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随州中草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市统计局开展了从种植、收购、生产到加工的全产业链调研。结果显示全市在中医药文化底蕴、中药材资源禀赋方面均存在独特优势,大有可为,但是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科学规划统筹布局。
一、望闻问切看现状
(一)中草药材资源丰富。
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600多种,其中重点药材150余种,大宗药材有金头蜈蚣、银杏、车前子、丹参、葛根、杜仲、桔梗、合欢皮、何首乌、红花、夏枯球、五倍子、野菊花等30余种,珍稀名贵药材10余种,随桔、苍术享誉全国。
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六个品种为:艾草、红栀子、虎杖、银杏叶、芍药和金银花。其中,艾草10513亩、红栀子7020亩、虎杖5870亩、银杏叶3596亩、芍药1750亩和金银花1570亩,合计30319亩,产值2.14亿元,亩平均产值7729元(数据为大规模种植户2018年种植面积)。
产销、出口均居全国第一的“随州金头蜈蚣”,为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分布于随州市大部分乡镇。每年通过随州销往各地的金头蜈蚣量超过亿条,主要销往全国各大药材批发市场、药厂以及出口韩国,随州本地的产量能达到总量的七成以上,年产值过2亿元。
(二)出口呈现快速增长。
2018年,全市中药材出口1115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2019年元至7月出口1892万美元,同比增长285.4%,在全市外贸出口下滑的情况下,逆势大幅上扬。药材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4%,比去年年底提高3.2个百分点。以随县鸿发、三元特产公司为首的中药材出口企业,将随州蜈蚣、野菊花、艾叶、夏枯球等销往韩国、东南亚等全球各地,随县鸿发年出口产值达1500万美金,三元土特产预计2019年出口产值达300万美金。
(三)生产企业小有名气。
中药生产企业4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3家,中药饮片1家。中成药企业共拥有188个品种、204个中药批准文号,其中国家级新药3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7个。2019年前三季度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35.4亿元、利润3.33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4.3%。健民随州药业跻身中国医药企业百强,广仁药业获批“湖北省中药现代化加工科技示范企业”。随州神农百草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北神农古方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均取得GMP药品生产质量证书,神农古方药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
二、全面诊断找病根
(一)缺失主心骨。
中草药产业发展基本是在市场自发行为下成长,没有中长期明确规划,配套服务,扶持政策,有效监管各方面也存在不足,影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扶持少。随县新街某合作社年产值达2000万,仅由政府协调获得贫困户“分贷统还”的70万扶贫资金。广水市蔡河镇某合作社总投资400多万元,仅享受到20产业扶贫资金。二是市场监管缺。随州的银杏叶最高时卖到3元/公斤,银杏果最高时60元/公斤,而当前银杏叶1.8元/公斤,银杏果无人问津。湖北区域恩施和随州的银杏有效成分含量品质最高,出现此种情况与前几年市场无序混乱,掺假现象频发直接相关,自毁信誉,失去商家信任。如今的金头蜈蚣也面临用药水泡、用硫磺熏等加工乱象,影响品质和声誉。三是品牌宣传弱。随县远洪科技艾草出油率达1.2-1.4‰,纯艾叶出绒率达45%,品质不逊于黄冈蕲艾甚至更优,且一年至少可收三茬,每年蕲春都大量从随州收购艾草进行加工,但世人只知蕲艾,而不知随艾。
(二)缺乏带动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制药厂对本地的中草药材生产环节带动力度小。健民随州药业制药需原材料260余种,年采购金额在8000万左右,随州本地采购量不到总量的1%。湖北广仁药业有限公司,年采购金额2000万元,随州本地仅占10%。这些企业所用到的金银花、沙麦冬、野菊花在本地都是可以种植的,健民药业仅金银花一年的需求量就在900吨以上,涉及金额过千万元。二是龙头种植企业的规模太小,带动辐射能力小。规模种植单家过万亩的没有,品种也仅艾草能达到万亩,还分散在多个种植户手中,对农户有带动,但力度有限。
(三)缺少产业链。
