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高新区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 发布日期:2019-01-2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admin
  • 审核: 黄振忠

  厚民生才能聚民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随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群众的庄严承诺。
  去年,随州高新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真金白银”投入力度,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方面频出实招,让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项民生事业齐头并进,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倪绍峰介绍,在民生事业上,高新区舍得投入,高效保障,切实让群众享受有品质的生活,助推产业新城,建设品质随州。
A 铺就百姓健康路
  近日,高新区淅河镇先觉庙村的卢传凯感觉身体不适,给家庭医生李杰打电话后,到医院直接走“绿色通道”,迅速完成了各项有针对性的检查。“有了家庭医生,我们看病方便多了,不用排队,做全面检查。”他说。
  为了方便群众就医,高新区实施家庭医生签约行动,该区医院成立了67个家庭团队,实现了全区村(社区)全覆盖。目前,该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8259人,对儿童、老人、孕妇等进行重点关注,不定时回访监控,实时把控群众的健康。
  伴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该区完成51个村卫生室建设,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并落实了420元/人的精准扶贫对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实现了“一站式”结算。从去年开始,该区为辖区内1.3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和10340名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免费体检。
  去年11月,淅河镇两仙山村的黄国全因慢性肾衰竭到医院住院,住院四天花费2062元。经享受居民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精准扶贫补充等政策后,他个人一分钱没花。“以前是怕病,现在病了有各项保障政策,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党的福利。”他说。
  同时,该区全面落实生育两孩住院分娩补助800元政策,并为全区奖特扶对象566人发放奖特扶资金91万元,为特殊家庭发放免费健康体检卡73张。每年秋季开学时,为精准扶贫户中的计划生育家庭考上一、二类大学的发放1000至2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去年共计发放1.3万元。
B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几年,高新区教育基础设施变化尤为明显,季梁学校、云龙小学等建成,切实缓解了淅河镇大班额的问题,改善了教学环境。
  去年9月,云龙小学开学,新入校的学生高兴不已。在此之前,淅河镇适龄小学生3500余名,几乎全部涌入了淅河镇小学,淅河镇小学设有50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容纳学生70余人,班额远远大于教育部规定的不超过45人的标准。
  为此,高新区决定在淅河镇云龙街社区原罗井小学的基础上规划增建一所附设幼儿园的云龙小学,并列为市政府的民生实事。该小学共设48个班,可供1920名学生就读。“这一下子分流了1800多名学生,更好地让学生享受均衡的教育资源。”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去年,全区各中小学配备了图书20.68万册,投入65万元为各校配置了各式器材。同时,对淅河二中和淅河镇小学联合运动场进行了改造。记者在淅河一中看到,现有的足球场是泥土沙石的,该校校长杨万富介绍,将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一个标准化的足球场。这些年,各种改薄资金投入近5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条件。
  去年,高新区利用全面改薄项目中央资金519万元,地方资金388万元,对全区义务教育的11所学校进行了改造。
  学有所教,每一个孩子都要有学上。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该区严格落实国家“一补”资助政策,去年春季资助中小学生894人,资助金额51.04万元,资助学前教育幼儿198人,资助金额9.9万元。同时,还争取社会扶贫助学,社会各界累计捐资助学10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260余人。
C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去年5月,淅河镇梨园村的汪运新实现了就业,就在家门口当上了森林防火员,每月有1380元的收入。“有了这份工作,我们5口人的生活有了保障,不用天天为生活发愁。”他说。
  像汪运新这样的,高新区一下子解决了45人,他们全部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担任的都是公益性岗位,从事卫生保洁、河库巡管员等工作。
  淅河镇人社中心主任蒋新忠介绍,全区社会保障的工作量相当于曾都区全区的三分之一,每天要接待数百人次。即便如此,去年,该区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25025人,征收基金1021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12万人,完成基金征缴2640万元。为20945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为508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金50.8万元,为贫困户撑起一片蓝天。
  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项目多,征地量大。自2015年以来,该区办理新被征地项目25个,办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人数3178人,缴纳补偿资金上亿元。蒋新忠介绍,新政策出台后,中心已为政策前被征地的群众办理养老保险人数12990人,去年为1563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保险补贴资金804万元。
  同时,该区为群众申办发放社会保障卡7.2万张,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还到7家企业为473名农民工追讨工资近100万元,有力地维护了企业职工和弱势群众的合法权益。
  除保障外,该区还积极推动就业,开启群众致富门路。“专场招聘会”“公益性岗位开发”“创业大讲堂”……高新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去年,全区新增就业人员852人,开办4其创业培训班。2018年4月17日,“服务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上,51家企业提供了230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了3000多人参与求职。同时,为483名就业困难和下岗失业人员申报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资金近150万元。
D 救助安置暖民心
  在淅河镇余家畈村,五保户余功志住进村统一建设的新房里。一室一厅,还有卫生间、厨房,各种家用设备一应俱全。“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晚年享受这样幸福的生活。”他激动地说。
  以前,该村的五保户分散居住在自己或亲戚家里,条件简陋,还有安全隐患。去年,余家畈村申请上级资金,新建了10套安居房,全部给五保户居住。目前,已有7名五保户住了进来。去年,高新区对141户供养对象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已全部竣工并入住。
  与之不远的地方,光化福利院内住着58名老人,他们相互唠着家常,快乐而温馨。院长王洪海介绍,两年前,福利院只有一栋宿舍,环境很差。经过争取上级资金,投入了500多万元,新建了两栋宿舍和一栋办公楼,条件立马改善了。老人们有了敞亮的食堂,有了宽敞的活动空间,居住的环境也改善了。
  去年,该区对1060户城乡低保进行了整顿清理,取消不合格条件的低保对象64户107人。并根据相关政策,提高了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供养等群众的补助标准,全年发放供养补助1246.9万元,将24名孤儿信息导入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孤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对401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资金710万元,妥善安置或补助了80名退伍军人。同时,对14名残疾儿童进行了抢救性康复训练,为72名残疾人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为21名听力残疾人免费安装助听器,为8名下肢残疾人免费装配假肢。
E 文化注入幸福活力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高新区农村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人们纷纷翩翩起舞。
  该区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去年建成村级文化广场5个,为54个群众文化重新挂牌。每当茶余饭后、农闲时节,群众读书充电、休闲娱乐、健身锻炼,文化活动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去年,该区送电影下乡672场次,送戏下乡20场次,组织知青歌舞团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开展文艺节目进村组进校园28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同时,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为载体,大力扶持乡、村文艺团体,培养民间文艺人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群众由“观众”向“演员”转变,让城乡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去年11月20日,由随州高新区主办的“精准扶贫·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走进云龙小学,该校1700多名学生享受到一顿丰盛的戏曲文化大餐。目前,该区已组织好年前的文化活动,做到“剧目质量高,演出无死角,群众不花钱,四季有戏看”,大大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
  一串串数字,记录着发展,一个个项目,关系着民生。健全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让一个个贫困家庭实现“温饱梦”,春风行动就业创业政策让群众实现就业梦,文化下乡点燃群众的精神生活的多彩梦……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纷纷落地,一大波惠民举动为百姓解了后顾之忧,也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