萧杀的寒冬,才能抵达樱花如雪的春昼。无所谓哪个季节好,哪个季节不好,都是我们必然要经受的。顺时而为,才不至于伤怀。纵然身处寒冬,我们依然要心存春天,面上含笑。大洪山中的人们在冬季不急不躁,因为他们知道,雪化之后,便是桃花红、樱花白、菜花黄……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所说的那样:“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雪已经来了,樱花还会远吗? 
   大洪山诗词赏析
  作者简介:吴春和(网名:老禾)1953年生,武汉蔡甸区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武汉市诗词协会会员、蔡甸区诗词楹联协会会员 
  七律•登大洪山
  一入随州山叠山,云流阡陌九连环。眼前峭壁参差出,涧底苍松次第闲。梦幻留情望金顶,风轻送我过雄关。皇皇圣地绕三匝,悟得禅心不愿还。 
  五律•千年银杏
  相伴洪山寺,千年戴冕旒。云中曾接佛,月下再封侯。掠景枝头歇,分泉石上流。历经风雨后,结子在深秋。 
  唐多令•大洪山人家
  峰尽有人家,重山庭外斜。
  满庭菇,
  楼上兰花。仲夏不知身是客,
  品山味,
  嚼清茶。美酒映红霞,徐娘披薄纱。
  啭啼莺,
  妙胜琵琶。来客不曾因酒醉,
  只缘是,
  恋山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