全市还没有形成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生产、使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和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种植环节,不够规范。近几年有部分合作社与企业合作,以订单形式定向种植,但规模还不够大,过万亩的品种极少,很多种植仍然处于“小、散、乱”的状态,品质也参差不齐。而大药商、大企业对药材品质的要求是逐年在提升,散乱种植完全无发展前景。二是加工环节,基本空白。初级加工少,中药饮片加工基础薄弱,精深加工更少。发展受限于环保、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多重问题。广水市李店镇某红栀子种植户反映今年红栀子行情差,但因无烘干存储设备,只能低价售出。若能有烘干或提取设备,则能提高保存时间,待价而沽,又能分离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但因设备投资资金大、规模成本高,无人牵头无法做大。三是流通环节,零散无序。没有成规模的中药材集散地,药材大多是现买现卖,原药变卖,零散收购,在市场上无议价权。且调研了解到,随州道地药材往往经过经销商外销到安徽亳州等药材市场、批发企业又回购至随州制药企业,中间利润大都被外地市场、企业摊销。基本是由小型个体经营户从农户手中收购,转手卖给中型和或大型经营户,再转手卖到药材交易市场或者制药企业。
三、对症下药开良方
(一)抓三品——品牌、品种、品质。
一是抓品牌建设。成立独立的职能部门,依托“三城四基地”的发展规划,整合随州全域资源,以弘扬炎帝文化为主题,以“神农”为品牌,统筹发展随州药材产业。
二是抓品种规划。按照一县一品,多镇一品的思路,以艾草、银杏叶、野菊花、夏枯球、金头蜈蚣为发展重点,辅以桔梗、丹参、麦冬、红栀子、虎杖等品种。分地域规划发展,凸显品质。如广水市大别山余脉适合野菊花种植,可借势打造野菊花生产基地。而曾都区银杏叶、金头蜈蚣,随县的艾叶、金银花、虎杖都各具特色。
三是抓品质优化。一要监管提品质。成立专业机构有效监管药材种植和加工,确保优质产品品质稳定,避免重蹈银杏覆辙;二要技术提品质。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合作,引进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优质种苗,通过有针对性的合作,促进发展。比如三九集团与蔡河镇观音堂村的合作项目,由三九集团提供种子、技术种植野菊花,有效成分含量显著提高,全面满足企业需求。
(二)树三化——规范化、规模化、链条化。
一是种植规范化。引导企业和种植大户按照GAP标准种养大宗优质中药材,大力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如广水市观音堂村野菊花种植,由三九集团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合作社将种子培育成苗后免费送给农户种植,全过程给予种植指导,收获期由农户自行采摘,合作社以不低于合同保底价回收。一举解决了品质隐患、人工采摘费用过高以及农户资本风险问题。
二是种植规模化。中草药材大多适宜种植在坡岗地上,给予大规模坡岗地改造经费补贴,使其连片,提高机械操作率。大力发展林下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村镇种植规模连片过万亩的给予奖励。
三是产业链条化。充分考虑环保问题上建设道地药材初加工和深加工设施,拓展加工深度,提高附加值。建立规范的中草药材交易市场、建设物流仓储设施,打通流通堵点。借助寻根节、融合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健康产业提升产品广度。
(三)重三强——强带动、强服务、强扶持。
一是突出龙头强带动。在种植、加工、销售、生产各个环节都培植一到两个龙头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促使小变大、大变强、强变更强。
二是突出精准强服务。建议公共检测中心为中药材企业提供高效的中药材质检服务,助力企业发展。积极为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争创国家优质中药材种养基地等提供政府支持。积极主动了解本地制药企业、销售企业和生产种植企业(户)之间的难点问题,提供有效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打通屏障,力争本地制药企业能大比例使用本地所产的道地药材。
三是突出有效强扶持。积极促进银企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药产业,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按照比例给予投入较大的药材发展企业一定的配套资金。出台中药产业出口退税、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设立研发资金奖励,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药品,特别是能使用本地道地药材的新药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推进随州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