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19年随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日期:2020-05-12
  • 信息来源:随县统计局
  • 编辑:随县统计局
  • 审核: 系统管理员

2019年,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积极融入市委市政府“三城四基地”和品质随州建设规划,瞄准“五个随县”建设目标,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发展全域旅游,聚力打好攻坚之战,致力改善民生福祉,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94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3.48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26.2∶49.4∶24.4调整为25.5∶49.4∶25.1(见图2),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持平,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5%。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18年随县GDP修订为248.7亿元。

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33537元,比2018年增加2573元。按2019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平均汇率1:6.8985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4861美元,比去年增加182美元。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7.5%,衣着类价格下降0.6%,居住类价格上涨3.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4%。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22.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7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5%。粮食种植面积10.64万公顷,同比下降19%;粮食产量78.11万吨,同比下降9.1%;棉花种植面积0.15万公顷,同比增长5.71%;棉花产量0.12万吨,同比下降5.08%;油料种植面积1.45万公顷,同比增长1%;油料总产量3.14万吨,同比增长0.9%(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

1  2019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78.11

-9.1

棉花

0.12

-5.08

油料

3.14

0.9

花生

1.35

-5.6

油菜籽

1.37

14.2

蔬菜

47.57

3

食用菌

6.42

2.9

当年造林面积0.36万公顷,零星植树达到1125万株,木材采伐量1.67万立方米。

肉类产量8.03万吨,比上年下降17.73%,生猪出栏47.37万头,下降36.8%,牛出栏2.71万头,增长0.7%,羊出栏23.82万只,增长2.3%,家禽出笼3574万只,增长12.5%;水产品产量达到3.88万吨,增长4.5%。

农村用电量2652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3%;化肥使用量8.46万吨,下降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总数达到248家。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4.65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七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60.36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36.47亿元,同比增长9.9%;矿产石材及建材业实现产值180.33亿元,同比增长11%;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54.28亿元,同比增长13.7%;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业实现产值43.59亿元,同比增长6.5%;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8.24亿元,同比增长14.4%;医药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9.11亿元,同比增长4.1%;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8.34亿元,同比增长7.9%。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1.3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税45.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利润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销售产值473.33亿元,同比增长10.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

全县13个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8亿元,同比增长14%;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1.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竣工面积27.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1.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8.1%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1.8%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3.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2018年的4.569.6∶25.9调整为75538。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79亿元,同比增长1159%,商品房销售面积7.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36%,销售额3.47亿元,下降42.7%。

五、内外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88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1.06亿元,同比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74.86亿元,同比增长12.3%;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4.63亿元,同比增长12.8%;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92亿元,同比增长5.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72亿元,同比下降0.3%。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1233万美元,同比下降16.1%。其中,出口31095万美元,同比下降14.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760万美元,同比增长494%。

、交通、邮电旅游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61088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1.9%;公路旅客周转量28827万人公里,同比下降6%;水上旅客周转量22万人公里,同比下降10%。

邮电业务营业收入完成4.22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邮政业务营业收入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8.4%;电信业务营业收入完成2.98亿元,同比下降4.7%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76万人次,同比增长0.7%;国内旅游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0.7%

、财政金融

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55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1亿元,增长5.5%。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44亿元,增长7.1%。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2.62亿元,增长6.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8.88亿元,增长16.1%。

、教育科技

年末全县学校总数114,在校学生总数66147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102普通中学31所,在校学生23100小学80所,在校学生40823人。

全县发明专利拥有量29全年争取省、市级科技项目合计15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四上单位)30.09亿元,增长67.9%。

文化卫生

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8个。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494(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17个;拥有执业(助理)医师991人,注册护士1226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指常住本县半年以上人口)80.6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26万人城镇化率4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3元,同比增长9.3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42元,同比增长9.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26元,同比增长9.39%。

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72元,同比增长9.1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237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845元,增长9%。

年末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9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7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9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8.0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7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45万人。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0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6万人

全年实现2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805户17908人脱贫,累计脱贫出列52个村,脱贫27785户7069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8%降至目前的0.41%。

、能源消耗与资源环境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6%。其中,工业用电量6.83亿千瓦时,增长2.32%。全万元GDP能耗0.428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0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06%。

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34%,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69.4%,比上年下降7.5个百分点。

注: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资料来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采用全市调查数据;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县商务局;交通数据来自县交通局;邮电数据来自县邮政局和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广电公司;旅游数据来自县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县金融办;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健局;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随县调查队;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县人社局、县医保局;最低生活保障数据来自县民政局;能源消耗与资源环境数据来自县供电公司、县林业局、生态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