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县80后“唤醒”万亩紫茶园
  • 发布日期:2021-04-1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 李发兵
他曾走访多个产茶区,只为寻找原生紫茶;紫茶生产困难重重,他多方钻研,只为做出品牌;从零起步,却能带动20多家茶场……他就是从北京返回家乡淮河镇创业的80后青年王生全。
  4月13日,记者来到随县淮河镇西湾村,探访王生全与紫茶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走进茶园,只见漫山遍野的茶树随着山势绵延起伏,阳光照耀下,茶叶泛着紫色的光。茶树间,茶农们头戴帽子、身挎竹筐,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熟练地采摘新茶。
  “这片茶园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当年的下乡知青从别处移栽而来,后来知青返城,茶园逐渐荒废。”王生全说。2015年王生全回乡后创办茶厂,管理茶园,现在已初具规模。
  由于土壤、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紫茶自清明之后才开始采摘,其休眠时间、生长周期长,营养更为丰富。经原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紫茶中花青素含量达6.4毫克/克,正是花青素含量高才使芽叶呈现出紫红色,锌含量为65.5毫克/克,黄酮类化合物也远高于一般茶叶,具有一定的降压等保健作用。
  王生全爱茶,源于他的父亲。王生全的父亲是一位老茶师,王生全从小跟茶叶、茶山打交道,对家乡的茶叶有着特殊的感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阐明选茶标准:“紫者上,绿者次;野者上,园者次……”发现紫茶后,王生全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商机,成立了一手记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并打通上山的道路,让紫茶走出大山,带富一方百姓。
  位于淮河镇永民河水库旁的一手记茶厂,是王生全投资300多万元建立的制茶基地。茶厂墙壁上,“秉承传统制作坚持以质求存推动科学发展”“质量责任重如山食品安全大于天”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把紫茶做出品牌。”王生全说。紫茶叶片厚,与制作一般绿茶相比,每道环节都要多耗时间、多耗力气,制茶师傅不愿做。做优质紫茶必须要有好的工艺,在外出考察学习、向村里老人请教后,王生全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紫茶种植、生产模式,并向周边种植户传授经验和做法。
  “紫茶产量极少,很难买到适合做紫茶的设备。”王生全介绍。他购买的两套制茶机械都进行了改造,机器杀青的温度比普通茶叶高出30℃左右,从而充分破坏茶叶表皮,茶汁外溢而有浓香。品茶室里,王生全热情地邀请记者一一品尝:“紫茶叶片致密厚重,茶汁丰富,制成的茶叶味足、耐泡,冲水次数可达7次。”
  王生全介绍,制茶的十多道工序中,摊晾、杀青、揉捻、做熟锅、理条、碳焙等尤为重要,每个环节都要拿捏好温度、湿度、力度,很多程序都可以用机器来做,但做熟锅、理条必须要靠手工,一把把炒、一条条理,才能使茶香均匀、醇厚。 
  产业活了,当地的群众干劲儿十足。家住淮河镇大桥边的方大妈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乘坐专车到茶园采茶。“一天采茶四五斤左右,品相好的话,能收入两三百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产生了20多家大小茶厂,经营茶园5000余亩,带动500多名农民就业,从采茶到制茶到卖茶,每年总产值3000余万元。”算起收入账,王生全眉开眼笑。他说,下一步计划把茶园管理好、茶叶制作好、品牌打造好、市场经营好,让随县紫茶这一特色产品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