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农村市场需剔除“李鬼”产品
  • 发布日期:2018-04-0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 李发兵

  从“六个垓桃”饮料、“康帅博”方便面、“粤利粤”饼干等食品,到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藏身于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令人防不胜防。数据显示,去年工商部门受理的农村相关消费投诉量达7.35万件,同比增长66.4%,其中有关假冒、劣质、有异味等产品质量的投诉占比超过20%。整治农村假货的呼吁时常见诸报端,有关部门集中治理多次,但“李鬼”产品仍在横行、难以铲除。如何在农村地区根治假冒伪劣产品,值得深思。
  与城市市场不同,由于品牌认知程度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农村市场难以实现有效的自我净化。比如,有不少消费者就觉得“维权费时又费事”。因此,在农村地区,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下沉监管力量,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所呼吁的,“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努力让假货成为“全民公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的宣告掷地有声;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利于消除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弊端。凡此种种,都将为农村“打假”的常态化、制度化提供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有效完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网络,依法严惩违规违法行为,就能不断压缩农村制假、售假的空间。
  真货不主动去占领市场,假货就浑水摸鱼。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在一些农村,无人机、平衡车等销量可观,一线服饰、化妆品牌成了抢手货。如果还是习惯性地把农村市场跟“低质”廉价”划等号,显然是陈旧思维,必将错失市场机遇。今天,在监管趋严、信息畅通、网购普及的背景下,制假、售假的生意早晚会走到尽头。与其困守眼前非法之利,不如筹谋长远,想方设法在满足农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上做文章。不掺水分、贴合人心的好产品,才能真正行销城乡、赢得口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