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司法局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
  • 发布日期:2020-11-05
  • 信息来源:随州市司法局
  • 编辑:随州市司法局
  • 审核: 系统管理员

    第一条 为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指导和规范行政人员行使行政裁量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市司法行政执系统案例的报送、遴选、编撰、发布。

    第三条 选择的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充分体现规范行政裁量权以下原则:

    (一)符合法律目的原则;

    (二)平等对待原则;

    (三)排除干扰原则;

    (四)比例原则;

    (五)先例原则。

    第四条 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从下列行政执法行为中选择:

    (一)数量较大的;

    (二)社会普遍关注的;

    (三)容易发生执法偏差的;

    (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好的。

    行政执法指导案例不选择适用简易程序实施的行政执法行为。

    第五条 编撰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以行政执法文书为根据,不得变动行政执法文书的实质性内容。

    第六条 行政执法指导案例评审内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格式;

    (二)报送的行政执法案卷是否真实、完整;

    (三)是否与行政执法案卷中认定的事实、理由相一致。

    评审人员进行评审后,应当就报送的行政执法指导案例是否具有指导性、是否可以发布等内容出具书面评审意见。

    第七条 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首部。包括:

    1.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名称;

    2.编号;

    3.发布机关及发布日期;

    4.行政机关;

      (二)正文。包括:

    1.案件的事实;

    2.适用的法律;

    3.决定的内容;

    4.理由说明。包括:

    (1)证据采信理由;

    (2)依据选择理由;

    (3)决定裁量理由。

    第八条 行政执法时证据采信有下列情形的,应当予以说明:

    (一)举证责任问题。依职权的行政执法,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依申请的行政执法,首先由相对人提出证据,行政机关经审查,认为其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由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

    (二)取证问题。取证主体及其取证人员、程序、手段以及证据形式。

    (三)质证问题。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是否经过当事人发表意见,提出异议。依法应当通过听证会形式质证的,是否举行听证进行质证。

    (四)采信问题。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是否符合证据排除规则、证据证明力优先规则、补强证据规则以及优势证据规则。

    第九条 行政执法时依据适用有下列情形的,应当予以说明:

    (一)法律规范的效力问题。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是否遵守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法律、法规、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无冲突、无矛盾的,适用最贴切的法律、法规或规章。

    (二)法律规范的体系问题。办理行政事务,一个部门在实施本部门法律规范时,应当同时遵守其他部门法律规范对该事务的相关规定。

    (三)法律规范的目的问题。应当根据立法的意图、法律的语言、语法以及法律的逻辑对法律进行理解。

    第十条行政执法时决定裁量有下列情形的,应当予以说明:

    (一)一般规则问题。是否符合法律目的原则、平等对待原则、比例原则、前后一致性原则等一般规则。

    (二)特别规则问题。是否符合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裁量特别规则。

    (三)行政裁量权基准问题。是否符合行政裁量权基准。

    第十一条 发布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遵守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对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内容进行技术处理,不得公开。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应当对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进行技术处理,不得使用真实姓名或名称。

第十三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